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心理健康狀態 這樣做是對的

孩子是每個父母的心肝肉,從小開始呵護他、關愛他精心的培養他們,那麼孩子的心理出現問題了有應該怎麼辦呢?培養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才是每個父母需要的,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心理健康狀態

一、幫助孩子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

說起理想,大家會覺得很虛、很空洞,實際上,在孩子心目中,也有自己追求的目標。

因為孩子年齡小,隨著知識的增長和視野的開闊,他所追求的目標不斷地發生變化。

二、培養孩子具有自尊心、自信心、上進心。

這是孩子擁有健康心理的最基本素質,也是孩子擁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的基礎。

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需要有適當的方法。

三、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和良好的心態。

想讓我們的孩子一生快樂,與其拼死拼活地給孩子掙一筆財產,不如培養孩子從小就有一個積極的心態,永遠微笑著看世界。

首先,要學會控制孩子的不良情緒和習慣。

其次,家長們要營造和諧、美好的家庭氣氛和親情關係。

四、培養孩子具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

父母總是在千方百計地為孩子設計充滿笑臉和鮮花的明天。

但是生活是無情的,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佈滿了各種困難、挫折、失敗,甚至災難。因此,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尤為重要的。

這種心理承受能力是人生的無價之寶。要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這是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關注的問題了。

越是現在物質生活條件一天比一天優越的時代,就越不能忽視對孩子的挫折教育。

五、培養孩子具有寬闊的胸懷。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家裡嬌生慣養,想要什麼有什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這樣也就養成了孩子自私、霸道、不讓人的習慣。

當我們不但給了孩子健康的身體,還給了孩子健康的心理,相信我們的孩子會生活得更加幸福。

我們也會感到幸福。而孩子呢?他結實的身體、聰慧的智力、良好的情緒、健全的意志、人格的魅力會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順利和快樂。

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心理健康狀態 這樣做是對的

兒童心理健康培養方法

一、注意不要過分地關心孩子。

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賄賂孩子。

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係,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三、不要太親近孩子。

應該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四、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五、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

這樣會使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六、不要欺騙和無謂地恐嚇孩子。

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後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七、不要在小夥伴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

這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過分誇獎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讚許即可,過分誇獎會使孩子產生沾沾自喜求虛榮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

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十、要幫助孩子去分析他所處的環境。

幫助孩子解決困難,而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應教會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然,要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不但要給予他們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給他們做出良好的榜樣。

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心理健康狀態 這樣做是對的 第2張

孩子心理健康小知識

1.和孩子保持親密關係

如今的父母往往有一個誤區,就是太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卻忘記和孩子保持良好的關係。

其實,在保持良好關係基礎上的教育才有意義。心理專家主張“關係大於教育,關係先於教育”,如果發現孩子有問題,先改善親子關係。

要知道,孩子身上的很多問題表達的都是對父母的憤怒。孩子對父母和自己的親密關係不滿意,所以會逆反,比如父母要他好好讀書,越說他越不讀。只有和孩子結成彼此非常信賴的共情關係,父母的引導才會順利地實現。

父母和孩子的親密關係是一條隱蔽的資訊鏈,雖然是潛在的,卻是重要的。

2.不要強烈在乎細節上的對錯

很多父母強烈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某些文化標籤下的“好孩子”,但事實上,一味盲從榜樣的方法會帶來很大的麻煩。

文化對人內心的構建力量是非常強大的。父母應該引導孩子不要非常強烈地在乎細節上的對和錯,因為對錯往往是相對的。對於孩子做的事情,父母也不要總用對錯來分析。

孩子的年齡和心智有其年齡段的特點,不要過分強調一致性,不要和別的孩子硬性地比較,而要鼓勵自己的孩子成為他希望成為的那種人。

3.用“情”打動孩子勝過用“理”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於教育方式是否正確,教育行為對孩子是否有效。

有些父母教育起孩子可謂頭頭是道,可孩子就是不買賬;有些父母對孩子沒有講什麼道理,可孩子相信他們。

其關鍵就是做父母的是將“情”放在第一位,還是將“理”放在第一位。家庭是應該講“情”而不是講“理”的地方,特別是對於正處在青春逆反期孩子的教育。

心理專家主張不要用非常正確的道理去教育孩子。這些抽象的東西往往是非常絕對化的,對於孩子的影響,心理學認為是一種強大的壓力。

4.允許孩子犯錯

允許孩子犯每個年齡可以犯的錯誤,這是心理醫生在臨床中慢慢總結出來的,犯這種錯誤的結果往往是好的。

那些看起來很傻的錯誤是孩子成長的資源,而不是障礙。孩子沒有經歷過痛苦,就肯定會被痛苦打倒,經歷了才能學會管理和釋放情緒。

父母過度的保護傾向以及犯錯之後代替承擔的傾向,非但沒有效果,反而會把問題搞得更復雜。

5.孩子的沉默不是對抗

父母一定不要強迫孩子。如果總是需要孩子說“是”,就有點兒過於依賴孩子,說明父母內心的安全感、穩定感、和諧很大一部分都希望從孩子的態度裡獲得,應該說這樣的父母缺乏一些心理能力。

沉默就是一個態度,比如“我不想玩這個遊戲了,今天的爭論到此結束”。父母也應該懂這個意義:孩子不想討論事情了,只是願意聽、聽完就完了,那就要學會把嘴閉上。

如果爸爸媽媽認為孩子的沉默是對抗,就惱羞成怒,那是父母的問題。父母需要馬上得到結果,代表了一種不太成熟的心理,比如他們自認為特別權威,不應該被冒犯。

所以說,良好的關係是一種相對自由、和諧、彼此尊重的關係。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更多的要靠引導,引導的關鍵在於給孩子選擇的空間,但同時要讓孩子明白:他必須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相應的責任。

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心理健康狀態 這樣做是對的 第3張

兒童心理健康五大主要標準

1. 情緒基本上是愉快、穩定的。

不經常發怒,不無故摔打玩具與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時入睡,睡眠安穩,少夢魘,無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習慣;基本上能聽從成人的合理囑咐,不過分的挑食、揀穿,不經常無理取鬧。

2. 求知慾較強。

喜歡提問題並積極尋求解答;學習時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務時,注意力集中,記憶力正常;愛說話,語言表達能力同年齡相符,無口吃情況;生活中對力所能及的事,樂於自己做,不過分依賴別人的幫助,能比較認真地完成別人委託的事。

3. 能合群。

愛與小同伴交往,對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為,不隨便打人罵人,不妒忌同伴;在集體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導下,願意為集體和所能及的好事。

4. 誠實而不說謊。

很少說不符合現實的話;不私自拿別人的東西或損壞別要的東西;做錯事不隱瞞,肯承認錯誤。

5. 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

對稱讚感到高興,對批評、指責感到羞愧,希望做受人歡迎的事,不願做遭人責罵的事;不過分的畏難、膽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