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別讓孩子成了“心理孤兒”

人的健康成長除了需要物質營養素外,同樣也離不開精神“營養”成分,這便是社會、家庭,尤其是父母、老師等營造的無形“精神營養素”,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與物質營養素同樣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個人從小得不到或很少得到“精神營養素”,長期處於孤單、寂寞、失望的境地,就會形成“孤獨心理”,擁有這種心理的孩子,我們把他稱為“心理孤兒”。

(熱)別讓孩子成了“心理孤兒”

那麼,這種現象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認為,這主要是家長的認識不足,比如望子成龍心切,一味逼迫孩子苦學死學;還有是重養不重教,重肌體健康,輕心理健康;另外重物質投入,輕精神投入。如此,忽視了孩子的思想、情感、內心世界的需求,孩子的心理教育成了“被遺忘的角落”。

有些家長為了工作事業,無暇顧及孩子,要麼把孩子託付給爺爺奶奶,要麼僱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時間與孩子在一起溝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孩子與父母之間產生了“陌生感”和“距離感”,使孩子在心靈深處,形成一個不願輕易向人開啟的自我封閉的世界。

另外,“問題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問題也不容忽視。“問題家庭”是相對於“和諧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關係的處理上,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和諧因素。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畢業的學校,教育好孩子是父母的天職。作為父母絕不能因為個人的情感等問題,而置年幼的孩子於不顧。為此,經常爭吵的父母要學會理智,忙於應酬的父母應儘可能早點回家,經濟不寬裕的父母也儘量不要犧牲陪孩子的時間去掙錢,出去打工的父母也要“常回家看看”,即使是分道揚鑣的父母也要計劃和安排好育子的方案,方可說“再見”。

作為父母不僅要關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關心孩子的內心和精神世界。對孩子的內心世界忽視和冷漠會導致很多心理問題和品德問題。為此,作為家長應克服代溝,多與孩子進行思想交流,瞭解孩子的思想脈搏。比如利用休息時間,與孩子出去走一走,談一談,談生活,談理想,談趣事等,讓孩子感受到家的溫暖,讓孩子感受到平等、尊重。切莫把大量與家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的美好時光,消磨在“築長城”和“網遊”中。

當爹做媽的,再忙也要陪孩子,多一些溝通,多一份關愛,孩子就少一分孤獨。驅走孩子的“孤獨”,把“快樂”還給孩子,是我們做家長的基本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