臊子面為什麼叫臊子面?臊子面名字的由來?

臊子面是西北地區的美食,端午節要到來,陝西等地區往往會吃臊子面。味道真的是不錯。然而這個名字確實讓人困惑。臊子面為什麼叫臊子面?臊子面名字的由來?

臊子面為什麼叫臊子面?臊子面名字的由來?

臊子面為什麼叫臊子面

哨子面是陝西關中地區的一種傳統特色麵食。尤以岐山臊子面歷史悠久,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它的特點是:麵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紅油浮面,湯味酸辣,筋韌爽口,老幼皆宜。

臊子,也就是吃麵條的時候在麵條上澆的滷兒。陝西人一般都說臊子,而不說滷兒。

臊子面是在唐代"長命面"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猗覺寮雜記》上說:“唐人生日多俱湯餅,世所謂‘長命面’者也。”唐代詩人劉禹錫有詩云:“餘為座上客,舉箸食湯餅。”麵條一類的食品,在唐代稱作“湯餅”。劉詩中提及的“湯餅”,就是“長命面”。它是唐朝時款待客人的佳點。相傳,蘇東坡在陝西為官時,特別喜食這種麵條,並寫下了對它的讚美詩句:“剩欲去為湯餅客,卻愁錯寫弄獐書。”

關於"長命面"所以會改稱"臊子面"的事,民間流傳著一個故事:在很久以前,岐山有戶人家娶了一個美貌、聰明、勤快、伶俐的媳婦。新媳婦到婆家的第二天,為全家做了一餐麵條,一家人食後無不稱讚麵條滑爽鮮美。後來,她的小叔考中了官職,請同窗好友到家作客,便請嫂子為大家做最拿手的麵條款待客人,大家吃後都讚不絕口。從此,"嫂子面"就出名了。因為這種"嫂子面"上必須加臊子為澆頭。所以人們也把它稱作"臊子面"。

據史實,臊子肉出現在北宋時期,《夢粱錄》上記載有專門加工出售臊子肉的店鋪。但當時是否已經出現"臊子面",還不得而知。到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箋》裡記下了"臊子肉面法",所以可以肯定地說"臊子面"至少在高濂寫此書前,就已經問世。

臊子面的做法

1.280克麵粉加140克水揉成光滑的麵糰(如果有手擀麵的話可以從第5步開始)2.麵糰包上保鮮膜靜置20分鐘(可以用這個時間來切菜)3.把麵糰擀成片,厚度根據自己需要4.兩面撒一點粉,然後折起來切成合適的寬度,然後再抖開即成手擀麵5.黑木耳提前泡好切成小塊,豆腐乾和紅蘿蔔切丁,五花肉切塊待用。甜椒切丁,蔥薑蒜都準備好。(喜歡吃辣的可以把甜椒換成辣椒)6.大火把鍋燒熱後倒入油燒至8成熱轉中火,倒入肉翻炒1分鐘7.加入姜和蒜一起炒2分鐘後加入老抽生抽料酒,調入鹽,炒至肉上色

臊子面為什麼叫臊子面?臊子面名字的由來? 第2張

8.然後加入100ml水9.煮至濃稠收汁後倒入所有配菜10.炒至上色均勻後再加入350ml水煮8分鐘,出鍋前調入雞精,撒上蔥花,盛出待用。(喜歡濃稠一點的可以把湯進行勾芡)11.鍋中水燒開後煮麵,可少量加入涼水煮兩次12.麵條煮好後撈出,把做好的湯澆在上面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