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想要孩子“聽話”?試試這五個技巧,專治孩子的小叛逆

我不是一個要求孩子事事聽命於父母的人,甚至是有點討厭在育兒中提起聽話這個詞語。不過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偶爾也需要孩子“聽話”,鼓勵孩子與父母合作,讓他們行為符合社會規範。

父母想要孩子“聽話”?試試這五個技巧,專治孩子的小叛逆

比如父母提出合理要求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習慣,像刷牙、收拾玩具、整理房間、按時睡覺、學會禮貌用語、不可以打人等等。

這是一項很艱鉅的任務,因為父母和孩子的需求是矛盾的。我們希望孩子有禮貌、講次序、有規律的生活,但孩子們可不在意這些,他們總是怎麼開心怎麼來,不會預想後果。

所以父母需要花很多的精力來調教孩子,讓他們的行為符合社會規範。不少父母喜歡採用強硬和命令的錯誤溝通方式,孩子就會越反抗,更別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果父母學會這五個技巧,既能讓孩子聽話,真正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正常的社會人,還不會受到負面情緒的傷害,變得叛逆難溝通,傷害親子關係。

01描述:當孩子的行為不符合父母的預期時,我們要描述自己看到的或者直接描述問題。

舉個栗子:孩子們都喜歡在衛生間玩水,也經常玩的水漫金山。性急的父母可能會說:“為什麼放那麼多水?太浪費了,快把水龍頭關掉。”這句話看著不暴力,但也是指責和命令,孩子聽起來並不會舒服。

因為當人們不斷指出你做錯的時候,你往往會有牴觸情緒,而不太願意去做你該做的。如果只向你描述問題,你就能把精力集中在問題本身上面。成年人在工作中就很能體會,如果上司只是描述工作中的問題而不是指責,自己會更願意配合修正,做的更好。

正確的溝通應該是直接描述問題:“土豆,盆裡的水溢位來了!”孩子自然就知道該關掉水龍頭了。

02提示:讓孩子接受提示比接受譴責要容易的多

舉個栗子:我家的兩個孩子都喜歡光腳在家裡走路,只有進衛生間才會穿上拖鞋。但他們經常把拖鞋亂扔,要穿的時候便找不到。

我曾經教過他們要將拖鞋放在房間的牆角,剛開始幾天新鮮,做的還不錯,然後又不了了之。我也因此常常指責他們:“讓你們把拖鞋放到牆角,為什麼總是不聽?”孩子們聽完沒有任何反應,偶爾回一句:“你給我放。”

等他們找不到鞋子時,我又開啟了“諷刺挖苦”:“讓你們不聽我的,這下找不到了吧,我可不管。”其實也是想讓他們承受自然懲罰,繼而形成好習慣,然而並沒有用。日復一日,總是為尋找拖鞋而煩惱,親子間的溝通完全無效。

正確的溝通應該是提示孩子:寶寶,拖鞋不放在牆角會找不到的!讓孩子接受提示比接受譴責要容易的多,當我們給孩子提示時,他們往往就知道怎麼做了。如果孩子依然沒有做到,要主動帶領孩子一起行動,直到孩子形成好習慣。

03用簡單的詞語表達:多說不如少說

舉個栗子:家有兩娃的父母可能都會遭遇這樣一個難題,帶著兩個孩子外出玩耍時,其中一個孩子很容易消失在自己的視線裡,我便經常要擔心大寶的安危。

每次看不到大寶,我就要扯著嗓子大喊:“大寶,等等我,我看不到你好危險,你會碰到壞人的,你會迷路的,你會找不到媽媽的。”但孩子完全忽略了我的聲音,總是需要我飛奔過去找他。

最近學著用簡單的詞語表達,跟大寶商議用“怪獸來了”表示他跑遠的危險。當我看不到大寶時,我就會說“怪獸來了”,然後他就會飛快的跑回我的身邊。事實證明,他確實做到了!

孩子不喜歡說教和長篇大論,對他們來說,越短越容易記住,越有效。

04說出你的感受:不要評價孩子的個性和人品

舉個栗子:孩子們貪玩,很多孩子都喜歡鑽進媽媽的裙底玩耍。如果是在外面,會讓媽媽們非常尷尬和氣憤。性急的媽媽可能會說:“出來!你咋這麼沒有禮貌!真讓人討厭。”如此攻擊孩子,是給孩子貼上不禮貌的負面標籤,會讓孩子很受傷,孩子可能會越來越不禮貌。

正確的做法是僅表達自己的感受:我不喜歡別人鑽到我的裙子下面玩,這讓我很難堪!只要孩子們不受到攻擊,他就更容易和一個表達憤怒的人合作。

05寫便條:有時候,文字比直接說話更有效

讓我們看看其他父母寫過的便條:一位爸爸是在厭煩了在下水道清理女兒的長頭髮,他給女兒留下了這樣一張便條:求助!頭髮堵在排水管裡讓我很頭疼!把水槽都堵塞了;一個上班族媽媽貼在家裡電視上的便條:在開電視之前,想一想,我做完作業了嗎?我做完練習了嗎?

便條可以寫的更有趣好玩,也能讓忙碌的父母增加與孩子的溝通,孩子們喜歡父母用便條和自己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