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

心理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心理學與生活可以說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無處不在的。在這個充滿各種誘惑的世界,我們的喜怒哀樂、家庭、愛情、社會關係都可以通過心理學來進行引導。下面來了解心理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

心理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1

蝴蝶效應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週後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說的就是剛開始的微小變化對未來也可能造成巨大的變化。告誡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到最後也能會成為成敗的關鍵所在,所以要認真做好每一件事,不分大小。例如:一個釘子—壞馬蹄鐵—戰馬有隱患—戰士受傷—輸掉戰爭—國家亡。

心理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
  

鱷魚法則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掙脫你的腳,鱷魚會把那你的手腳都咬住,可能就活不成了。但你要是犧牲你的腳,你就可能逃脫了。捨棄一些你擁有的來保全大局,否則什麼都想要,到頭來一無所有。例如:炒股的時候,感覺和大市的走向背離就要立刻決斷,進行補救,否則就會輸的一塌糊塗。

刺蝟法則兩隻刺蝟因為天太冷所以抱在一起取暖,可是各自身上的刺確扎疼了對方,分開了又各自受凍。幾經折騰後,找到了合適的距離,既可互相取暖,又不會扎疼對方。這個就和我們在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一樣,總要保持一定的合適距離,有句俗話說“距離產生美”,就是這個道理。

手錶定律當你擁有一隻手錶的時候,你可以知道準確的時間。但當你擁有兩隻或更多手錶的時候,你就不確定了,因為不會有兩隻時間一模一樣的.手錶。工作中也一樣,一個人由兩個人來同時指揮必不會同時滿足兩個人的要求,管理工作時採取兩套方法也不會打到想要的效果。

木桶理論一個木桶是由很多的木板組合在一起的,如果木板都不一樣齊,那麼木桶能成多少水是由組成木桶的最短的一塊木板決定的。學習的時候,你的學習成績也一樣,一旦偏科就會被最低的成績拉下來。所以一定要使你的水桶的“木板“一樣高才好。

踢貓效應當你生氣憤怒的時候,總會選擇一些弱勢的像”貓“一樣的受害者來發洩。這是人們的一種潛意識的行為。這個效應要告誡我們不要對下屬發洩自己的不滿,否則收到上司不良情緒發洩後同樣會選擇自己的出氣筒,這樣就形成了一種惡性的迴圈,越滾越大。

心理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2

1、飛輪效應

大多數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假期過後,重新返回工作總覺得異常艱難,焦慮且毫無頭緒,這正是“飛輪效應””。

飛輪效應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 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

所以如果有什麼明天要做的事,最好今天就開始做。萬事開頭難,但你如果提前開好了頭,提前進入工作狀態,之後就不會那麼痛苦了。

2、登門檻效應

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人們樂於接受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後,大家才會慢慢地接受那個較大的要求。

3、標籤效應

不要輕易給自己貼標籤,心理學上一個經典名詞“標籤效應”,是說人一旦被下了某種結論,就會像商品被貼上某種標籤一樣,會自覺按照這個結論做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招募了一批紀律散漫,不聽指揮,性格比較痞的新士兵,要求士兵每月向家裡寫一封信,大意是說自己在戰場上如何奮勇殺敵,以及聽從紀律,服從指揮的。只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改變,半年過後,心理學家發現,這些士兵真的像信上所說的那樣去改變了。當我們給自己貼上一個正面的標籤時,生活便會一點一點改善,相反,一旦貼上負面標籤,甚至誇大負面標籤的傷害,便會把自己拖進負能量的沼澤裡。

心理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 第2張
  

4、閉門羹效應

這個心理學效應是指,當你提出一個大要求時,對方拒絕了你,然後你再提出一一個小要求,對方基本上就不好意思再拒絕了。比如,你想像好友借50元,先向他借100元,被拒絕 了; 再開口向他借50元,那他就不好拒絕了。用這一招,也可以輕鬆將你喜歡的人約出來,舉個例子,你想約自己的心上人一起吃個飯,那你就先提出跟他一起去某個地方玩,他若是直接答應了,那你就賺了;若是拒絕了前一個,自然就不太可能拒絕跟你去吃飯了。

5、巴納姆效應

星座性格其實是一種“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指當你面臨一個非常模糊的'人格描述時,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代入進去。

根據星座對人的描述就是這樣,每個星座只是描繪了人類複雜內心的一部分,並且十分模糊,絕大部分人會覺得“好準啊”,是因為人是多面的,覺得被戳中也很正常,其實這些東西放在誰身上都適用,認清這個效應,可以避開很多套路。

6、不要把目標告訴他人

當你把未實現的目標告訴他人時,大腦會產生一種自己已經達成目標的錯覺和滿足感,尤其是朋友和他人的提前祝賀,會讓你把空談錯認為實踐,從而讓你鬆懈努力,更難完成目標。人們常有一種錯覺,以為對外宣佈目標,公開做出承諾,朋友會監督我們,父母會給我們打氣,我們便會更加努力,但一個遺憾的事實是,除了你自己沒人在乎你的目標。

最好的方法是把目標寫下來,放在自己時時能 看到的地方(比如手機桌布) ,制定一個合理詳細的計劃,按部就班地完成它。

心理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3

1.巴納姆效應

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比如星座,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

2.情話對著左耳說更有效

美國薩姆休斯敦州立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對著愛人的左耳甜言蜜語更能俘獲她們的芳心。這是因為人的左耳由右腦控制。而在人腦分工中,右腦半球負責感性直觀思維,對情感類體驗更為敏銳。

3.人用右耳聽的話比用左耳記得更牢

因為右耳聽到的資訊匯入左半腦,而左半腦比右半腦更具記憶優勢。所以要想讓對方牢牢記住你說的話,對著他/她的右耳說吧!

4.貝勃規律

原本1塊的報紙變成了10元一份,你定會感到無法接受;相比較而言,原本5000元的電腦漲了50元,你一定不會有這麼大的反應。貝勃規律表明,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後,之後施予的刺激對他來說也就變得微不足道了。

5.墨菲定理

口袋裝著剛買的手機,在公車上生怕被盜,每隔一段時間就去檢視手機是否還在。這一舉動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終手機被偷走。就因為害怕發生,所以會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錯誤。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理。

6.拆屋效應

魯迅先生曾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道:“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來,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 拆屋效應”。

心理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 第3張
  

7.破窗效應

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 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佈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乾淨的地方,人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的拋,絲毫不覺羞愧。

8.責任分散效應

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生罪惡感、內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

9.配套效應

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會想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平衡,這在心理學叫“配套效應”。

10.心理暗示

嘗試閉上眼睛,雙臂平舉,想象自己一隻手拿著氣球,一隻手拿著裝滿水的水桶,一分鐘後,睜開眼睛,看看雙臂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