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方法

在我們身邊常常會看到一個現象:有些孩子學習很積極,幾乎不用家長操心,同時學習成績也非常優異;而另外一些孩子學習很被動,家長為此傷透了腦筋,天天催著他學習,可是學習成績卻往往不好。很多家長對此歸結為“人家的孩子聽話”。其實不然,這涉及到學習的自主性問題。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語文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自己適合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是至關重要的。

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方法

如何使語文的學習過程成為學生形成學習自主性的過程呢?這是語文教學改革關注的一個問題,也是當今語文教學領域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教師要努力發展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的能力,使語文的學習過程成為學生形成學習自主性的過程。

要發揮學生主要能動性,引導學生自主性學習,在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樹立學生是語文學習主人翁的意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要學生耳聽、眼看、動腦、動手,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從而培養學生自辯、自治、自理、自學的運用知識技能的能力,以及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語文教師要改革課堂教學,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只有激活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才能成功。

1、提高教師的全面素質,轉變教育觀念。教師是素質教育的實踐者和實施者,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是教育的關鍵。首先,廣大的語文教育者要更新觀念,加強理論和業務學習,陶冶情操,塑造完美的人格,以淵博的知識征服學生,高尚的人格感化學生,以嚴謹的工作作風感染學生,真正做到身正為師,言正為範。而樹立現代教育觀念是教師素質的核心,是教師立教的根基與轉變教師行為的先導。教師應意識到教師角色的多樣化,要為人師,不做經師;要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培養者、民主師生關係的建立者、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者、學生終身學習的奠基人。還要認識到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的互動過程,要從教育者為中心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

2、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改革課堂教學方法,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重在學法指導。首先,教師要激發學生的自我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對學習興趣的形成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是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形成的基本條件,一個有強烈學習動機的人,才可以有強大的學習動力,也才能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其次,要引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自覺地確立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總結學習方法,建立認知結構,從學習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某種滿足感,並以興奮活躍的思維狀態去面對語文知識和技能。

語文課堂教學是實施語文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是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發展基本技能,提高語言綜合素質的主要環節,也是師生交流進行雙邊活動的主要場所。教師可以採取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創造輕鬆、愉快、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做學生的知識朋友。盧梭說得好:“只有作學生的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師”。教育首先應是溫暖的,有人情味的,在課堂教學中只有以滿腔的熱情來幫助學生,熱愛學生,尊重理解學生,才能使師生心靈相通,才能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才能創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為課堂教學打好基礎。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小組討論、班級討論,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始終充當一個組織者、指導者的角色,不輕易地幫助學生解決他們能夠解決的問題,對同學提出的問題教師儘量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自己解決,一個同學解答不完整,就讓其他同學補充。碰到學生真正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再作畫龍點睛式的講解。這樣既調動了全班同學的參與意識,又能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提高了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分析、判斷、推理等多種思維能力。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及時歸納、總結、複習。例如,可以改變教學法,創設一些場景,給學生扮演角色的活動機會,讓學生切身體驗,之後引導學生思考、總結,這樣教學效果會好許多!課後,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複習要求:基礎較差的同學以課本為主,加強基礎知識,如字、詞、句子的複習;基礎較好的同學應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並複述課文,或根據課文內容自編寫話習作等。

當然,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一個慢慢適應的艱難過程,有待於教師的精心指導。但一旦具備了這種能力,將是學生受益終身的事情,能為他們的終生學習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