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無雜念的最高境界

只有心無旁騖、心無雜念富有經驗達到的至高境界。

心無雜念的最高境界1

人生的最好境界,是心無雜念

心無外物,心無雜念,便是做人的最高境界。無論做什麼事情,只有專注才能有所悟出,誰先悟出那麼就誰先成事。

這也許就是人們常說的天賦,但是大家對天賦誤解最深的是以為它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殊不知,他們的天賦的得來首先是擁有比常人更持久的耐性。

成功者之所以是社會當中的極少數人,正是因為他們做到了別人做不到的,想到了別人想不到的。要想功成名就,除了天賦和努力,必定要先修煉到最高的境界。

心無雜念,全神貫注,才能站在別人站不到的高度。

心無雜念的最高境界
  

人生的最好狀態,是心靈自由

一個人過的幸福不幸福,從來不是看他擁有的物質的多寡,名利地位的高低,而是內心是否自由。

雖然財務自由是心靈獲得自由的.基礎,但在財務自由的前提下,思想和行為依然不會受限制才是真正的自由。

很多時候,大家太過重視財務自由的重要性,而忽視了其他方面。就如同一個嫁入豪門的女人,哪怕衣食無憂但卻處處受限,那麼她依然是一個不幸的可憐人。

身不由己卻無能為力,才是活著最痛苦的事情。

人生的最好生活,是極簡主義

最好的生活永遠是最簡單的,當我們的慾望每增加一層,那為自己前行的路上多增加了一層阻撓。如同手機的記憶體,什麼都想放進去,最後的結局就是系統崩潰。

要想活出至高的境界,就要讓自己的生活少而精,不被物質慾望所累,不被無效資訊所亂,給生活做減法,給靈魂做加法。

要記住,每個人這一生所擁有的一定是等量的,生活讓你眼花繚亂,那靈魂必定無處安放。

心無雜念的最高境界2

如何做到心無雜念?如果要做到“心無雜念”,那麼這個就太美妙了。

如果一個心無雜念的人,已經完全不是我們認知上的“人”,而是有高度智慧的人、高度禪定力的人,才能稱得上心無雜念。

大多數的人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每時每一刻都在妄念紛飛,怎麼可能做到心無雜念?每個人的心就像一個瀑布一樣,“飛流直下三千尺”,每一秒鐘都向外流淌自己的各種分別念和慾望,何曾停留過?

首先要確定什麼是雜念。確定之後再把這個它抓住,在放大鏡前細觀察。

經常聽到一些用語,比如說雜念叢生、念念不忘、思緒萬千、神情激動、神采飛揚、張口結舌、很煩惱很痛苦、在恐懼中無法集中精力、悶悶不樂、關閉自己的心扉等等。展現出這種興奮的或者是壓抑的神情,可能這些都是正在遭受著雜念的攻擊。或者說自己正在處在一個妄念紛飛的世界,一時一刻都無法逃離出來。

在這種生態環境下,人們就想逃脫出來怎樣做到心無雜念才好?有些人的選擇是這樣的:

一是靜下心來。仔細思考人生。

二是到某寂靜的山林,一個人靜靜修學禪定等打坐修行。

心無雜念的最高境界 第2張
  

三是激動的心堅硬的心慢慢變成調柔的心。

上面那幾條其實都是某些古人曾經用過的普通人的一些修行方法,他們稱這個叫做修心養性。把自己那個比石頭還要硬的心,變成像麵糰一樣變成調柔的心,是極困難的。即便是把自心調柔的像麵糰一樣,但是不能不說他不會起心動念,也不可能真正達到心無雜念。

如果一個人能把自己的心調柔好,那麼他呢,事業和智慧會增加增長的一個非常高的高度。這個調柔心是修行中最難的。在現實生活中,試想一下別人是不是瞪了你一眼,你馬就以眼還眼?那就可以想象自己的`心有多麼的堅硬,可能跟頑石有得一拼。這樣就知道自己沒有修行,也卻想智慧。

但是有的人經過一定的修煉之後,會對周邊的事物看得比較淡。心也比以前調柔的很多,也讓自己心生快樂,反而推動了事業更上一層樓。

不過有雜念、雜念少、“無雜念”都是對事物的一個理解過程。付出努力和行動得到的一種結果。但是不可能獲得真正的無雜念。

如果是心無雜念,那麼自己就安住在純智慧之中。所以說你不能怎麼解釋,一般人來講這個心都是有雜念的。誰沒有雜念?只有如來沒有。

實際上有雜念,沒有什麼可擔心的。其實人們沒有這種智慧去處理雜念和各種慾望,讓自己心身疲憊不堪。

我們在大多數的生活狀態下,並不是說我們要一個心無雜念,而是要有擁有一顆調柔的心很重要。看看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衝突中,有多少的災難是因為是自己的心太過堅硬而造成的。基本上大多數都是的。我們那個堅硬的心,才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

我們的心被外境所迷了,我們的心已經是進入了一個有實質的狀態,有執著的狀態。從那一刻起我們都沒有認識它的真正的本來面目,所以才有了你的我的他的之爭。

在爭鬥中產生了很多不必要的痛苦。其實這一切背後就是我們的心所造成的。所謂的心不雜念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應該認識現在這個世界,我和我所其實都不存在。通過學習般若智慧,認知之後努力修持,有可能從中獲得解脫。不再受心的騷擾。

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的心對我們的危害是最大的。外面就不存在有一個敵人,真正的敵人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產生的一切分別妄念就產生了一切恩恩怨怨,產生了一切理不清理還亂這種種現象,這就是我們這顆塵心所造成的。

心無雜念的最高境界3

一、

佛經中常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這世間本無菩提,也無明亮的鏡臺。所謂菩提與明鏡臺是一種心境,若心無雜念自然可以做到菩提之境、心若明鏡,可見到內心的菩提與明鏡。若事事心存雜念而為之,菩提便是虛無,鏡臺亦無法變得明亮,一切都會被繁雜的心念矇蔽。

一個人的狀態分為表象與心齋。

憑藉自身的感官和肉眼做事,所見所聞也只是事物的表象,看到的不一定為真,聽到的不一定為實。因為透過感官的體驗看到的永遠只是事物的表面,也很容易被事物表面的假象所迷惑,因此對萬物的理解永遠只能停留在最外層,無法看穿其本質的真偽。

還有一種是心齋。

常言道“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信仰和虔誠不只是表面的作為,應當能經得起考驗,在搖擺不定的塵世中形體淪陷,但心卻依舊堅定,任何外物的誘惑都無法改變內心的信仰和堅持,面對繁雜依然能夠保持心無雜念,如止水般平靜才是真正的信仰,也是心齋的境界。

《莊子》中有這麼一段話:

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如果能保持心態的專一,不相通道聽途說而是用心去領悟,不僅要用心去體悟還要用氣息去感受。耳朵只能用來聽,心只能用來感悟,只有那虛無縹緲的心境才能對應宇宙萬物,大道會匯聚在心境之中,虛無縹緲而又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齋。

用肉體感官去觀察事物,用內心去體悟事物,一動一靜,一虛一實,形與體相結合才是“心齋”最完美的狀態。

心無雜念的最高境界 第3張
  

二、

《道德經》中說: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沒有貪慾而回歸清淨,天下萬物就能自然安定的發展。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個人唯有保持寧靜的狀態才能夠走得更遠,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寧靜的狀態是修身養德的關鍵所在,在這樣的狀態下一個人才能順應大道的`執行規律,如果天下所有的事物都能夠保持寧靜,那麼將會有利於社會的長遠發展。

因為在道家有句話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覆命。天地萬物,芸芸眾生遲早都會迴歸到其最初時的狀態,這種狀態叫做“靜”,靜就是萬物最本真的狀態。

只有迴歸到最初始的狀態,人的內心才能不被外物所惑,從而達到一種“空”的境界,放空自身,在天地間感悟萬物。

老子曾說: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將天地比作古代燒火用的風箱,內部中空無窮無盡,越是用力鼓動,產生的能量也就越多。如果天地之間沒有足夠的空間,全部都被各種各樣的東西填滿,那麼就不會產生更多的能量,也不會給萬物生長的機會。

與天地的空間一樣,人也需要放空自我的內心,只有把內心深處的繁雜摒棄,留出足夠多的空間,我們才能在這個紛紛擾擾的社會中享受那一抹靜謐,給內心一個沉澱的機會,讓自身逐漸迴歸人性的初始本源,迴歸到靜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