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蟋蟀的飼養技術

蟋蟀可採用大籠飼養

小蟋蟀的飼養技術1

1.飼養裝置

蟋蟀可採用大籠飼養。大籠用金屬或木材做支架,鐵窗紗作圍罩,長、寬、高不限,平面面積越大,容納量越多,可提高成活率。飼養籠下沿1米外,要構築寬、深各20釐米的水槽,注入清水,防止螞蟻等天敵的侵入,損傷小齡蟲。大籠為10米×5米×2米,可養活3000~5000只蟋蟀由幼蟲發育到成蟲,籠內種植大豆、花生、玉米等作物,供作自然飼料。

2.誘捕種蟲

蟋蟀跳躍能力很強,有鑽縫、築穴、隱蔽的能力,因而採集較大數量實在不易。可利用成蟲期的向光和趨食的`習性誘捕。

3.繁殖

每籠可投放雄雌蟋蟀各100只,蟋蟀交配後,即產卵於地下。籠內的植物秸稈枯死後,不要拔出,作為地面的覆蓋物,以利於卵度冬。第二年氣溫上升到20℃左右時,即見到大量孵化後的小幼蟲出土。

小蟋蟀的飼養技術

4.日常管理

籠中飼養蟋蟀,單用籠中天然飼料遠遠滿足不了大蟲的需要,可採用易積存、體積小、營養高的人工飼料為主,輔以少量天然青飼料,飼養效果更佳。人工飼料配方一:大豆粉20%、粗麥粉35%、玉米粉20%、脫脂奶粉15%、肝粉5%、乾酵母5%;配方二:玉米粉25%、大豆粉20%、粗麥粉25%、脫脂奶粉15%、乾酵母5%、魚粉10%。將配米同時放入容器中,拌勻並研細,鋪撒在木板上飼餵,一次不要投放太多,以吃完為宜。

蟋蟀飼養溫度在25℃為宜。當乾旱時,早、晚適當噴些水,使籠內的地表溼度保持在75%~80%。陰雨天不影響蟋蟀正常生活,但在餵食板上要加遮蓋物,青飼料可少放或不放。如籠中地面積水1小時可造成蟋蟀死亡,應及時排水。如一日光照12小時,若蟲發育期會縮短,自然光照時間不夠時,應加燈光補充。

5.採收

成蟲大量羽化後,在交配產卵前要及時採收(應留足種蟲)。採收方法:可在籠內掛燈,下面放四壁光滑的水盆,待成蟲趨光飛轉,跌入水盆,即用笊籬撈出。

6.加工

加工有二法:經沸水煮死後,晾乾,備作藥用;將蟋蟀悶死後,逐個擺放在木板上(腹部朝天),晒乾,再揀淨雜質、雜蟲斷肢,然後將體大完整的蟋蟀全蟲裝在塑料袋裡,放在乾燥處儲存待售。蟋蟀幹品一般藥店均收購。

小蟋蟀的飼養技術2

鬥蟋蟀飼養的方法

1.用盆 飼養蟋蟀,首先須有泥盆。不同季節使用何種泥盆都有研究。泥盆有多種式樣,基本形狀有3種:①直桶盆;②花鼓墩盆;③天落蓋盆。其實,各式各樣的盆,大都是為迎合不同愛好者需要的花色品種而已,關鍵還在於盆質須細膩和陳舊。

2.飲食 飼養蟋蟀,飲食至關重要,必須注意方法。蟋蟀在田間覓食,不免帶泥進肚,故初上盆之蟲,必須先喂以青菜葉一小片,以洩去腹中泥土,不至於日後變成大肚。養蟲者還須事先準備荷葉露一大瓶,作為蟋蟀的長期飲料。早秋之蟲,在一週之內,須令其服用消暑、強筋、壯神的藥物。

蟋蟀的食物,前期和後期大有區別。早秋以米飯為主,要求煮爛;每日的用量以一粒半米飯粒為適宜。中秋仍以米飯為主,用量以一粒飯粒為宜。中秋以後到晚秋,蟋蟀的食量漸減,是厭食米飯的表現。這時可輪換喂以生冬瓜瓤或嚼爛的生芝麻和飯,還可用熟毛豆、熟扁豆、熟栗子、熟菱肉及甜蘋果等,用量均不超過一粒飯粒大小。

晚秋到隆冬,蟋蟀進入衰老階段,進一步厭食。這時可將淡河蝦、淡海蝦、淡鰻肉、熟蟹腿肉等與飯搗勻喂之,而後也可只以肉喂之。寒冷天可以喂帶血蚊子或蒼蠅頭2個。

小蟋蟀的飼養技術 第2張

3.配雌 蟋蟀配雌是從生理上助長其鬥性。蟋蟀在自然環境中生活,並沒有固定的配偶。雄蟲的洞穴常相對固定,雌蟲則無固定洞穴,它往往按雄蟲的鳴叫尋聲而至,大都在拂曉前進入雄蟲巢穴,白天在洞中結蛉,一天3~5次,中午前後是結蛉高峰,及至傍晚,雌蟲便出洞覓食、產卵。

①三尾選擇。蟋蟀配雌,首先要選擇畜養三尾。三尾的好壞不僅在於色還在於形,不同形態的三尾,對雄蟲的'親近從呼喚至“結蛉”的速度不一。

②三尾飼養。畜養三尾宜選用新置大盆,每盆以飼養4枚為宜。多則相互干擾,揭蓋時容易逃竄。盆中應放骨水盅,餵食宜飽,以免咬食雄蟲。另外還應放一疊如水盅大小,含水分的厚草紙,以便讓三尾產卵。

③配雌方法。放配雌蟲時,應反其道而行之,改在夜間放雌。因為蟋蟀一旦被人捕獲,隨時都想逃跑,而在夜間常表現為不爬盆,因此晚間放雌可安其心,巧妙地改變它們的生活規律。至次日早晨提出雌蟲,隨即餵食。雄蟲聞味即食,食後又頻頻呼雌,有利於收縮肚腹。

小蟋蟀的飼養技術3

蛐蛐的形態特徵

蛐蛐多數中小型,少數大型。黃褐色至黑褐色。

頭圓,胸寬,觸角細長。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顎發達,強於咬鬥。

各足跗節3對,前足和中足相似並同長;後足發達,善常跳躍;前足脛節上的聽器,外側大於內側。

產卵器外露,針狀或矛狀,由2對管瓣組成。雄、雌腹端均有尾毛1對。雄腹端有短桿狀腹刺1對。雌性個體較大,針狀或矛狀的產卵管裸出,翅小。雄蟲前翅上有發音器,由翅脈上的刮片、摩擦脈和發音鏡組成。前翅舉起,左右摩擦,從而震動發音鏡,發出音調。

體色多為黑褐色,體型多呈圓桶狀,有粗壯的後腿,比身體還要長的'細絲狀觸角。腹部末端有兩根長尾絲,如果是雌蟲,還有一根比尾絲還長的產卵管,分辨雌雄還有一招,翅膀有明顯凹凸花紋的是雄的,翅紋平直的是雌的。最特殊的是,他的聽器是在前腳節上。

小蟋蟀的飼養技術 第3張

蛐蛐的生長繁殖

蛐蛐的繁殖經過卵 -> 若蟲 -> 成蟲過程,屬不完全變態。

蛐蛐腹部末端有一根產卵管,產卵時插入土中。常見的蛐蛐(如北京油葫蘆)每年發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單產,產在雜草多而向陽的田埂、墳地、草堆邊緣的土中。

越冬卵於10月產下,第二年4~5月孵化為若蟲。花生大蟋在廣西1年1代,若蟲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危害花生幼苗。初孵若蟲群居,數天後外出覓食,各自分別掘穴。6月上旬羽化為成蟲,繼續為害。

若蟲蛻皮6次(即6個齡期),每次3~4天,共需20~25天羽化為成蟲。成蟲壽命141~151天。成蟲、若蟲穴居深達0.6米甚至更深。新建的洞穴很簡單,只有一個逃避孔。在產卵前增建3~5個供產卵用的支穴,並出外搜尋花生嫩莖葉和種子,運回穴內儲存,以供飼養初孵的若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