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營造閱讀的氛圍

泡在書海里

為孩子營造閱讀的氛圍

父母為孩子創造的是閱讀的氛圍,孩子就可能喜歡上閱讀;父母為孩子創造的是看電視的氛圍,孩子就可能喜歡看電視。對於閱讀,家長要做的就是:一要讓孩子有書讀,二要讓孩子讀到書。“有書讀”,就是家裡要有適合孩子閱讀的書;“讀到書”,就是要讓孩子能夠接觸到書。

聽一個做生物研究的朋友說,他的女兒從小就喜歡黏著他,而他又非常忙,回家也要閱讀文獻、寫文章等。他的女兒為了能和爸爸在一起,每當爸爸在書房的時候,她便待在爸爸的身邊看書。起初,她看的是一些簡單的書,後來就開始翻閱爸爸讀的專業書籍,以至於在上中學的時候,她已經讀了大量生物方面的書籍,並喜歡上了生物這門學科。高二的時候,她在全國生物競賽中獲得了一等獎,被北京大學提前錄取。

突然想到了那句俗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孩子一生下來就開始尋找模仿的物件,作為接觸最多的、也是最親近的人,父母便成了孩子最早模仿的物件。

女兒小時候,我和先生都非常忙碌,但當閒下來時,我們都喜歡讀書,女兒看到我們都在看書,便依樣學樣,作業做完以後當沒別的事情也讀書。在我家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景:爸爸在看報紙,媽媽在看小說,女兒在看報紙。每當這個時候,家裡會很安靜,時不時有嘩啦嘩啦翻書、翻報紙的聲音。這種情景現在回想起來,都感覺非常溫馨。

先生有個習慣,無論去哪裡,隨身都帶一本書,車上也時常放一本書,遇到堵車或者辦事等候,都會看書排遣時間。女兒也有這個習慣,喜歡隨手拿一本書,連到飯店裡吃飯或到醫院裡看病,都會在等候的時候見縫插針看一會兒書。每當這個時候,旁邊的人都會誇獎她刻苦。其實,這已經成了女兒的一種習慣,並不是刻意為之,因為讀書可以讓她充實自己、獲得樂趣。

對孩子來說,家庭的氛圍非常關鍵。父母為他創造的是閱讀的氛圍,他就可能喜歡上閱讀;父母為他創造的是看電視的氛圍,他就可能喜歡看電視。如果養成了好習慣,孩子終生受益,而養成了不好的習慣,等長大了再想糾正,即使花費很大的力氣也不一定有效。

要建立學習型家庭,我覺得首先應該建立閱讀型家庭。如果家長引導孩子一星期讀一本書的話,孩子一年就可以讀50本書。一個三年級的孩子,如果他所讀的書是平均每本一萬字的話,那他每年的閱讀量就有50萬字。如果孩子閱讀的書籍包羅永珍,那麼這個孩子的知識想不淵博都難,寫作文的時候,也不會覺得太困難。

女兒小時候有幾個知識面很廣的同學,無一例外都是因為家長為孩子營造了一個很好的閱讀環境。

一次,在學校門口接女兒,跟他們班裡一個叫嘉偉的男孩的媽媽聊天,她說,她的兒子有時候讀書讀到放不下手,甚至能讀到半夜。因為喜歡閱讀科技類圖書,所以他每次假期的小製作都有創新,據說他還發明瞭一種玩具,風行他們班級。這個嘉偉因為閱讀的圖書型別偏科技,寫出的文章看上去也很大氣。

在一個家長QQ群裡聊天,有位家長抱怨,他家的孩子就是不喜歡讀書,有時候連作業都不好好做。當時,我就簡單地在群裡對不同家庭做了一個小調查:晚上9點鐘,一家三口都在做什麼?有人回答:爸爸在打麻將,媽媽在玩電腦遊戲,女兒在看電視。也有人回答:要是天氣好,一家三口就會逛街。給出後一種答案的是一位女兒在上幼兒園的媽媽,我感覺為孩子營造的氛圍也很溫馨,牽著爸爸媽媽的手逛街,也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給出前一種答案的是一位女兒上七年級的媽媽,他們家一貫是這樣的——晚飯後爸爸就出去玩麻將,媽媽開電腦玩遊戲。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家庭氛圍就不太健康。孩子看到的是爸爸媽媽雖然很忙,但都“不務正業”,給孩子做出的是很負面的榜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家長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好好讀書,孩子的情緒多半是牴觸的。

如果爸爸在單位忙工作,媽媽在家裡做家務,那又是完全不同的情況了。雖然大家都沒在看書,但孩子感覺爸爸媽媽是積極向上的,都在努力做自己的事情。那種精神力量,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鼓舞,孩子也願意聽從父母的安排。事實上,我家許多時候都是這個樣子,但是當我們都有空的時候,便願意為孩子做一個好的學習榜樣。

家裡能有讀書的氛圍固然非常好,但是,許多家庭可能沒有條件,更多的是父母沒有培養孩子閱讀的意識。

據統計,我國每年人均閱讀僅4.5本,是日本國民年閱讀量的1/9。在世界各國中,以色列人讀書最多,年均每人讀書64本;俄羅斯第二,年均每人讀書55本;美國也正在實施年均每人讀書50本的計劃。中國年均每人閱讀量這麼低,應該也跟父母沒有培養孩子的閱讀意識有關吧。

我是在農村長大的,每年都會回幾次老家。現在農村的生活條件改善了許多,有些家庭也已經富裕起來了。但是,許多家庭雖然現代化家電一應俱全,電腦都有了,卻很少能看到書。家裡如果有上學的孩子,就只能看到幾本課本,再也沒有其他書籍,就連報紙都鮮有人訂閱。可以說,許多農村的家庭不是沒有讀書的條件,而是父母沒有建立起讀書的意識。除了這些,目前我國仍有許多農村比較貧窮,孩子們還沒有閱讀課外書的條件。

現在的考試不像前些年只考課本內容,而是要求越來越寬的知識面和越來越活的思路,而閱讀量相對少的孩子顯然就不佔優勢了。讓人更加擔憂的是,因為閱讀貧乏導致的知識的貧乏,影響的是整個國民的素質。

全國各地出現了許多讀書活動,目的就是增強進公民的讀書意識。不過,這些讀書活動絕大多數是在城市,還不能有效地覆蓋農村。對於廣大農村缺乏知識的現狀,希望全社會能夠重視起來,創造條件讓更多的父母意識到孩子閱讀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孩子的閱讀量。就算家庭藏書不到位,也應該在農村社群建立圖書室,把孩子們從電視、電腦這些“電子保姆”身邊拉到書本上來。惟其如此,國民素質才能真正提高。

就算在閱讀環境相對較好的大城市,也有讓人擔憂之處,那就是圖書市場太過於功利化。這些年,幾乎所有書店的中國小生圖書中,擺放在最顯眼位置的總是玲瓏滿目的教輔材料,在這些教輔材料前選書的人也是最多的。而那些文化類、科技類的書籍則“門庭冷落”,就算有人買,也遠遠不及那些教輔材料熱銷。購買這些教輔材料給孩子的,正是廣大家長。在許多家長的心裡,教輔材料才是有用的書籍,因為對考試有直接幫助。實際上,除了考試之外,孩子心靈的滋養、情操的薰陶、知識面的擴充套件等,則必須有大量的課外閱讀來支撐。市場可以功利化,但我們的家長卻要從孩子長遠的發展考慮,讓孩子讀那些真正能幫助心智成長的書籍,而不是隻盯著教輔類圖書。

希望所有的家長無論身處何處,也無論條件如何,都能為孩子創造一個讀書的氛圍,做讀書的家長,和孩子一起讀書,讓孩子讀好書,陪著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