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

教育學一、教育學的物件

教育心理學

教育學是研究學校教育過程中各種現象變化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

人的本質特徵是具有社會性。人一出生就要接受社會的影響,特別是要接受社會中教育的影響。最初是養育的問題,這大都由家庭負責,繼之就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或群體教育,從而達到社會化。人一生接受教育的過程,就是人的教育社會化的過程。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社會實踐。人從兒童、少年到青年,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中生活,學校是由受教育者──學生和教育者──教師組成的。一方面教育者根據社會的要求,採取一定的措施去影響受教育者,同時受教育者也有接受教育的需求,通過自己的積極活動,主動地去獲得知識和技能,形成個性品質和道德行為。在這過程中,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必然引起各種活動。教育所引起的活動,不僅服從於在一般生活實踐中人所產生的現象發展的普遍規律,同時也具有它自己的特殊規律。

例如,年幼兒童最初掌握的概念多屬日常概念,日常概念一般既含有本質屬性,也含有非本質屬性,或者只含有非本質屬性,經過一定的學習,接受了科學知識,通過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於是就分辨出概念的本質屬性,形成科學的概念,達到理性認識。兒童認識能力從感性水平提高到理性水平,是一個質的飛躍。這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影響下產生的變化。又如,人的個性品質和道德行為都是通過一定的教育過程逐漸形成的。兒童、青少年在先天素質基礎上,接受各種文化教育的薰陶,或者是受父母的影響,或者是受教師的影響,潛移默化地接受教導,於是便形成社會所要求的個性品質和道德行為。

所以,教育學的研究物件,就是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學校教育條件下,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形成全面發展的個性品質和道德行為的規律。

二、教育學的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

教育學的物件既如上述,那麼,這門學科的性質是什麼呢?

教育學從它的發展來看,最早是把學原理應用於教育的一門學問。教育學在它成為學的獨立分支以前,許多教育家都重視在教育中運用學,他們把學作為教育理論的基礎。近代歐洲早期的教育家如誇美紐斯(nius)、裴斯泰洛齊(alozi)就持有這種觀點。19世紀德國學家和教育家赫爾巴特(art,1776―1841)於18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學》,這是最早嘗試把學與教育相結合的一本書。他認為對兒童進行教育的方法必須以學為基礎,要用學的觀點來看待教育中的問題。這是把教育學看作是科學的觀點。後來,美國教育學家桑代克(ndike,1874―1949)做了許多實驗研究,積累了大量關於動物的(也有人類的)學習材料,提出一些學習的定律。桑代克的一系列研究,充分顯示了教育學的實際應用價值,也總結出教育學一些原理和方法。時至今日,把教育學作為一門應用學科的認識是相當普遍的。我們隨便查閱一下現行的許多教育學教科書,大都強調教育學是把學原理應用於教育領域的一門學科。

教育學是一門具有應用性的學科,這應該肯定。問題是由於長期重視它的應用價值,而忽視其理論體系的探索,以致目前這門學科仍然存在體系凌亂、內容龐雜的現象,國外出版的教科書是如此,我國出版的教科書也是這樣,幾乎沒有一本相同體系的版本。確實,教育學體系不一致的現象,由來已久。5年代美國學家平特納(ner)等六人所著《教育學》,曾就他們引用的19種標準教科書內容進行統計分析,發現這些教科書共計有15個課題,各書出入很大,只有發展、行為過程、學習、訓練遷移、測量、衛生幾個課題,各書大體趨於一致。近年我國邵瑞珍等對西方198~1984年出版的14本教育學教科書內容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學習、兒童發展、教學、課堂動力和管理與紀律、學習動機、學習的測量與評價等課題所佔章數最多。從這些調查來看,從5年代以來,特別是近十多年出版的教育學教科書內容體系,雖然在某些方面有逐漸趨於集中的現象,但總的來說,還是見仁見智,意見分歧,沒有一種公認的理論體系。一門初建的歷史較短的學科,內容體系有爭論,甚至“百花齊放”,原是正常現象,但理論的研究不能忽視。只談應用忽視理論,必然導致五花八門,各行其是。目前,教育學的體系凌亂、內容龐雜的根源,就在於此。

科學的物件、體系與性質是密切聯絡的,物件規定它的體系,也決定它的性質特點。教育學的物件是研究學校教育過程中各種現象的變化和發展的規律,從這個物件的定義出發,這門學科的理論體系首先就應密切結合教育過程來探討。例如,發展問題、學習與教學問題、品德問題、體育問題、美育問題、個別差異與因材施教問題、學習成績考核問題等等,都是學校教育過程中最現實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課題,教育學要從這些課題中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其次,任何一種學問,都是隨學術的進步而發展的,教育學自不能例外。目前教育學某些內容,已逐漸擴充套件成獨立的課程,如兒童發展學、學習學、各門學科的分科學、個學、品德學、測驗學等,都可以進行獨立講授,但由於學制和專業的限制,不可能都開設這些課程,教育學應對這些分支進行高度的概括,總結出一些基本原理,作為教育學的基本理論。這些方面的知識,既是建立理論體系的源泉,又是結合實踐應用的重要材料。因此,目前在重視教育學應用研究的同時,還要重視教育學的理論建設,必須做到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並重。這樣,教育學才能建立比較穩定的體系,也才能成為一門真正獨立的學科。

三、教育學的體系和內容

教育學的體系應該怎樣建立呢?它究竟應該包括些什麼內容呢?

教育學一直以學習問題為基礎。今天看來,學習問題仍然是它的核心,但不能以偏概全,忽視或削弱了其他一些重要方面的問題。人的培養決不是僅僅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就足夠了,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的教育目標,早就明確規定教育應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等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個性全面發展的新人。培養良好品德、健康體質和審美雖然與學習有關係,但絕不像掌握一般文化科學知識那樣單靠知識學習就能形成的,而是有它的特定的形成規律。我國當前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迫切要求年青一代在掌握現代最新的文化科學知識基礎上,培養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形成共產主義全面發展的個性,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能肩負起振興中華民族的重任。

教育過程是多維度、多因素的複雜過程。廣義的教育過程除學校教育、教學以外,還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群體教育等;狹義的教育過程是指學校情境下的教育活動過程,主要是學生如何有效地學習和如何指導學生學習以及如何培養學生完美的個性品德的過程。從學校教育來說,教育過程包括四個因素:教師、學生、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教師和學生是學校教育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同時也是教育過程中兩大主體。教師是教育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之間相互影響引起的活動和行為改變,成為教育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教育內容不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都是認識的客體,都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依據;教育手段是教育過程的媒體,它是連線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的媒介。教學內容或科學資訊的傳輸、教育手段的實施,對於人的培養都有較為複雜的學的問題。因此,教育學的結構體系,必須緊密依隨教育過程諸因素的變化和發展來確定。而且,整個教育過程,始終是學生德、智、體、美的發展過程,不但有認知因素的發展,也有非認知因素的發展。在這方面,教育學和兒童的身心發展有著密切關係,教育學又是以兒童身心發展為基礎的。

教育學的內容由於涉及的方面複雜,範圍廣泛,正如前文指出的,它和許多學科有密切的關係。我們應把教育學和其他有關學科加以嚴格地區分,不然內容就會出現重複。我們決不能把所涉及的各分支的內容都納入進去。教育學的內容應是對各分支的高度概括,它居高臨下,對於各分支既具有指導作用,又是各分支的理論基礎。只有以教育過程為依據,綜合探索教育過程中所涉及的各種現象的變化和發展的規律,才能正確建立教育學的體系和內容。根據我國教育實踐的特點和教改深化的要求,我們認為,教育學的體系和內容,應該包括如下諸方面的知識。

(1)教育學的基本理論,主要是它的學科性質特點,包括研究物件、結構體系、基本內容、發展史和研究方法等,也就是教育學的科學學的問題。

(2)學生髮展特徵與教育的問題。

(3)學習活動與教學活動的規律的問題。

(4)學生品德形成和發展的問題。

(5)學生健康體質和審美的形成與發展的問題。

(6)學生衛生與教育的問題。

(7)學生個別差異與智力開發及測量的問題。

(8)現代教育技術學與個別化教學的問題。

(9)學習成績評定的問題。

(1)教師學的問題。

以上所列十個方面,是教育學的基本體系和結構。當然,目前這些方面的研究,還不是十分成熟的,還有待於深入,特別是結合我國教育實際的研究,還很薄弱。這正是我們教育學工作者和廣大教育工作者今後努力的方向,我們應積極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學。

四、教育學與鄰近學科的關係

任何一門學科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與某些學科有關係,同時它的內容是從多方面建立起來的,教育學自不能例外。教育學的內容材料,一方面來源於教育家、學家和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觀察實驗和實踐研究總結的成果,一方面也從實驗教育學、教育社會學、教育倫理學、神經生理學、臨床診斷學以及其他有關的學方面,攝取有關的資料,分析提煉組成。這裡主要討論教育學與普通學、兒童學、教育社會學、個學等的關係。

普通學是教育學的基礎。普通學是研究正常成年人在日常生活情境中所發生的活動,如感知覺、記憶、思維、想象、推理、情緒、意志、個性特徵及學習等,並找出有關的過程和特徵的一般原理和規律。教育學則是以普通學的一般原理為基礎,研究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下(主要是學校教育情境)受教育者掌握知識和技能、形成個性品質和道德行為的規律,同時也要研究教育者的特徵和影響,以及師生之間相互作用和教育過程中其他現象。普通學的原理或原則是教育學的基本知識,結合教育實踐應用這些原理或原則的知識,從而提高教育、教學工作的效率。例如,普通學研究知覺這一問題,其所涉及的範圍為知覺的特徵和種類、識別目的物的過程和錯誤的知覺等,教育學對知覺的研究則要著重考察學習過程中知覺與觀察、閱讀等的關係。關於推理的問題,普通學研究一般的推理過程,教育學則研究推理過程如何應用於數學等課程,如何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關於學習與記憶的問題,普通學研究學習與記憶過程的實質結構和生理機制等,教育學則研究在教育情境下學生如何有效地學習和如何指導學生學習,以及學習過程中對學習的材料如何有效地編碼、儲存和提取等問題。

對學生進行教育必須依據兒童發展的情況,因此,教育學與兒童學的關係尤為密切。

兒童學也是科學的一個獨立分支,它是在19世紀末葉產生的,其任務是揭示人的幼年、童年、少年和青年發展過程的特徵和動態。兒童這一概念在我國的習慣用法主要指年幼或少年期兒童。西方對兒童這一概念擴大到整個青年期。兒童學的研究向下到學前兒童,發現了從前不為人知的兒童的潛在可能性,揭示了兒童生命中的敏感期或關鍵期,這一時期最有利於兒童各種機能的發展。兒童學的研究向上、向高齡方向發展,也獲得許多重要的和有趣的東西,這主要是通過組織複雜的生活活動,發現人的積極性和創造能力的保持年限要比從前認為的長得多。兒童學不僅研究兒童各年齡階段發展特徵,而且還要研究發展的動力,以及遺傳與環境對發展的影響。例如,何種遺傳可以阻止兒童的發展,何種環境可以助長或阻礙兒童的發展。

由於兒童學的物件是大多數處於教育情境下正在學習的兒童和青少年學生,所以兒童學不能脫離教育,而是把教育作為一個重要因素來考慮,並在教育過程中去探索他們的發展。教育學就是根據兒童學研究所獲得的事實,以確定教育的可能性,從而安排正確的教育措施,這樣才能發揮教育的功能。我們不能強迫初學步的兒童學習跑步或競走。所謂高難度的教學,也必須在一定的條件下進行,不然必致徒勞而無功。

教育社會學是社會學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一門邊緣學科,它產生於5年代,到6年代後期有較長足的發展。這門學科與教育學的關係也愈來愈密切。

教育情境中有大量的社會學的問題。教育社會學的一個根本假設是:青少年的社會行為不管是否趨向於社會所要求的目標,都能夠在人際關係和學校社會性組織的需求下獲得更好的理解。因此,教育社會學把行為看作是個體與他的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要理解學生在學校裡的行為,必須考察在學校情境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以及學生和其他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時,他們是怎樣行動的,而這些相互作用都是一種刺激情境。這種複雜的刺激情境決定了學生社會行為的發展。

教育學所研究的教育過程中的各種現象或學生的行為問題,都帶有明顯的社會性,因此,必須依據教育社會學的理論來解決。如集體對個體行為和對學習小組行為的影響等。教育學不能孤立地研究個體行為,必須在社會學水平上分析個體的各種行為。教師、學校管理人員與學生及集體的交往方式,影響每個人的行為,教育學的理論應充分體現這些因素,必須充分應用教育社會學的理論,提出處理這些行為的方式和方法,從而提高教育效能。

教育學與個學的關係也很密切。個學原是普通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現在它逐漸充實、擴充套件並分離出來成為一個新的分支,它的歷史雖然較短,它卻是教育學應用的重要根據和理論基礎。教育學並不直接講授個性傾向性和個性特徵,但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培養年青一代健康的個性,使他們得到全面發展,因此,教育學在研究學習的同時,必須考慮學生的某些個性特點,無論對正常兒童或特殊兒童,都須考慮他們的個性差異,這樣,才有利於因材施教。

個學中的某些問題,更是教育學直接研究的內容,例如性格和品德的問題。學校教育要培養年青一代具有良好的性格和品德,其培養的途徑和方法是什麼?這是教育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性格與品德之間不可能作出嚴格的區分,我們常把品德看做性格中有關道德和倫理問題的行為傾向系統,因此,性格與品德有重疊的部分,如誠實、忠厚、欺騙、奸詐等,既可以是一個人的性格特徵,也可以是一個人的品德行為。品德是性格中被縮小到同道德和倫理有關的範圍的特徵。教育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研究年青一代良好性格和品德的形成和發展規律。此外,某些個性特徵對學習是有影響的,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育學也要研究一些非認知因素對學習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