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運動養生

古代的運動養生,古代,大多數人並不十分注重肌肉鍛鍊,更多注重的是養生。而追求力量的練習者們則分成兩類,一類追求肌肉力量,一類追求筋骨力量。下面來了解古代的運動養生。

古代的運動養生1

中國古代的人是怎麼鍛鍊身體的呢?

古代的儒道思想,使得絕大多數人更傾向於養生健身,而非現代意義上的鍛鍊。古代養生健身的方法有很多,五禽戲、八段錦、吐納、冥想等等,雖然也不乏騎馬、射箭、相撲、蹴鞠,但絕大多數人的養生偏向“靜”而非“動”。

在中國傳統的追求力量的鍛鍊方式中,純追求肌肉力量的人不多,並且被認為是下等。這是因為中國有其他國家所沒有的一門特殊技巧——中國武術。

武術諺語有云:寧練筋長一寸,不練肉厚三分。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雖然也有石鎖、石擔等肌肉訓練,但絕大部分訓練是跟內功聯絡在一起的,並且以內功為主。

自目前流傳下來,過去的前輩高人們的照片也可以看出,他們中並沒有筋肉虯結、膀大腰圓的猛漢,而多是普通甚至看起來偏瘦的身材。

而他們練習武術的方法,那就各有所長、百花齊放了。

像韓慕俠、蔡龍雲、葉問,包括我軍上將許世友,他們都不是專一追求純肌肉力量的人,卻能輕易打敗那些所謂的“大力士”。在他們眼裡,系統博雜的武術就是最好的鍛鍊方式。

我們都知道“窮文富武”,這個說的就是想要學習武術,鍛鍊身體,必須要有富裕的生活條件,因為只有好的條件,才能讓自己在消耗大量體力後,得到充足的食物來源。而中國古代,一直以農耕為主,能吃飽飯就已經是很好了,又能有多少人可以堅持鍛鍊和習武呢?而且我們也知道古代每天只吃兩頓,還要幹大量的農活,所以他們是沒有什麼空閒去鍛鍊的。

古時候的人們是怎麼鍛鍊身體的?

在古代人們的鍛鍊方法也是很多的,如:練武、長跑、長嘯、飛繩、舉石鎖、蹴鞠等的鍛鍊方法進行身體的強化。

古代詩人陸游就是通過武術與長嘯鍛鍊的代表人物,據記載陸游從小體弱多病,早年便是通過習武,在軍隊歷練之後體格得到了加強。作為一個在古代活了85歲高齡的詩人,陸游晚年就是用長嘯的方式來鍛鍊身體的,並且長嘯這項運動在當時也是十分流行的,並且現代科學也證明長嘯能使人放鬆心情,放鬆身體。

不同於陸游的'鍛鍊方蘇東坡則更喜歡用長跑的方式來鍛鍊,在蘇東坡看來規律的鍛鍊能夠帶來強健的體魄,因此蘇東坡每天都會長跑五公里來鍛鍊自己的身體。蘇東坡喜歡長跑鍛鍊這也是蘇東坡在與程政符的信中提到的。

飛繩是跳繩在清代的稱呼,在唐代被稱為透索,由此可見跳繩是作為我國的一個古老運動一直流傳至今的,在古時尤其是宋時,節日時家家戶戶都會進行跳繩比賽。

古時有一種類似於舉啞鈴的運動方式,就是道光年間流行的舉石鎖,石鎖重大概是三十到四十斤左右,這種運動當時在北京較為盛行。

蹴鞠作為我國一個古老的團體運動專案,也是足球的前身,這種運動專案在唐宋時期尤為盛行,很受大眾喜愛。

除了上面所說的一些在古代較為特別的運動專案外,還有騎馬、射箭等貴族間常見的運動專案。

古代的運動養生

中國古人是怎麼樣運動養生的?

古人的運動養生觀以華佗最具代表性。華佗是東漢著名的醫學家,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他在醫術上卓有成就,而“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有壯容”他所以能長壽、健康,精神飽滿,是與他本人重視運動健身分不開的。他在繼承導引理論和自己實踐的基礎上,根據人的生理和醫學原理,闡明瞭運動在養生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人要防病祛病,必須增加體內的營養物質,常使身體運動。促進血液迴圈,以達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據《三國志·華佗傳》記載:他曾對弟子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

他的這種符合科學原理的導引養生理論,是我國醫學史上的創見,也是我國古代正確的體育運動的思想基礎。

華佗的“動以養生,動以祛病”的觀點和主張,是他導引理論中的精髓和核心。他在長期的運動實踐中,潛心研究和總結前人導引的經驗,在廣泛吸取各家導引式經驗的基礎上,創編了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形態的五禽戲導引保健操。從內容上看,五禽戲中的五種動物形態動作各有特點,各有其效。例如,五禽戲中的虎戲模仿虎的勇猛剛威,以增長氣力;鹿戲模仿鹿的賓士反顧,以靈活腰腿;熊戲模仿熊的倒臥翻滾,以暢通血脈;猿戲模仿猿的攀援跳躍,以靈敏身軀;鳥戲模仿鳥的展翅高飛,以悅心情。從五禽戲鍛鍊動作來看,大部分動作是俯伏在地上進行的,運動量較大,雖然形式上是一套以健身防病為主兼有醫療作用的保健體操,但華佗說“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這說明他並不一定要求人們做完全套動作,而要求鍛鍊者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有選擇地去做適宜自己的鍛鍊內容。據說華佗的弟子吳普由於堅持不懈地練習五禽戲,年到90仍耳聰目明,牙齒完整。

古代的運動養生2

在討論中國古人的鍛鍊方法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古人對於身體的看法。

在中國古代哲學體系中,人體活動的能量來源於氣血。

而其中“氣”又是維持生命的基礎,故鍛鍊身體在古代被稱為“養氣”

另一方面在先秦時期,古人就發現了保持身體素質,在預防疾病方面的作用,

《黃帝內經》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點,即人們應該增強身體素質,降低患病的機率。

《黃帝內經》書影

至於鍛鍊的目的,則是要調節體內的氣血迴圈,使其達到自然和諧的程度。

因此古人提倡鍛鍊一定要適度,東漢名醫華佗就有“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極耳”的論斷。

這也成為了古人進行體育鍛煉的指導方針。

除了中醫學之外,中國古代儒家哲學思想,對於古人的鍛鍊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儒家的`身體社會化理論,即在儒家思想體系下,一個人的身體不單單只是生理上的存在,還是人德行及社會地位的體現。

在這種理論的影響下,古人在行為上不得不有所收斂。

像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因而不可隨意損毀之類的言論,想必大家也都聽過。

古人射禮重現

這樣的思想,對於鍛鍊也有所影響。

雖然在儒家理論中,射箭、騎馬等體育活動都是士大夫必備的技巧,但是他們對於運動的重視不在其本身,而是在於其中彰顯的禮教思想

古代不同階級的人,在狩獵時都有不同的禮儀規範,這才是儒家思想所看重的東西。

那麼他們對於參與射獵的人,有什麼要求呢?

在《論語》中孔子有“射不主皮”的說法,即射箭不以擊穿皮靶為目的,只要射中就可以了。

古代的運動養生 第2張

箭靶

在這種要求下,人們對於體育活動自然是“點到為止”,其鍛鍊意義也十分有限。

後來,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官方政治指導思想後,君主們如果沉溺於射獵,就會被大臣們扣上昏君的帽子

在這種輿論影響下,體育活動的政治屬性越來越強,其鍛鍊功能也被不斷削弱。

比如在唐代的木射遊戲,就直接將儒家思想中所反對的“濫、慢、傲、貪、佞”與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仁、義、禮、恭、儉、讓、智、信、溫、良”等,分別書寫於十五個木球上,進行遊戲。

意圖讓參與者更好地瞭解儒家思想,遊戲的競技性,自然也就被大大削弱了。

景區中的木射專案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體育活動大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

其政治和社會屬性要遠大於競技屬性,因此其強度不會太高,這也和中醫理論中適度鍛鍊的宗旨十分吻合。

不過,這種強調等級制度的體育運動,並不適合平民參與。

除了前面提到的射箭、騎馬這兩種儒家“六藝”之外。

古代還有不少禮儀性體育運動,這些活動也都是為統治階級準備的,同樣不適合百姓參與。

古代的運動養生3

蹴鞠

無論是健身房裡令人眼眼花繚亂的健身器材;還是健身房裡昂貴的私教課程;或者是五花八門的瑜伽姿勢;又或者是我國流行了千年的太極、氣功等等,都成為了人們達到健身目的的手段。上面我們已經說到了,養生這個觀念是自古就有的,只不過過去的人們由於技術手段欠缺,再加上大多數的窮苦百姓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如何生存上面,所以養生對於這些普通家庭而言是一種非常奢侈的活動。既然要養生,自然就離不開健身,那麼古人們是否也會健身呢?他們又是如何健身的呢?

健身其實自原始時代開始就已經出現,只是沒有明確的概念其實早在原始時期,人們就已經開始有意識的進行了健身,只不過那個時候文明還未出現,也並沒有關於健身,養生的這些概念。原始時期,刀耕火種還沒有出現的時候,人們要想生存下去就只能通過狩獵、摘取野生植物的方式來生存。但是他們所面臨的敵人可不只有動物,他們還要躲避自然災害;也要與別的部落爭奪地盤、資源。那麼強壯的身體就成了他們的資本,而強壯的體魄絕對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靠後期鍛鍊的。

狩獵

所以那個時候他們的生活簡單而淳樸,所以他們健身的方式就更加簡單淳樸。上山砍柴、狩獵、種地,以及其他的一些體力勞動,這些都是他們的健身方式。既達到了鍛鍊的效果,同時也把活兒給幹了,一舉多得。當然,部落之間也會爆發戰爭,所以他們也會演練,這也算是健身的一種。在演練的時候他們也會使用到工具,比如說石頭、棍棒、還有當時特有的不太先進的弓箭,這些物品假如放到現在對應的就是我們的某些健身器材。就拿砍柴來說吧,千萬不要小看了這項活動,這項活動既鍛鍊了腰部,又能夠鍛鍊到手臂肌肉,而且效果顯著。長期從事這項活動的人,第一力氣會很大,第二手臂上的肌肉一定會很發達。

除了這些以外,在原始時期,便已經出現了氣功。《黃帝內經》中記載:"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雖然這不是黃帝本人所作的,但是據考證,黃帝活了118歲。那個時期的人類平均壽命在三十到四十歲。以那個時期的.物質條件和醫療水平來看,假如沒有氣功來健身的話,黃帝是怎麼活到這麼大年紀的?因此可以做出一個大膽的假設:除了日常的體力勞動之外,那些有身份的貴族皇帝,還會修煉氣功來強壯體魄。

古代的運動養生 第3張

劍舞

進入奴隸社會以後生產力是進步帶來的是較為先進完整的健身方式當我國進入奴隸社會以後,生產力也得到了一個飛速的進步。最重要的是,生產者發生了變化:封建社會以前,君王同樣也要勞作;但是在春秋戰國社會交替之際,奴隸主們搖身一變成為了地主,便不用再勞動了,他們所有的勞動全部由貧苦百姓來承擔,而他們只需要剝削百姓就可以了。即便是嬴政統一六國之後,我國開始徹底的進入封建大一統時期,這種情況亦是如此。說白了,一個國家的君王實際上就是最大的"奴隸主、地主"。所有普通的百姓是不需要健身的,因為他們需要日以繼夜的勞動來養活自己,以及他們上層的"奴隸主、地主們"。而這些長期不勞作的奴隸主、地主們,便要想別的方法來追求健康長壽了。

1、君子六藝

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提出了儒家思想,這當中就包含了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只不過這六藝被貴族所壟斷,不過它的產生原本也是為貴族培養精英子弟的。

可以看出除了學習文化知識以外,他們還要學習相對應的武藝來強身健體:射箭和駕車。這兩種活動實際上是自周朝產生的軍事作戰技能,是所有的貴族子弟必須要掌握的兩種。並且周朝每年還會定期舉行狩獵活動,幾乎所有的貴族子弟都要參加。不過這並不代表其他的四種都沒有健身的效果,比如禮樂。要知道禮樂是有一套固定的規範的儀式的,想要學會就要一遍一遍地練習,為了保證不出錯,所以要練習很多遍,並且還得經常練習。雖然不是什麼特別重的體力活,但是這樣鍛鍊下來效果就相當於每天做幾遍廣播體操。

五禽戲

其實這個時候在宮廷內部已經出現了一種"武舞",雖然這種舞蹈是用來娛樂的,但是卻意外的起到了強身健體的效果,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中國的武術開始誕生了。因為這個時期出現了各個實力不同的諸侯國,國家之間經常爆發戰爭,士兵沒有強健的體魄的話要如何上戰場殺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