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苗多久能長成大魚

魚苗一般要經過3個月或幾年的時間才能長成大魚。

魚苗多久能長成大魚1

對於不同的魚類而言,生長速度是不一樣的,而且成魚的體型大小也有很大的差異,比如孔雀魚、燈魚、斑馬魚這類小型魚,最大也只有5釐米左右,幾個月就可以達到。但像錦鯉、龍魚這類大型觀賞魚,體長可達1米,就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長成了。

小魚苗飼養方法:

1.投喂餌料 剛孵出的魚苗,體長0.2~0.3釐米,靠吸收體內卵黃囊中的營養生活。孵出後2~3天,卵黃囊中的營養物質被吸收殆盡,魚的消化系統已初步發育完全,魚鰾中充滿氣體,魚苗開始向各方向遊動、覓食。對這些剛開食的魚苗,應酌量投喂輪蟲、纖毛蟲類的浮游動物,即“洄水”。

若無“洄水”,可投喂熟蛋黃,方法是用1~2層紗布將蛋黃包住,擠碎,然後將紗包置於水面上輕拍,邊拍邊移動,使蛋黃均勻懸浮於水中,供魚食用。每天投喂2次,投喂量以1小時內吃完為宜。這樣餵養7~10天后,魚苗漸大,可停止喂蛋黃,改喂活水蚤。魚苗長到1釐米以上時,可投喂各類輪蟲。

魚苗多久能長成大魚
  

2.換水 魚苗孵化後,每日吃剩的食料積存水中,日久腐敗則會影響魚苗生活,因此需要換水。換水要採用脫水的方法,即換水時,將魚和比較清的老水一起倒入新水中。第1次脫水約在孵化後10天至半個月後進行,以後每隔半月進行1次。經過 3次脫水的魚苗,全長已達2釐米左右,應進行換水。由於魚的抵抗力較弱,換水溫差以保持在4℃內為宜。

3.選魚與分池 在魚苗的生長過程中,應根據各種養殖魚的.特點,不斷地擇優去劣,以保證培育出優良品種。一般1尾留種親魚,大約要經過4~5次選擇,才可達到要求。選擇的標準與方式如下: 第1次選魚,孵化10天至半個月,魚苗體長1.5釐米左右,即可開始選擇,主要淘汰單尾、畸形尾及尾柄不正者。

選魚後,留下的好魚按每平方米約150尾的密度,進行分池放養。 第2次選魚,當魚苗長至2釐米以上時,尾鰭已形成。凡不具3尾、4尾的魚一律淘汰。 第3次選魚,淘汰背鰭發育不全的魚。留下的好魚按每平方米約120尾的密度,分池放養。 第4、5次選魚,魚苗已長成幼魚,可結合品種特徵,以形態為主,進行選擇。如龍睛,左右眼球應大小一致;水泡眼的泡宜大,左右對稱等等。

魚苗多久能長成大魚2

1、魚苗從哪裡來?

在水產養殖中,魚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源,他不僅可以為我們的池塘提供豐富的蛋白質,而且可以為我們的水產養殖提供豐富的餌料。魚苗是我們水產養殖產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我們養殖失敗了,我們可以從其他地方獲得大量的資源並最終獲得成功。魚苗主要來源於池塘、水庫、江河等地區。

2、魚苗的成熟時間如何?

魚苗的成熟時間取決於魚苗的種類,魚的大小,成熟狀況,它們的成熟時間和水溫。從魚苗長到成魚需要10天左右,一年後,由於營養、疾病和環境因素,這一過程將變得很長。如果你想增加魚苗,你應該瞭解它的成熟時間。如果你想提高產量,你必須掌握以下方法。

魚苗多久能長成大魚 第2張
  

3、我們需要做什麼?

在魚苗收穫前,應清除池塘中的.糞便、雜物和汙垢,以保持水質清新,減少病害發生。在收穫前,必須確保魚種在運輸過程中不受損傷。如果池塘太小,可以適當調整水深度,但要注意不要讓魚種在水中過夜。當魚種長到4釐米左右時,應及時撈出。當魚種長到6釐米左右時,應將魚苗轉移到人工孵化池中進行培育。根據不同的季節、水溫等條件來選擇適宜品種。

4、如何增魚?

池塘增養量:一般,池塘投餌量為魚苗的3%-5%,這對提高魚苗的產量有一定幫助。在養殖過程中,為了提高魚苗產量,需要多加一些餌料顆粒的飼料,例如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如雞蛋,或玉米、大豆等等。其次是增加浮游動物種群的數量,也就是增加更多的浮游動物,以便更好地利用水體生物量的食物增加水中生物的多樣性。

養殖密度:合理的養殖密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魚類生長、節省養殖成本,並促進資源平衡的產生和利用。例如,當魚開始超過一定數量時,應控制在少量放養魚苗,以避免形成飢餓效應;當魚超過一定數量時,應適當放養小面積魚類以滿足更多的魚類供應;最後養殖密度和規格也很重要。

魚苗多久能長成大魚3

網上買的魚苗如何才能提高成活率

一、檢查清塘效果。

魚苗下塘前1天~2天要用密眼網拉幾次空塘,主要檢查池塘中是否有敵害生物,如發現野雜魚、蛙卵、蝌蚪、水生昆蟲等敵害,應重新清塘,同時拉網還可使堆積在池底剩餘的清塘藥物充分溶解,以防危害魚苗。

二、檢查池塘中的殘留藥物。

如藥物毒性尚未完全消失,可能導致下塘魚苗中毒死亡。檢查 *** 是:取半桶底層水,將魚苗放入底層水中試驗,或將魚苗置於池塘內的小網箱中,觀察8小時~12小時,以確定魚苗能否入池;經生石灰清塘的可測定池水的酸鹼度,如pH值在8.5以下,說明毒性已消失,可放魚苗;觀察池水,如有水蚤存在,則表明毒性已消失。

三、檢查池水的肥度。

主要是根據水色、透明度和餌料生物的多少來判斷。魚苗下塘時池水以灰白色、黃綠色或淡黃色,透明度30釐米~35釐米,每升水含輪蟲10000個左右,生物量每升20毫克~30毫克為好。池水肥度不夠,魚苗會因缺少餌料而生長不好,應立即在向陽的池角堆肥或潑灑腐熟的'糞漿以培肥水質。發現水質太肥時,應先加適量清水衝稀後再放魚。

如池塘施基肥過早,輪蟲高峰已過,池水中產生過量的大型浮游動物如水蚤,抑制魚苗適口的小型浮游動物繁殖,干擾魚苗的活動與攝食,可適量使用殺蟲類藥物進行除蟲,1天~2天后可放魚苗,或每畝放養13釐米以上的鱅魚種300尾~400尾吃掉大型浮游動物。同時還可根據鱅在黎明前浮頭輕重來判斷池水肥度是否適宜,但在放養魚苗前應將鱅全部捕出。

四、及時下塘。

魚苗孵出4天~5天,可見兩個眼點,一個腰點,在水中能正常平遊時,應及時過數下塘。入池過早,魚苗太嫩,容易沉入底泥造成死亡,過遲則影響魚苗生長,成活率低。

五、放養規格應該一致。

同一池塘放養的魚苗,應品種相同,規格一致,並一次放足,以免發生大魚壓制或吃食小魚及出現規格不齊的現象。

魚苗多久能長成大魚 第3張
  

六、調節水溫。

魚苗下塘時,池水與裝魚苗容器的溫差不能超過±3℃。如果溫差過大,就應先逐漸調整,魚苗適應後再下塘。如用塑料袋充氧運輸的魚苗,應先將塑料袋開口,緩慢放入預先安置在魚池中的網箱內,待池內水溫與袋內一致,讓池水與袋內的水逐漸混合,過20分鐘後再將魚苗連水一起緩慢倒入網箱內,以此調節溫差和魚苗對袋內氣壓的適應即“緩苗”。如將魚苗從袋中直接倒入池中,往往魚苗死亡率極高。

七、應在魚苗飽食後再下塘。

魚苗下塘前可喂一次蛋黃,每10萬尾魚苗喂蛋黃一個。 *** 是將雞蛋或鴨蛋充分煮熟,取出蛋黃,用雙層紗布包住在水中揉成蛋黃水潑給魚苗吃,也可投喂飼料酵母或輪蟲。堅持魚苗飽食下塘,其成活率能明顯提高。

八、選擇適宜的放養時間、地點。

魚苗放養應儘量選擇晴天的中午或下午,此時水溫高,溶氧充足,有利於魚苗下塘後迅速恢復正常的活動,應避免陰雨大風天氣或夜間入池。有風天則應在深水處的上風頭放苗,以免在下風頭魚苗被風浪吹到池邊或壓到池底造成大批死亡。放苗時應將盛魚苗的容器緩慢傾斜於水中,緊貼水面讓魚苗慢慢遊出或將盛苗容器緩緩向後拉出,不可將魚苗猛然倒入池中。另外魚苗入池後不要馬上離開,要等魚苗散開遊入池中再離去。如發現魚苗密整合團,要用水滴輕輕潑灑,使其散開遊入池中。

九、池水深度合適。

要求池水以40釐米~50釐米深為好,這樣經日晒水溫易提高,光照充足,水質易培肥,餌料生物繁殖快,有利於魚苗快速生長。

十、放養密度適宜。

魚苗育成烏仔分池,一般畝放鰱鱅魚苗20萬尾~25萬尾或草魚、青魚、鯉魚苗15萬尾~20萬尾。如魚苗育成夏花分池,則每畝放鰱鱅魚10萬尾~15萬尾,或草魚、青魚8萬尾~10萬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