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愛非攻是誰的思想主張

是墨家學派的主要思想觀點。

兼愛非攻是誰的思想主張1

兼愛非攻的墨子其人

墨子是春秋末戰國時期人,其先祖為殷商王室,到墨子祖父這一代,墨家已從貴族降為平民。

他後來成為中國第一位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少年時當過牧童,學過木工,從小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品質。

作為沒落的貴族後裔,他也接受了系統的文化教育,學習孔子的儒學與《詩》《書》《春秋》等。

墨子聰穎而勤奮,曾阻止魯陽文君公孫寬攻打鄭國,還拒絕了楚惠王賜他的封地。

墨子處世沉穩,勇於擔當,他在齊國時,聽說魯班為楚王造了“雲梯”,要去攻陷宋國,墨子便朝夕趕路,走了十天十夜,趕到楚國勸阻楚王伐宋。

對此,魯班不服氣,他認為只要解決了墨子,攻城就會成功。墨子卻說:“我有三百個學生正在城外!”楚王一聽,知道沒有必勝的把握,決定不攻宋國了。

兼愛非攻的內在含義

墨子在遊學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在“愛”這個問題上,墨家與儒家有很大差別。

墨子明晰地指出,人間的禍亂皆起源於人與人的不相愛。臣子不愛君王只愛自身,因而損害君王的利益使自己得利。

小偷只愛他自己的家而不愛他人的家,因此偷竊他人的家來使自己的家獲利;依此類推,國家之間的戰爭也是由於人與人之間的不相愛,因而攻佔他人的國家來使自己的國家得利。

既然人與人的不相愛是人世間各種災禍、罪惡的源頭,那麼,只要人人都能做到“兼愛”,那麼就會“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

兼愛非攻是誰的思想主張
  

此等社會就是墨子構建的和諧理想社會。

墨子要求的“兼愛”顯然是一種拋開等級觀念的無條件和無差別的愛,同儒家以“禮”為原則的仁愛是大相徑庭的。

雖然也有一定的宗法性,但兼愛是根本,是處理一切關係的總原則。

兼愛非攻的俠義精神

談及“俠”,我們的直接感受可能是武俠小說中描繪的那種俠肝義膽的英雄形象。

其實不然,有關“俠”的研究史料表明“俠”最早出現於《韓非子》和《史記》中,而有關“俠”的本質內涵或具體思想卻是由墨子最早進行規範的。

墨子的俠義觀體現於其為了實現天下公利而赴湯蹈火的獻身精神。

對社會的.道德責任感,孔、孟的本志都是淑世濟民,但是如君主不肯任用,便只好獨善其身了。墨子的態度,比儒家更為積極。

他兼愛天下,肯為天下大眾而犧牲自己。他是為群而忘自己。”相較於墨家,儒家來得更為圓滑。所以說墨子的社會責任感是其俠義精神的體現。

直至今日,墨子的精神還對我們留有重要的影響,他的愛不分等級,與我們當今社會的平等理念正好契合,而其社會責任感與擔當又確實令人敬佩。

他的兼愛非攻,他的俠義精神,不僅是對哲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知識積累,而且也把我們普通人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此二者,共同建構成為墨子心懷天下、堅守正義的俠義胸懷。

兼愛非攻是誰的思想主張2

兼愛非攻是墨家學派的思想家墨子提出的。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兼愛非攻分別在面對百姓和戰爭方面有著不同的概括理念,所謂兼愛,即兼相愛,交相利,指同時愛不同的人或事物,包含對百姓和國家相互平等與博愛的意思,不對人的出身和強弱有區別對待。

所謂非攻,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對防禦戰,是墨子軍事思想的集中體現,同時也包含著豐富的`政治、哲學、科學、文化、倫理思想。

兼愛非攻是誰的思想主張 第2張
  

主張“兼愛非攻”的人是墨子。墨子(公元前476或480年-公元前390或420年),名翟,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一說魯陽人,一說滕國人。宋國貴族目夷的後裔,曾擔任宋國大夫。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墨子是墨家學說的創立者,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

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墨子弟子根據墨子生平事蹟的史料,收集其語錄,編成了《墨子》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