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動脈剝離如何避免與原因

椎動脈剝離這種病症似乎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並不是很多,而近年來最有影響的案例應該是藝人季芹事件,對於大多數椎動脈剝離人群來說都能完全康復,不過卻也有少數留有殘疾的後遺症,以下為大家介紹一些關於椎動脈剝離相關的基本常識。

椎動脈剝離只能活20年嗎

藝人季芹去年傳出罹患椎動脈剝離,腦部附近出現血栓,右手突然癱軟,看了許多醫生都找不出病因。近日王仁甫上節目時透露,愛妻曾擔心地向他說,自己最多隻能再多20、30年。椎動脈剝離真有如此可怕?

動脈是具有彈性的血管,正常管壁有內層(內皮細胞層),中層(肌肉層)及外層(外膜)叄層結構緊密接合。當血管內層受傷破裂或是中層出血時,血液的流動在血管壁形成一股衝力,自破裂的傷口流入管壁使內層與中層間撕裂開來,造成管壁內層剝離。一旦剝離發生在椎動脈,就形成所謂的「椎動脈剝離」。

知名醫師指出,當發生血管剝離後,血液會流至內層與中層間形成血囊,向內擠壓血管使原本的空間變小,引起血流量減少或是在狹窄段血管形成血栓,造成腦缺血或是中風。

椎動脈共有兩條,分別位於頸部後方左右兩側,穿過枕骨大孔進入顱內,再匯聚成基底動脈,供應小腦、腦幹與後腦的血液。一旦缺血就可能損害腦幹與小腦功能,甚至會影響呼吸與神識。如果破裂處在顱內,也可能造成蜘蛛網膜下腔出血。

椎動脈剝離如何避免與原因

椎動脈剝離持續追蹤是關鍵

但罹患椎動脈剝離後,會不會只剩二、叄十年壽命,陳昌明認為「應該沒有這麼絕對,還是要看患者腦受傷的情況與患者身體狀況」,並非所有的椎動脈剝離都會造成嚴重後果。根據相關研究指出,67%椎動脈剝離的患者會完全恢復,只有較少的人會因為中風嚴重而留下殘障後遺症。

陳昌明說,椎動脈剝離發生後之急性期必須住院嚴密監控積極治療,因為剝離範圍可能會擴大,甚至波及對側椎動脈或基底動脈。如果只是區域性的剝離,且經過觀察判斷剝離暫時沒有繼續擴大的風險,通常只要透過注射或口服抗凝血劑,或是使用抗血小板製劑(如:阿斯匹靈),讓血液於狹窄的血管段不形成血栓,多半就能將病情控制住。

如果病況持續惡化,可考慮用血管內支架置入術,將剝離後狹窄的血管撐開,以確保血液充分供應並防止血管剝離範圍擴大。

此外,若是單側椎動脈剝離位置遠離腦部且另一側的椎動脈正常,對病灶同側腦幹或小腦血流的影響也會比較小。因為兩邊椎動脈於基底動脈基處會合,正常側椎動脈的血液可以輸送血液到剝離椎動脈遠端,供應病灶側腦幹與小腦血流。長期而言,「只要患者健康作息,控制叄高,定期追蹤,應該還是能與一般人一樣有正常生活」陳昌明說。

若患者發病時中風程度嚴重,如半身癱瘓或深度昏迷,日後有可能無法完全恢復正常。此外,也有些患者本身血管管壁結構先天或後天有問題,日後可能再度發生血管剝離。陳昌明就曾治療過某位大學院長,單側椎動脈剝離治癒後,隔年另一條椎動脈又發生剝離。因此,醫師會評估患者發生動脈剝離的可能塬因及未來再發生剝離的風險。

患者治療返家後,則需要持續觀察是否有新的症狀出現。陳昌明建議,前半年,每一個月應回診檢查,半年後則平均2~3個月一次。

椎動脈剝離如何避免與原因 第2張

血壓或有家族史可能是高危險群

椎動脈剝離的發生率約為每10萬人口1~1.5人,以臺灣人口換算,一年平均約有200~300名病患。陳昌明表示,早期醫界多半認為椎動脈剝離是因頸部按摩、整嵴不當或頭部過度後仰,傷害椎動脈。不過,近年也認為可能跟患者本身血管壓力高、血管壁結構較弱(像是罹患先天性結締組織疾病)等有關。臺北榮總團隊近年針對病患統計就發現,有將近八成的患者是沒有外力介入病史的自發性剝離。而根據全民健康基金會資料指出,抽菸、高血壓患者,是較易發病的族群。有研究統計,椎動脈剝離病患中高達一半有高血壓。

椎動脈剝離如何避免與原因 第3張

椎動脈剝離如何避免

椎動脈離開頸椎骨、要進入枕骨時彎曲度很大,若不當施力,很容易造成此段椎動脈的受傷。平時應避免做快速的頸部旋轉運動或急速大力的按壓、甩動,也不要長時間過度仰頭,例如刷油漆或清洗天花板等,以防止椎動脈受傷。

椎動脈剝離發生時,經常於後頸靠近頭枕部處產生劇烈疼痛,且通常是單側的疼痛。並且常發生頭暈或眩暈、步態不穩或平衡障礙,複視,以及伴隨口齒不清、單側(少數為雙側)手腳無力或顏面麻痺等中風常見的症狀。陳昌明建議,出現上述症狀時要特別注意,應儘快至急診室,或請神經內科或中風專科醫師就醫進行檢查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