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人搶玩具父母怎麼辦

關於小孩間的紛爭,最常見的搶玩具、打人等情況,要怎麼處理呢?在共學團裡,發生這類情況時,我的看法是,當孩子可能出手傷害另一個孩子時,我會出手阻止,其他情況,父母在旁陪伴、觀察,接著再從自己的陪伴、觀察判斷下一步的作法。

孩子打人搶玩具父母怎麼辦

以小孩間發生發生肢體糾紛為例,當事件發生後,家長不急著介入,在旁陪伴、觀察時,首先會冒出來的,往往是自己內心的OS,還有翻騰的心情:要怎麼面對自己小孩打人被打的心情呢?

例如,當自己的小孩被推、打或咬時,大人的心情可能是:心疼自己的小孩、對動手的小孩的行為感到憤怒、覺得對方家長沒教好、自責自己沒有保護好自己的小孩。

當自己的小孩打人時,大人的心情可能是:對對方家長有點不好意思(愧咎)、氣憤自己的小孩為啥動手打人(責怪)、馬上把小孩脫離現場(著急)、想方設法避免再次發生(緊繃)。

方法心情維持平衡

處理小孩間的糾紛時,我認為前面講的這些大人的心情,同樣是需要被照料的。

就算採用不急著介入法,如果大人自己的心情沒法被安置,久了也會出問題,表面上大夥都以尊重小孩之名,不急著出手,可是檯面下暗潮洶湧,累積許多委屈跟憤怒。

例如,小華在一個團體裡,很常動手,不少小孩都有被小華打的經驗,大人們在事發當下有時能阻止、有時沒看到,而談到這件事情時,團體流通的看法是,「打人只是成長的過渡階段」、「道歉都是最不重要的」。這樣的狀態持續一陣子後,幾個常被打的小孩的家長內心多少有些抱怨跟委屈,小華在團體裡頭的人際關係也有點微妙,其他小孩都會閃著他,有些家長甚至因此而離開這個團體。

以這個例子來說,表示「不急著介入」的這個方法失效了,共學團難道是在「放任」小孩嗎?還是說,那些心懷「委屈跟抱怨」的家長是太「緊繃」的家長?

我覺得都不是。

我認為,這種情況的發生,是因為:

1.成員真實的心情沒有被這個群體接納。在所謂不急著介入的共學大旗下,這些心情無法搬上臺面,只好四處流竄,暗潮洶湧。

2.每個人的可接受劑量本來就不同。家長的任何心情,都是需要被關照且涵容的。家長越能料理(而不是忽略、壓抑)情緒,越能精準掌握自己的可接受劑量。

每個人的可接受劑量都不同,就算是同一個人,不同時期可能也會有差異。

好比自己的小孩被打時,家長一定會很心疼。有的家長看到自己小孩被呼巴掌,可以忍住不出聲制止,但是當小孩一小時內被呼兩次巴掌,就會覺得無法接受了。有的家長可以心平氣和看待推人行為,但是對於咬人的行為就很感冒。

針對不同的情境或事件,每個人可接受的劑量都不同。但是,只有在實際發生的情境中,才能越來越真切掌握自己的感受與可接受劑量。這也就是我之前一直強調在共學團裡頭讓事情發生的意思了,透過一次次的事件與情境,讓我們更認識自己。

尊重理解每個人

在看待小孩間的紛爭時,如果把家長自己的可接受劑量納進來理解,那麼,就算在面對同一個情境,理解方式也會有無數種,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隨手舉幾種可能的理解方式:

這是成長期間的必經現象,不論自己小孩打人或被打,都是如此看待,然後專心地看待小孩的狀態與需求。

完全無法允許紛爭發生,一旦發生,大人自己的情緒很難把捉住。之前共學團裡頭也有發生過,某個小孩被打,他的爸爸很生氣,直接在共學現場打那個打人的小孩。

可以接受有紛爭發生,可是處理後,希望之後能降低頻率。

可以接受有紛爭發生,可是事發當下希望打人者能跟被打者致意。

理論上知道會有紛爭發生,也知道不需急著介入,事發時也的確不急著介入。可是事後總覺得心裡頭怪怪的。比如說心疼自己的小孩覺得自己沒有保護好小孩的自責心情、打人的家長則是擔心對方家長怎麼看。

每一種理解的方式都是需要被尊重的,因為這是任何改變與處理的起點。

料理好自己心情

我一直認為,大人要先料理好自己的心情,具體掌握自己的「可接受劑量」,然後也願意試著讓身旁的人瞭解,這樣在處理小孩間的紛爭時,才能在方法跟心情上取得平衡。

而且最重要的是,依照自己的「可接受劑量」,相應而生的方法,才能真正讓自己在育兒之路走的自在,而不是刻意維護一個「開明家長」的假象。

真正開明的家長,是一個允許自己犯錯、願意不斷調整、肯面對自己心情甚至心態的人。一個真實的人,當你照料好自己的心情後,面對小孩間的紛爭時,自然會有相應而生的方法。

來到親子共學團的家長,都是嚮往更好的親子互動方式的家長,願意捨棄(方便又好用)的打罵威脅恐嚇利誘等方法,這是如此珍貴的心意,充滿愛的意志,跟社會上多數的家長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這樣的你,已然是一個開明的家長了。

持著威權心態的家長,搭配體罰的方法,不管什麼情境,什麼心情,都可以用不打怎麼管教來回應,多麼天經地義。甚至還可以用放任來批評主張不體罰的家長。

可是願意不打不罵,想追求更民主、更親密的親子互動關係,哪能有什麼三招搞定你的孩子、五種讓你的小孩更聽話的方法,我們不都是遇到困難時,苦惱著,努力搞懂自己當下的情緒是什麼,練習表達自己的情緒,然後也試著瞭解小孩行為背後的動機與心情,這些努力,怎麼會是放任?怎麼會是沒有在處理?

我認為,不打不罵的家長,追求的是活得更真實而自在,在面對困難時,會努力在心態、情緒與方法間取得一種有機的平衡。處理小孩間的紛爭也是如此,只有在關注並接納你自己的心情後,才能開展出最適合你的方法。

甚至你可能需要在和小孩互動的過程中,回顧你的心態,對某些事情特別在意,對某種情境特別無法忍受,艱難而痛苦地面對自己內心(那般堅固的)價值觀與情緒互動模式。

如實接納自己

你的這些努力,是那些持著威權心態(而不自知)的人所看不見的,他們想的總是要管教、改變他人的行為,他們難以覺察並表達自己的心情,他們不願面對自己內心深處的價值觀,他們也碰觸不了孩子的心。他們的心態像是鐵鎚,看到小孩的行為都像是釘子,總覺得不敲不行。

當孩子間發生紛爭時,要不要在現場處理?要不要跟對方道歉?沒有非怎麼不可的定論,所謂的共學現場,不是要你來接受某些準則,告訴你這個不行做、那個必須要做,然後你若不照做,就說你太緊繃,說你是不夠好的家長。

不,不是這樣的。

所謂的共學現場,如果不照料每個成員的心情,不尊重彼此的價值觀,只提供方法而不管你的心情,那麼,這不是共學,這是滋生威權者--奴化者的溫床。

方法,必須放在情境裡頭來談,必須把每個人的心情納入後,接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可接受劑量」,然後長出每個人自己的方法。

在共學團裡頭,關於小孩間的紛爭,我認為唯有先處理心情,才能好好的處理事情。大人自己的心情,理所當然也是需要被照料且關注的呀!

如果你的小孩被另一個小孩推了一把,你覺得心疼,你覺察到這份心疼,然後如實地表達著,對著另一個小孩說:我的小孩被你推了一把,我真的覺得好心疼喔,可是我也好想知道,你是不是遇到什麼困難了?

能這樣如實地表達自己的心情,難道不是提供給孩子一種最好的示範?

如果你的小孩三番兩次搶其他小孩玩具,你覺得很困擾,你覺察到這份困擾,然後跟對方家長說:真的很抱歉,最近一直髮生這類事情,我對我小孩有一些觀察跟判斷,不過我不是很確定,關於我小孩的這類行為,你願意跟我說說你的心情跟觀察嗎?

能這樣如實地表達自己的困擾,難道不是處理小孩紛爭最真切的起點?

如果你願意如實面對跟表達自己的心情,也一直這麼練習著,小孩都會看在眼裡的。我相信,這是處理小孩紛爭最好的方法。

當然,這只是我的看法,當下次發生小孩間的紛爭時,你還是必須要從你的可接受劑量出發,用出你自己覺得最適合當下的那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