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轉崗想要問問你敢不敢

職場的朋友都知道,轉崗和跳槽,強弱幅度和性質不可同日而語。轉崗只是一家公司內部,或在一家單位內部進行,涉及的人事、財務等問題比較簡單;而跳槽就已經是換一片天地,重新開始,雖然說原來的工作經驗和人脈還可以延續,但在人事和財務,甚至在職務上可以說是從零開始。

職場轉崗想要問問你敢不敢ure>

話雖如此說,卻不可小看內部轉崗。轉崗之後出現的是積極效果還是消極後果,工作和人際關係是往上走,還是往下行,也還是存在一定的變數的,尤其是跨技術門檻的轉崗,須謹慎對待。

案例:轉崗把握不準導致原有優勢不能延續

這裡有一個案例,是我從一家職場網站看到的,姑且轉述一番。有一哥們,是做企業內訓的,做得很順手,風生水起,在企業內部口碑很好,良好的工作業績給他帶來了良好的信心,他要轉崗做HR(人力資源)。於是打報告,申請轉崗,上頭根據他以往的表現,以及公司內部對他的印象,於是很快批准了。

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這哥們以後接下來的工作也會順著這個態勢走,信心滿滿地上崗了,只要在這個崗位上表現突出,他就可以提升,正式轉為HR。

要梳理核心競爭力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這個“天”,不是指迷信中的天意,而是指客觀的工作環境,人事環境和他本人的工作經驗的糅合體,是一些不可逆轉的因素。這哥們在實際操作中,發現過往的工作經驗根本無法順利地移植到如今的工作經驗當中來,這篇網文介紹說:“第一個月過去了,當月的人員招聘指標沒達到;第二個月,他想方設法找了各種渠道招人,可送到各部門去的新人大多不能讓各主管滿意。”

最後的結局呢?網文說:“三個月後考核,各部門主管對他的招聘工作業績都不太滿意,最終,轉崗失敗了。”

這位哥們心裡苦惱,去找職業規劃師,規劃師給了他一些建議:關鍵在於重新梳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哥們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呢?職業規劃師認為,他認真、責任心強,願意傾聽,喜歡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等特質,都與培訓師這一職業十分匹配。

對於別人的文章,我就不過多引述,這裡就規劃師所說的重新梳理核心競爭力展開一些討論。其實,就職場經驗而言,案例中的哥們不是沒有梳理過核心競爭力。

他一直在公司做內部培訓工作,善於與員工,與同事溝通,這其實也是一種人力資源工作,他就是在認定自己在人力資源工作方面有一定的經驗之後,才做出申請轉崗的決定的,他原來所從事的和轉崗目標雖然是兩回事,但也不能說風馬牛不相及,他並不盲目,他並不魯莽,但還是得到一個敗局。為什麼?這裡面就大有文章了,不是冷冰冰幾個建議可以解決的。

案例中那位哥們的特質是:認真,責任心強,願意傾聽,適合做職業培訓師。職場上的這種人,不管男女,不管是不是做培訓師,都有一點柔性特質,是和風細雨的那種人,和藹如兄長,親切如師長,他能黏合人,但不能決斷事;他能和睦上下,但未必能“沙場秋點兵”。具體而言,職業培訓師(Professional Trainer)是通過教授專業知識而獲得報酬的人,以講授培訓課程為職業謀生。而hr (HR-Human Resource人力資源)呢,目標是讓企業HR更好地進行人力資源的發展和規劃。

系統重點是實現人力資源部門在員工素質管理、薪酬管理、績效考核等方面的需求。

做職業培訓的猶如冬日,讓人喜歡親近;做人力的可能有時候要嚴如霜雪,根據你的工作表現來定你的工資級別和獎金數額,沒有半點人情可言。兩類不同的崗位,對人的特質和氣質的要求,是有不同的。

案例中的這位哥們,他想轉型做人力,從做保姆到做管家,角色變換太大了,憑自己的能力和性格,很難轉過來。

這位哥們在申請轉崗的時候,想得更多的是職位的升遷,待遇的提升,對崗位的物質需求高於對崗位的興趣。

所以,在梳理核心競爭力的時候,不要過多地想到待遇,物質(當然,這些也是不可缺少的考量因素),而是要反觀自己的所好和能力,中國傳統的“反觀於己”是很有道理的。自己所好的才是自己的競爭力。

在轉崗的時候,其實自己可以做自己的心理分析師,問自己心中何所求。身在職場的朋友可能有這種經驗,主動申請轉崗得到批准的時候,都會有一種興奮感。

對這種興奮感,我們要細分,要靜下心來剖析,這種感覺,如果只是表層的緊張,對即將投入新崗位時躍躍欲試的衝動,那麼這種興奮感是正常的;但如果這中興奮集中在待遇方面,如果是因為更高的待遇和工資獎金,那就要反省自己了,我去是幹什麼?

物慾的衝動固然沒有錯,是刺激人上進的原動力之一,但有時候也會矇蔽你的智慧,擾亂你的選擇,轉崗時候的“利令智昏”不是沒有。

總之一條,你自己最擅長的和最喜歡的,就是你的核心競爭力,在梳理競爭力的時候,就從這個角度出發,不然就會梳得一地雞毛。

從長度看轉崗:要以整個職場生涯做考量

漫漫職場路,不要說轉崗,就算是好幾次跳槽,就不是稀奇事,職場人總是在轉崗和跳槽中漫漫成長。

因此,職場上沒有萬全之事,因此這位哥們當時申請從內訓轉到人力資源的做法,也不可完全否定,他付出了三個月的時間去檢驗自己的決定正確與否,雖然在新的崗位狼狽收場,但也不能說一無所獲,至少這些經歷讓他明白自己適合做什麼。

然而,在工作經驗,職場教訓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你就應該有一個全域性觀了,前面在職場上的挫折,倒退,前面經歷過的轉崗和跳槽教訓,在某個時候可以成為今後職場路的衡量座標。前面的可以悔棋,而越到後面,悔棋的機率越小,付出的代價也越慘重。

我認識的一位培訓師,他說到他父親的教訓。他的父親的學歷為國中,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進入一所職業學校當總務,身份為技工。

要衡量自己的學習能力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重視教師的文憑和職稱,待遇大為提高,這位父親於是提出要轉崗,從後勤人員轉為教師,經過很多的人事手續,也跑了很多趟教育局和編委,才如願以償從技工轉為教師。然而,只有國中文憑的他,在教師職位上沒有多少優勢,沒有授課記錄,沒有過硬的文憑,也沒有教學論文,結果他在教職員工中是工資級別最低的,而且一直到退休,都沒法轉回技工。要他走上教學崗位,他又不具備這個學習能力了。

因此,在職場之路走到一定階段後,尤其是30歲以後,就不要隨便將轉崗當成積累經驗和教訓的途徑,這個時候的教訓很可能成為你一生都挽不回的教訓,這個時候的經驗,就算你明白也用不上了。面對一次轉崗,就一定放到整個人生的座標上,或者整個職場生涯的座標上來衡量。

就像以上那位老先生一樣,雖然職場處於不斷學習的過程中,但有些技能學習起來可能已經力不從心,職場門檻是用來跨過去的,但不一定是給你跨過去的。三思啊。

當然,說這些不是要你退縮,而只是要你考慮,不要因為衝動而踏錯步伐,也不要因為猶豫而喪失機會。

職業生涯也伴隨著痛苦。因為很多痛苦並不在於選擇本身,而在於可選擇的專案參差不齊,很難橫豎向比較得出最優化的科學結果。

換崗隨時在發生,有人風光有人哭,成功與否似乎全憑運氣,其實也看個人特長和客觀形勢,拿著上一個沒有挑戰的成功經驗換了崗往往不好使,喬丹從灌籃高手轉去做橄欖球員被人哄下場,無人能行行出眾,決定轉崗就是決定歸零,沒有歸零心態,就不要轉崗。為什麼轉崗?人生價值最終實現的不僅僅是工資的翻倍增長,更多是人生經歷與感受的可能性,有跨度的廣,有深度的精,你求什麼,你該比任何專家更清楚,所謂規劃永遠圍繞個人追求而去,所有的“他人”都是自我生涯的裝飾。

以往的積累能用,最好;用不上,不急,重新再來。其實,無論你轉到什麼崗位,人品、性格、能力與執著而頑強的韌性都是可以傳承的資本,所謂人脈、資源、方法與技巧,這些,全是飄在個人能力之外的浮雲,你當然可以樂在浮雲裡,當然也可以瀟灑跨界雲遊。人生沒有失敗的旅行,但是有失敗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