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骨盆疼如何應對

產後盆骨痛可以通過注意休息、按摩、口服藥物等方式治療,有利於症狀得到緩解。

產後骨盆疼如何應對1

疼痛產生的機制:

骨盆由骶骨、尾骨、髂骨、坐骨、恥骨融合而成,左右兩塊恥骨在骨盆前正中連線,形成恥骨聯合,上下附有韌帶。懷孕時內分泌激素使恥骨聯合部位逐漸分開,韌帶隨之鬆弛;分娩時內分泌激素使恥骨聯合處軟骨溶解。恥骨聯合的鬆弛,到生產分娩時達到最大幅度,有時甚至會發生分離。

特別是初產婦,在分娩時為了讓胎寶貝順利通過,往往用力猛烈把恥骨聯合撐開,損傷了恥骨和周圍韌帶,產生恥骨部位疼痛。所以新媽媽在產後下蹲或拿重物時,乃至排便都感到恥骨處有疼痛感,嚴重疼痛的新媽媽在行走時甚至邁不開腿,用不上勁,有時還會出現尿失禁、子宮下垂、子宮脫位等讓產婦痛苦的情況。

自然分娩後,恥骨聯合分離是產科最常見的`骨盆損傷,新媽媽在發生這些問題時,不必過分恐慌,那麼孕產婦應該如何防治因恥骨聯合鬆弛而導致的這些疼痛呢

產後骨盆疼如何應對
  

產後盆骨疼應對措施:

1、控制適當的孕期體重,過度肥胖將增加骨盆底負擔與產後恢復困難。

2、產前與產後的骨盆底肌肉運動(提肛運動、凱格爾運動)。

3、隨著激素作用減退,恥骨痛在產後會逐漸減輕,如果在懷孕時即出現恥骨疼痛,當時就應減輕活動,甚至臥床休息。

4、如果胎寶寶過大,最好考慮剖腹產,或進行適當的會陰切開術,以免造成恥骨聯合分離和周圍韌帶嚴重損傷。

5、疼痛嚴重時,新媽媽必須臥床休息,並採用骨盆恢復帶固定骨盆,這樣會有助於恥骨的恢復。

6、平時多吃蝦、牡蠣等富含鈣的食物,也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補肝腎類藥物。

7、產後注意多休息,減少上下樓梯以及走斜坡路的活動。需要走路時一定注意放慢速度,步子也不可邁得太大,避免加重恥骨損傷。

8、產後六至八週若有持續症狀,應儘早就醫治療。向所有產後媽媽推薦使用產後骨盆恢復帶,矯正變形的骨盆,重塑體形,滿足健康與美麗的雙重需要。

日本婦產科學會總會研究證明,使用恢復帶可有效治療因骨盆鬆弛而引起的相關症狀。產後骨盆恢復帶適用於分娩後出現較強程度的腰痛、恥骨部位疼痛者。能夠使骨盆下方產生適當強度縮緊,支撐骨盆,並保持安定,感覺非常舒適,極大緩解產後媽媽因骨盆鬆弛帶來的痛苦。

生產後,媽媽的骨盆被撐大,體形嚴重走樣,同樣適用於產後媽媽的體形恢復,能將骨盆緊緊的固定,縮緊變寬變大的骨盆。可自由調節鬆緊度,方便隨身體情況縮減調整。採用良好透氣性材料製成,防止皮疹與過敏,產後媽媽可放心使用。

產後骨盆疼如何應對2

正確認識骨盆以及孕期產後變化

在女性的生理結構中,骨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位。它不僅支撐人體上半身的重量,而且還承載了子宮、卵巢以及陰道等生殖器官。在孕期,骨盆的變化是每一個女性必須面對的。那麼,我們需要對骨盆進行正確認識並瞭解孕期和產後的變化是怎樣的。

一、正確認識骨盆

骨盆分為骶骨盆和恥骨盆兩部分。骶骨盆是由5塊骶骨和下端的尾骨組成;恥骨盆由左右兩塊髖骨和骨盆的前部分組成。整個骨盆共四個關鍵部位:恥骨聯合、骶耳聯合、髂嵴及骶尾關節。這些部位的結構和強度影響孕期和分娩的.順利進行,特別是恥骨的結構對豆腐塊的順暢通過有著決定性作用。

二、孕期骨盆的變化

骨盆的變化在整個孕期都會持續。初期,由於孕激素改變了骨質細胞的代謝,導致骨盆的彈性增高,韌帶軟化,這是為了方便生殖器官的擴張和胎兒的通過。進入後期,胎兒的頭部會逐漸下降至盆腔內,並轉向產道。這時期,骨盆會發生一定程度的骨盆展寬,由此能更好地配合胎兒的下降和轉動。

三、分娩後骨盆的變化

胎兒的分娩結束後,骨盆還原到原先大小和結構。在分娩過程中,韌帶、脈絡等都會有一定程度地拉伸,所以分娩後,韌帶需要時間去恢復。實踐證明,經過大約6個月的時間,韌帶和脈絡的彈效能夠基本恢復到孕前水平。

產後骨盆疼如何應對 第2張
  

四、髖痛的原因及應對方法

在孕期和產後,媽媽們很容易出現髖痛的症狀。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韌帶的伸長,骨盆發生變化所致。同時,孕期又會加重身體負擔,所以髖痛就成為了媽媽們常見的問題之一。

解決髖痛問題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建議:

1. 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勢:儘量避免站立或坐姿時間過長(如長途駕駛、桌面工作等),防止身體疲勞並壓迫骨盆。

2. 運動緩解壓力:適當的運動能夠緩解身體肌肉拉伸後所產生的症狀,增強對韌帶的牽引力,還能有助於恢復骨盆肌肉的穩定性和平衡性。

3. 接受物理治療:髖痛可通過物理治療來緩解,如牽引、拔罐、按摩等,能夠有效促進血液迴圈和軟組織伸展,以達到治療效果。

總結:

對待骨盆問題,媽媽們要從自己出發。正確的飲食和鍛鍊習慣可以增強骨密度。在孕期和產後,合理的日常和康復保健方案能夠減輕骨盆產生的變化,別忘了髖痛問題需要多加關注和呵護。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依託科學的知識,能夠創造一個健康的母嬰育兒環境。

產後骨盆疼如何應對3

孕婦產後易發生的3種感染如何應對

1、子宮內膜炎

【好發時間】:主要發生在產後的2星期左右。

【感染來源】:剖腹生產、過長的產程及破水時間、生產過程中的傷害、產婦貧血和較低的社會經濟階層產婦,為五個主要發生因素。子宮內膜炎是產褥期最常見的發燒原因。其發生率約為3.8%。可以是因為先前的羊膜腔發炎所引致的結果,而後續可引發子宮肌肉層炎症、輸卵管炎症、骨盆腔膿瘍等。

【治療方式】:仍是以抗生素治療為主,治療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到對盤尼西林有抗藥性的細菌,如臨床治療效果不彰時,則需要多方考慮抗生素的使用藥物方向。

2、剖腹生產後的傷口發炎

【好發時間】:主要發生在剖腹生產手術後的1~2星期間。

【感染來源】:由於剖腹產的傷口比自然產大,出血量也隨之增加;一般而言,平均增加100~1,000c.c.出血量,有時還會更多。只要開刀時間愈久,出血量愈多,傷口感染的機會就會增加,這是自然生產較少發生的併發症。

剖腹產手術後,傷口癒合時間比自然生產更久,此外子宮上留下一道傷口疤痕,這一傷口,在下次的妊娠過程中,有可能造成傷口裂痕或子宮破裂,而且一旦發生,產婦及胎兒之死亡率很高。

為避免這種悲劇,除了需要一段時間讓傷口恢復,對於傷口的消毒、使用的縫線,及手術技術的講究,都是防止子宮破裂的方法。

【治療方式】:視傷口狀況,如果傷口發炎處較小,可以考慮使用口服抗生素治療。如果傷口發炎處較大,則必須考慮口服抗生素外,要施行傷口擴創手術,勤換藥,及後續的傷口重新縫合手術治療。

產後骨盆疼如何應對 第3張
  

3、乳腺炎

【好發時間】:通常是產後第10~14天。

【感染來源】:乳腺炎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致病菌通常來自嬰兒的口、鼻,然後駐居在母親的乳頭及乳暈處。當乳頭有病變或裂隙時,致病菌就會上行至泌乳系統,造成乳汁的滯留,形成細菌生長的媒介物。

真正的乳腺炎,與乳管阻塞而致的乳房局部發炎是不同的.;前者是由細菌造成的感染,需加治療以控制病情,後者是良性症狀,只要施予乳房按摩,及勤加餵食即可改善。病理上,乳腺炎尤以初產婦多見,主要發病原理是產後身體抵抗力下降,易使病菌侵入、生長、繁殖。

【臨床表徵】:患者多以乳房脹痛開始,接著在乳房的外上四分之一處出現有明顯壓痛的腫塊。乳房顯著腫脹、疼痛、面板漸紅、區域性面板溫度升高。若治療不及,可出現高熱、寒顫、脈博加快、同側淋巴結腫大、白血球增高等症狀。

【治療方式】:一般給予治療包括臥床休息、熱敷、水分攝取及抗生素治療。通常乳房的奶水被吸出來後,輸乳管阻塞或乳腺炎會在一天內改善。

如果症狀非常嚴重,已有明顯的發燒,疲憊症狀,或是乳頭也有破皮龜裂的狀況,或在奶水被吸出後24小時內仍未改善時,需要請醫師看診。一旦使用藥物,即使症狀改善了,仍一定要吃完一個療程,如果提早停藥,可能會再復發。

這些藥物對寶寶並不會有影響,仍可繼續餵奶。如果持續服用藥物5天后,仍有疼痛的腫塊存在時,要考慮是否化膿,以空針抽吸腫塊的內含物是最簡單而正確的判斷方式,如果是化膿,可以區域性麻醉做切開引流,並不需住院。

外科醫師在切傷口時,會盡量遠離乳暈,以免影響哺乳。處理的那一側仍可哺乳,即使醫師不建議哺餵,或是媽媽也不想哺餵該側,對側的乳房仍可持續哺乳。

【對寶寶的影響】:一般護理原則為乳汁排除,可繼續哺餵及休息。母親於感染期間應可繼續哺餵,以避免乳汁鬱滯及乳房腫脹,此二者是造成感染和膿瘍的因素。文獻報告,感染期間哺餵母奶,對母親或嬰兒皆無傷害或不良影響,但有些醫院仍認為嚴重感染期之母親應暫停哺餵,排除乳汁,防止乳房充血腫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