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心理學的人很可怕

為什麼學心理學的人很可怕,心理學在我們生活中是有很多的情感表達的,根據學心理學給我們帶來的影響也是有不一樣的方式的,下面介紹為什麼學心理學的人很可怕。

為什麼學心理學的人很可怕1

原因只有一個:他們無知,他們根本不懂什麼是心理學。

他們下意識的以為心理學能夠看透別人的想法,所以說覺得可怕。

這種無知的程度就好像是下面幾種場景,大家感受下:

小王啊,聽說你是你是計算機專業的?來來來,幫我修個電腦。

小張啊,聽說你是電子商務的啊?快快快,來開個淘寶店。

小明啊,聽說你是通訊工程專業的?幫我衝個話費。

小李啊,聽說你是學醫的?學醫的.還感冒啊?

他們覺得學心理學的人可怕,無非就是單純的以為,心理學就是用來看穿別人心理的,是一種多麼無知,愚蠢,淺薄的行為。

而實際上心理學是什麼呢?

心理學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人際關係、社會關係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

為什麼學心理學的人很可怕
  

好吧,聽起來有點複雜是不是?

看,簡介是不是覺得學習心理學,特別有意思?特別厲害?

好,那來幾道心理學試題給大家感受下:

“舉一反三”和“觸類旁通”所說的是( )

A、水平遷移 B、垂直遷移 C、負遷移 D、逆向遷移

成人用“如果你再不聽話,大灰狼就來了”的話來教育孩子,這是利用兒童的恐懼( )

為什麼學心理學的人很可怕 第2張
  

A、本能B、怕生C、預測 D、經驗

在某個發展階段,兒童的心理從見不到物體就認為其不存在發展到物體從眼前消失了認然認為它可能存在,該階段為( )

A、感知運動階段 B、前運算階段 C、具體運算階段D、形式運算階段

OK,你覺得選擇題太簡單?OK,給大家一個論述題:

評述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的主要內容及其對高校教育工作的啟示。

怎麼樣?

是不是特無聊?

就像我們高中學習的思想品德中的哲學一樣,什麼唯物論啊,唯心論啊,本來就是那麼回事,結果搞的特別複雜。

所以,學習心理學的人很苦逼好不好?

學習心理學的人很悲催好不好?

你們這群沒良心的,居然說他們可怕!!!

你們,簡直,太可惡了!

為什麼學心理學的人很可怕2

學心理學的人很可怕

問:學心理學的人是不是很容易就能看出別人說謊?

答:學心理學的人自認為識別謊言的能力高於普通人,實際上他們與普通人並無顯著差異,甚至還低於後者。

真以為看一眼,就能準確分辨一個人是否在說謊嗎?只能說,大家看《Lie to me》太入迷了。電視劇的劇情或多或少有誇張杜撰的成分,在現實中想確認對方有否說謊,並不是這麼容易。

現實中,警方和犯罪心理學家等,利用各種測謊儀器、人體生理指標儀器、核磁共振成像等,都不能保證測出來的結果能100%正確判定嫌疑人就是在說謊。更何況是普普通通的讀心理學的人單憑肉眼去判斷呢?

《Lie to me》裡面,男主角憑著對嫌疑人的一些舉止的判斷,比如神情緊張、眼神飄忽、摸鼻子摸下巴、雙手交叉環抱、腳尖向外等,就能判斷一二。但現實中,這些細節並不太能顯示出說謊與否,因為這些舉動不具有群體代表性。

美國有研究顯示,一個普通人分辨謊言與真話的平均正確率只有大約54%!事實上,判斷正確或者失誤,各佔50%的機會。也就是說人們對說謊行為的識別準確率並不顯著高於隨機判斷的概率。

而對識謊能力職業要求較高的人員(包括警察、偵探、心理學家等)的研究表明,雖然他們認為自己識別謊言的能力高於普通人,實際上與學生或普通人並無顯著差異甚至低於後者。可能的原因是,“調查者偏見”的影響,他們更傾向於對自己所持懷疑的證實和相信自己的主觀經驗。

心理學的任務是通過一系列科學實驗和論證,按照統計學的普遍規律,總結出人類心理的一般規律。但是判斷對方是否有說謊這個問題,具有太大的偶然性和個體差異,學心理學的人並沒有這麼大能耐去迅速地正確判斷對方有否說謊。所以在跟學心理學的人聊天的時候,別擔心被他們看穿,因為他們也是普通人一個,並沒有特異功能。

所以說,心理系的同學不是搞占卜算術的,他們並不能看透一切。如果下次你遇到心理系的同學,千萬別問他們:“你是不是能看穿我心理啊?我好害怕!你知道我現在在想什麼嗎?”因為他們會吐血身亡的。

學心理學的人很可怕

支援樓上,我就是學心理學的,學好心理,能幫到別人解決很多困擾呢,怎麼會可怕呢?覺得可怕是自己還不瞭解心理學。很多人都以為學心理的人有讀心術,能一下就知道他在想什麼,其實不然,也許一些動作什麼的能暴露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和他此時的整體情緒,比如開心憤怒害怕緊張,但是要知道他在想什麼,靠自己猜測是不可能知道的,

為什麼學心理學的人很可怕 第3張
  

人的內心是最複雜的,是主觀的,如果他不說,不透露任何資訊,那想知道其內心想法僅能靠猜測,靠經驗。所以說人之間要知彼此,溝通是少不了的,就算和你面對面的是學過心理學的也一樣。希望我的解答能解開心理學的神祕面紗,解開人們對心理學的誤解,心理學並不可怕,相反地,還能幫助我們瞭解和剖析自我,解決心裡的“疙瘩”^.^

可怕嗎?

若你心中有鬼你就怕了~(學心理學的人具有極大的包容心,呵呵。別怕,沒事。)

清者自清,跟學心理學的人在一起你可以做最真實的自己,擁有最清澈的心靈~

學心理學的人是不是很可怕?

一直對心理學很好奇,覺得心理學很奇妙,是不是學了心理學就可以快速調節好所有壞情緒,不受外界因素干擾,因為從心理學的角度可以告訴自己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該怎麼調整自己等等。那麼我很好奇如果那樣子的人生多可怕,因為看透了自己看透別人,情緒會不會也變少了,好比一個研究某個領域的人,一樣,心理學研究的就是人,就是自己,那麼把自己看透,知道壞情緒是怎麼來,好情緒是怎麼來。

不知道為什麼總有一種覺得學心理學會把自己看透,感覺那樣子很可怕,比如說我現在分手半年之後聽到前任有了新的男朋友,覺得無比難受,我難受的是當初自己說的分手,所以導致了現在的結果,一直覺得對不起。我現在難受是因為我處在一個消極的心理狀態裡,我覺得通過心理學可以調節好自己現在的狀態,但我覺得好可怕,

感覺心理學讓一個對那些生命裡刻骨銘心的悲傷變得坦然,雖然我現在的狀態很痛苦,但如果通過心理學的角度(我覺得心理學的樣子),剖析了自己,然後變得不再痛苦了,我覺得這更讓我覺得可怕。簡單的說,我覺得心理學讓一個人更加理性,那麼就會少去了感性,那麼這樣一個人不就更加“不完整”麼?從我的角度來講,那樣子豈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麼?

這個得看人,我這有點個人“經歷”,你可以看看

我遇到過心理學學得一般的人,剛開始還想向她請教請教,後來發現她並沒有很深入的去探究一下問題,為人處世也不怎麼樣,因為在我看來她自身的很多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後來我提醒過她,但是卻惹怒了她,也就沒再說什麼。

就在前一段時間,我遇到了一個姑娘,她給我的印象很深刻,當時我是抱著看能不能找個女朋友的目的去嘗試著交往的,結果沒想到剛開始聊天她就把我這個人分析得透徹的很,我還挺佩服她,

不過,當時我稍微想了一下,記起來她曾經見過我和別人說話的樣子,以及現在她和我聊天的方式,也就釋然了,從她說話的方式,我就知道她從一開始就已經對我有一些推測了,後面的話只是在驗證她自己的想法,我把我的這一判斷說出來,她得意的哈哈大笑,不過後來接觸幾次以後,剛開始還有點曖昧,並且那時候我也一直在練習嘗試著把自己心中的慾望慢慢舒展開,並且嘗試著去感受感情和慾望的區別,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對她的瞭解,我才知道原來她已經結婚了,

再結合平常的言行,我得出一個判斷:這是一個慾望很重且不敢正視自己慾望的人,她很擅長把慾望隱藏在一些冠冕堂皇的東西里,用來實現她的慾望,對於利益而言,她喜歡暗暗地影響、操縱別人,而對於情慾,她又是個膽小的人,她只敢去做一些擦邊球的事情。我把我的這個推斷說給她聽,她還有點惱怒,說我分析她,哈哈,不過她並沒有反駁。後來我只提醒她了一句話,心理學不是操縱別人的工具,

不應該是慾望的溫床,而應該是自我提升的捷徑,她聽完以後臉一黑,既然她聽不進去,我也覺得自討沒趣,也就算了,後來就不了了之了,我也沒和她怎麼來往了,畢竟,對我這種感情經歷匱乏的人來說這種情況還是挺危險的啊,以免引火上身啊,另外一方面,沒有良性發展的事情,也沒什麼意義了吧。

不過這個過程對於我的生理和心理真他媽是一種煎熬啊,那段時間對我來說整個都是一個煎熬啊,題主你知道我整天都在想些啥嗎?

我在“想”三個問題:

1、性的本質是什麼?(性快感的本質是什麼?)

2、對於我的肉體而言,到底怎麼樣才算是愛?(性在這個過程中佔什麼樣的位置?)

3、如何區分感情和慾望?當我對一個人有“好感”的時候 ,我如何區分我到底是因為慾望而接近

她,還是因為內心的觸動去接近她?

工作之餘,我把自己關在屋子裡整日思考這些問題,我感覺我在慾望面前簡直是渺小的不能再渺小了,真是痛苦無力啊, 這種痛苦無力不是因為自己戒色而不得(說實話我也不是抱著戒色的目的,

因為我知道“戒”就是壓抑、轉移注意力、擱置問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是因為當我在感受、思考問題的時候,往往一無所獲,毫無頭緒,心裡面總是有一種感覺,好像我有一點了解了,但是又什麼都不知道,我又在網上搜索這方面的東西,得到的要麼就是對於戒色的諄諄教導,要麼就是宗教中關於戒色的一些虛無飄渺的東西,稍微靠譜一點的,也只是講一個故事,

然後歌頌感情多麼偉大 、慾望多麼渺小,要麼就只能說一句食色性也,沒一個靠譜的答案,後來,我仔細想了想,我給自己的壓力太大了,給自己定的目標有點不切實際,居然想參透性慾,搞siao哦,真是應了那句話啊,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前面我和那位姑娘的“交往”就是個例子,雖然我說她慾望重,其實我慾望也很重,在這件事情裡,站在大眾的道德觀點來看,不論雙方的企圖、想法是什麼,至少在曖昧這一點上我和她都是不道德的,半斤對八兩吧,這一點而言旁人無論是批評還是指責,我也能理解。

至於慾望這件事,後來我仔細反思了一下,我想我不必總是想著如何看透慾望這種東西,目標定得太高,只會被慾望淹沒掉,那麼,我可以一點一點來,我可以先把自己的慾望舒展開一點,我可以對異性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一定的反應,但是要把握兩點:

1、在這個過程中我必須儘量多的注意自己的思想是如何慢慢變化的,以及自己的想法是如何一點一

點被異性所影響從而影響到自己的身體;

2、給自己的慾望設定一個限度,一旦感到達到自己的危險區,馬上換個環境;

雖然我依然會被女色所吸引,但是,至少在這個過程中我開始慢慢的瞭解到慾望和感情的區別,這個很難,我為什麼要搞這麼多么蛾子?自己沒事找事?

因為我回顧自己的大學時光,曾經遇到過一個女孩兒,當時她對我特別好,她是帶著朋友的名義來接近我的,我那個時候也是習慣獨來獨往吧,後來快畢業的時候,我才知道她喜歡我,但是,我知道我自己是個慾望很強的人,我的想法就是,我對她沒有慾望,沒感覺,我唯一的感覺就是和她一起探討一些問題時,有很多時候能想到一起去,而且感覺相處的很舒服,我在想問題方面可能稍微轉的比她快一點點,她在感情方面比我更有趣、更豐富,當時我的感覺就是,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對她是一種怎樣的感情,是朋友嗎?是知己嗎?

那麼什麼是朋友呢?是情侶嗎?什麼是愛呢?我感覺我必須把自己的慾望問題想透才能知道什麼是感情,否則,即使我和她一起,我那也只能叫做感動,我依然無法給她愛情,後來也不想耽誤她,畢竟女孩兒趁著年輕好找物件,也就斷絕了一切來往,但是介於自己比較保守且膽小羞澀,一直沒有勇氣和決心去面對自己的慾望,現在是年齡到了,我得找個女朋友了,但是我依然發現自己連慾望和感情都分不清,說來也是慚愧的很,我能警覺的發現自己的慾望何時出現,慾望來的時候,我能做到的要麼就是拒絕慾望,要麼就是眼睜睜的看著自己被慾望的快感所迷惑,我卻始終如霧裡看花一般無所作為,這真是令人沮喪,同時又讓人窩火。

我不想自己以後僅僅是因為對方長的好看而迷惑了自己,結果婚後乏味無比,我也不想僅僅是因為精神上的共鳴而讓自己忽視生理上的需求,婚後又矛盾重重,所以我現在決定放手一搏,與其受其限制,不如大方的去接受。

我只有先了解了什麼是慾望,什麼是感情,才能不被其迷惑,我只有不斷的坦誠自己的慾望,勇於表達、流露自己的感情,才能分清到底是什麼觸動了我的感情,又是什麼引發了我的慾望,只有這樣才不至於讓自己的生活一片混沌。

說了這麼多,我想說的是,心理學應該是讓自己更加清晰的瞭解自己的工具,我剛開始學心理學也是抱著去揣測別人心理這種不太端正的態度的,後來當我想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這種心理也就沒有了。

其實我是沒資格來說這個話題的,我也只是對心理學話題比較感興趣而已,從未接受過這方面系統的學習,甚至這方面的書也看得很少,以上只是我的個人經驗而已。題主如果依然感到害怕,我可以提供你一個方法,你可以嘗試著和這類人交流,看他的坦誠度高不高,如果這個人不願意坦誠自己的內心的話,我建議你還是應該保持一定的警惕心的。因為沒有坦誠的地方,必定存在著陰暗,當然,我說的這種坦誠是指你們雙方必須互相瞭解的程度要差不多,而不是僅僅讓某一方毫無隱私的袒露自己的感情、經歷。

恰恰相反,人對於未知的東西才會感到可怕。學過心理諮詢的人都知道,學心理諮詢有一樣非常重要的能力叫“共情”。共情就是指對別人的感覺、情緒也能做到感同身受。也就是說,能很好地體會到別人的情緒,從這個角度來講,學心理學會讓人更加“感性”!也更加包容。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學心理學起碼能讓自己自我成長,達到一種平和的狀態。

(以下言論僅為不瞭解事實的情況下,片面的的觀點,如對他人造成困擾,請見諒):

從舉的例子來看,認為”心理學能讓人走出當前消極的狀態,從而使刻骨銘心的悲傷變得平淡。”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也就是表明了潛意識地認為:“我失戀了,這是一次刻骨銘心的悲傷的事情,我必須很痛苦。因為如果我不痛苦或者很快就不痛苦的,就證明件事情並不是刻骨銘心的,我拒絕接受這個事實,所以我要一直痛苦下去。起碼不能這麼快就不痛苦。”所以如果心理學能讓我不那麼悲傷,我拒絕。表現在言語上就變成“心理學是很可怕的,因為它能否定我刻骨銘心的悲傷。”

P.S. 能讓人不那麼痛苦的不是心理學,是人自己。能改變情緒的也只有是人自己,而不是心理學。學心理學的人,也是人,也會有七情六慾,也會有情緒困擾,心理困擾,精神困擾。只不過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心理是一個很複雜的不斷變化的過程,很少有具體的,絕對的“規律”,都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學心理學只是相比普通人更懂得調節自己而已(在一定範圍內)。

作為一個主攻心理學的中年人看完了,發現說的倒也實在,樓主有思想,但有認同的,也有不認同的,比起那些粉絲來說算客觀的了,但也不是特別客觀,因為人的性格是多種多樣,理解能力也是不同的,思維方式也是多種的,樓主的觀點基本是站在管理的角度看的,不同的人看人的角度會不同,所以凡事都有正方反方,根據樓主的分析我還是來客觀闡述一下,單純的只是表達一下不討厭他的人也不可能成為粉的人的觀點:

公司肯定是以公司的利益為主,不允許個人利益同公司利益有衝突

我也是從心理角度分析的,他的確比較敏感,不過敏感的人不一定就不陽光,相反,他是陽光的,外向的。這要看對陽光和外向是如何理解的了。凡事不能看表面,陽光是一種正能量,不陰暗,而不是表面上的燦爛的笑臉,這點吳亦凡剛好符合,心理不陰暗,把什麼都往好的一面想。外向不是看起來很積極話多就是外向,話多僅僅是健談,外向是指對人的接納程度,外向的人很容易把剛認識的人都當朋友,內向的人外表看起來積極但是內心是排斥以及質疑的,積極僅是一種表面形象的管理,有社會經驗的人就能透過表面看本質,不會輕易被表象迷惑。無疑,吳亦凡喜歡交朋友,容易跟人親近自來熟,說話直接,這就是外向的特徵。孤單應該是有的,不是說如果你能夠自己一個人都玩的起來那才叫不依賴嗎?只能說他獨立但也偶爾會孤單。

嗯,這個倒是實話,也可以理解為他比較善解人意,懂事。

說他性格不適合韓國倒也是事實,光是那個鞠躬就讓人反感了其他的就更不用說了,看得出來他在努力適應,但還是產生排斥,對韓國的牴觸感較強,這種特性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雖對社會環境的適應力比較遜色些,但是抵抗環境能力卻比較強。不管周圍環境如何的變化、如何的複雜,他卻能夠及時把自己與社會切斷,在不受社會影響之下,繼續的生存下去。

說沒用心倒不至於,本來就不是強項,他還是比較明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的哈,只是努力了也就那樣,跳舞水平有限,位置在後面似乎他好像沒啥意見,鏡頭感不強倒是真的,對鏡頭沒啥企圖心。文化差異是一定的,韓國人動不動就哥哥姐姐妹妹弟弟的,好像這樣顯得很親,但在國外關係好的`一般都稱為朋友,如果太親近的稱呼可能會顯得很見外很假,這點文化是有牴觸的,包括中國也是比較隨性自然,證明他很真實外加點小害羞。

他思想自由奔放,被那些太傳統的條條框框所束縛著會影響他的發揮,有些人適合有些人不適合,那些說他負心的剛巧就是什麼都按步就班思維方式的老好人,所以動不動就拿死的規章制度來衡量,一旦規則被打破就亂了方寸,太傳統和保守,對思想自由奔放的人無法理解。

能看出來他比較單純,有時候會單純的像孩子一樣,不過年輕人單純點好啊,有點社會經驗慢慢的越來越懂得多會慢慢成熟的,像我這樣的過來人其實比較容易接受這樣的過程,看著那些剛出來就不單純勾心鬥角的孩子其實上了年紀的人都不喜歡,我們都喜歡單純的人,年輕人太懂了會覺得輕浮且太油,會防著。

聽說,學心理學的人很可怕?

前些天,有個朋友推薦了位朋友認識,當談到各自的專業和工作時,陷入了尷尬。因為我本科學的心理學,現在也在做些相關的事情,他覺得心理學能看穿別人的內心,很可怕,於是被我嚇得不清,沒回復我訊息,看出來了,嚇得不清。這不是特例!曾經有個諮詢師朋友,朋友介紹一相親物件,對方得知是心理諮詢師後面都沒見就say byebye 了。這個 ......心理學有這麼可怕嗎?從一個心理學專業的角度,來談談我對心理學的看法。

首先,心理學是一門學科。是從科學的態度來看待人類,就像醫生,從生理的角度來看待人類是一樣的。目的是幫助人們更好的生活,提升對幸福的感受,活的開心!

其次,心理諮詢師是一個職業。出了心理諮詢室,或許他或她也是一個逗比,經常犯二。如果你有諮詢師朋友,不要期待他或她像對待來訪者一樣對待你,你畢竟不是來訪者,再者,諮詢師也是正常人。

然後,心理諮詢師時並不是讀心者。從專業的角度來說,心理諮詢師知道人的情緒的原理,能找到一個點切入內心,和來訪者一起解決問題。有效的心理諮詢需要來訪者和諮詢師共同努力,不要把希望單方面的放在諮詢師身上。

再然後,心理有問題才看心理醫生?這是大多數人的誤解。心理諮詢除了解決心理障礙,從很大程度上是提升我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每個人都需要自我認識與成長,通過心理沙龍或者心理諮詢能幫助自己認識自己,提升自己,換角度思考問題。大多數人把精力放在心事和心情上,而忽視了個人成長,我們需要藉助專業的力量,改變思維方式與應對方式。

最後,心理諮詢師並不是越貴越好,越有名越好,而是適合就好。雙方能和諧共處才是最好!

你好,很高興通過百度搜索居然檢視到你的問題,我是一個和心理學一點關係都沒有專業,所以應該有比較好的發言權O(∩_∩)O~~。其實,很多人應該和我一樣,對心理學有一定的誤解,反正,之前一直以為學習心理學就可以看穿別人的所知所想。然而只是這樣想的話,這個人對心理學的認識也真是太淺薄了。

沒錯,學習心理學是可以看出別人的想法,如行為心理學或讀心術等等,然而我後面開始去了解心理學這門學科,則是側重於心理學關於思維方式,思維模式、思考、認知、判斷與決策等方法去慢慢理解心理學的。從這方面去認真學習以後、感覺對人整個的思維方式又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甚至在之前自己更不就關注或者去想思維、認知這些東西。也學只有當自己將自己的思維過程想清楚,你才能更好的去避免自己在決策方面所換的本能錯誤。

學習心理學的作用:感覺心理學是一門很有用的學科,然而為什麼許多人認為心理學不好,追其原因有以下幾點:重視程度,發展中國家更重視的是工業、建築、製造業,心理學無法給人帶來實實在在的價值,因其始終存在於精神層面;其實,心理學主要存在於對感性層面思維的鍛鍊,作為一個工科專業出生,感覺感性知識比理性知識更不易把握,因為感性知識的邏輯性不強,所以心理學能學得很好的人也就鳳毛麟角,很多專業出生的人,可能也就一直半解。心理學主要是為了解決心理問題,沒有問題的人始終不能完全體會心理有問題的精神世界,因此,我覺得心理學真正能學得很好的人往往心理是有問題的,(個人的一些小觀點)

總之,我對心理學是很感興趣的,它能幫助我更好的看清事物的本質,置於說心理學的人可怕,這又從何說起呢。周圍的圈子的人都沒有是學心理學的,都是做工程技術的,他們很少去思考心理,和思維方面的問題,特別想認識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朋友,大家共同交流學習,最後樓主能加個好友嗎?希望可以可你交流學習

學心理學的人很可怕

一、為何學不好心理學

學習心理學正當季。按照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當物質生活滿足之後,精神生活的需要自然會提到議事日程,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需要會日益迫切。而心理學這門學科,所關注的正是人類自身的心靈現象及其規律,從這個意義上說,步入小康社會的中國人,自然會從這一學科的學習和思考中受益良多。這是一個學習心理學的季節。

學習心理學的意義和價值似乎不用多言,眾多關注心靈的現代人也試圖去通過學習心理學來了解自我、認知他人、提升生活質量,然而,許多人的問題是:不是不想學,不是不去學,而是不知道怎樣才能學好,不知道如何去學心理學。

當前心理學的學習熱潮中,常常存在如下誤區:

1.不瞭解學科特點奢望,所託非人

每一個以心理學為專業的人,在和陌生人的首次交流中,一般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嗨,學心理學的,你能猜出我在想什麼嗎?”每到此時,一些狡猾的專業人士會以各種藉口搪塞過去,而對於一些比較老實的專業人士,他們往往會略帶慚愧地解釋說:“心理學不是算命,我們不以研究別人想什麼為研究物件的。”

當然,也有腹黑的心理學人這樣回答:“你是學心理的?”“嗯 ”“我挺好奇的,想問問…”“首先,我並不知道也不感興趣你在想什麼,我和我的同學都心理正常,心理學是理科光背背書是不行的,你心理是否正常請到高校或醫院的專業諮詢中心診斷,畢業了不是都做心理諮詢師,能否找到男女朋友跟學什麼沒關係關鍵是臉…想問什麼?”“沒了。”

這是一個笑話了,同時也表明許多人對心理學的失望來源於對學習結果的不切實際,以為通過學習心理學就可以看透人心、直指人性了,能達到《沉默羔羊》、至少也是《Lie to me》的水準了,其實那只是某些影視中的心理學人,只是學科區域性神話的片段,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學心理學後達不到那個水平。

那麼,心理學這門學科究竟研究什麼呢?按標準的說法,它以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為研究物件。換句話說,相對於心理內容,心理學更以研究心理過程和心理規律為己任。例如,心理學專業者可能不以你此時此刻想什麼為研究內容,他們對你在什麼情境和條件下會想這些內容更感興趣。大體上,心理學研究的物件包括人的思維過程、情意過程、個性特徵,以及人與人之間心靈互動的規律等內容。

所以,那種以為學習了心理學就會猜到別人想什麼,可能要失望了。雖然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但心理學絕對不是萬能的。

這裡需要說明的一個問題是,心理學不能等於心理諮詢,雖然大眾對此可能更感興趣。不錯,心理諮詢、心理健康是心理學的研究物件,但心理學絕不僅僅研究這些內容。比如,我本人就對用實驗的方法來研究社會層面的心理內容感興趣,這部分,並不涉及心理是否異常的問題,考慮的更多的是心態正常的人們之間彼此如何互相影響的問題。

2.以自療為目的來自學,誤入歧途

就學科特性來說,心理學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交匯的學科,自身包含內容比較多,既有非常理科的統計實驗、生理腦科學之類,又有人文色彩很弄的人本主義、精神分析之類,既有馮特的科學傳統,又有弗洛伊德的臨床傳統,就一個人而言,對於心理學的自然愛好,很難包含這些方方面面,自學閱讀的話,很容易只閱讀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對於心理學知識的掌握難免偏頗,偏聽偏信某一領域的心理知識。

然而,如果你學心理學只是為了解決自身的問題、自我治療,問題不大還好,就像感冒隨便看點醫術也無所謂;但如果你自己的問題比較嚴重,到了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狀態,在自學中,如果恰好覺得某一理論可以解釋你的問題,這種“覺得”其實也往往是一種對號入座,你會覺得說的真好啊,心理學真神啊,心理學大師真牛啊,搞不好,由瞭解變成了相信、由相信變成了膜拜,心理學的某種理論,成了你的宗教信仰,這就危險了。

這就好比你現在不是感冒,而是得了肺炎,你看到的理論卻是鍛鍊身體有益身體健康抗百病,然後不去吃藥去跑步,結果只能是延誤治療時機。

聯絡自身學習心理學一定要注意:心理學派別林立,某種理論,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為了更深入的理解人性的某些方面,往往帶有深刻而又片面的特點;而正是許多弗洛伊德一樣的,持有片面而又深刻的觀念的心理學家組成了心理學的整體,你如果心理學各方面的知識理論都能掌握一些還好,知道弗洛伊德的觀點只是眾多觀念的一種,並不是心理學的全部,不會偏聽偏信,但是,心理學你如果只看了弗洛伊德,用弗洛伊德去解釋一切,當成宗教信仰,就容易走火入魔了。

另外,現在市場上心理學比較火,其實不是科學心理學多火,而是心理學這個概念很火,許多人借心理學之名,行謀財獲利之實。許多並不科學的理論,也包裝成心理科學的內容,在市場上大行其道,如果你沒有對心理學科基本的瞭解,貿然進入這一學科,又因為自身的心理問題病急亂投醫,那麼走上邪路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所以說,對於那些為自身心靈問題尋找出路的人而言,心理學可能並不適合自學。

3.按心理學發現去生活,東施效顰

心理學有許多精彩的發現,利用它會不會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有條件的。曾有的年輕人學習了行為主義的強化學說,覺得很好,便利用來談戀愛,追女朋友,結果怎麼樣呢?想想大家也知道了。那麼,如何看待心理學那些發現和理論,才能不至於誤用害人害己呢?

相對於一些社會科學,心理學對於方法的強調會更為嚴格一些,相對於理論,它更強調實驗,注重用資料來說話。舉例說明:現象學的研究更注重個體的體驗和經歷,但科學的心理學認為例子是一個弱的證據,並不能說明你所支援的理念正確。比如,當人們問一個老壽星為什麼長壽時,有的人回答是“抽菸喝酒不運動”,那麼心理學不會立即得出“抽菸喝酒不運動”是長壽的原因,而是通過調查,如果達到顯著多數的壽星都是這種觀點,我們才會得出支援這一假設的結論。因此,如果說“心理學研究表明”,一般是指通過調查或者實驗得出的結論,而不是通過個案分析得到的結果。從這一點上說,心理學的研究可信度還是蠻高的。

然而,我們必須看到,心理學的發現既然有實驗資料的支援,而實驗則都是有條件的,進言之,心理學規則的應用也必然有條件的限制,也就是說,某些規律,只是在某某條件之下才適用,只有在某某的情境之下,才有某某規律的存在。所以,如果偏離了適用條件而談心理學規律,不計生活的現實背景而濫用心理學,就是耍流氓。

當前的一些流行心理學讀物中,為了故作驚人之語,往往奢談心理學發現,而有意無意忽略規律存在的前提條件,這樣,一些不明真相的閱讀者就會上當,從而誤用心理學。不是心理學無用,濟世良醫也要對症下藥。

4.從普心開始亦步亦趨,半途而廢

很多學院派的人在建議別人學習心理學時,往往依據學科結構,按照自己當年專業的學習順序而開列出一系列書單,供人蔘考。比如,推薦下面的書單:

《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生理心理學》、《教育與心理統計》……

確實,這些是心理學專業學生的必讀書目,想搞點心理學研究也必須要學好這些內容,然而,對於一個自學心理學的人是否必須呢?

我們以心理學學生中廣受追捧的《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教材為例,作為一名專業學生,遇到這樣的教材來學習,真是一件幸事,知識結構全面完整、而且文筆通俗易懂。然而,個人認為,從其它方面說,看這樣大部頭的著述,對生活的幫助有限,如果一個人以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為目的而讀這本書,大多的結果會失望。注意,《心理學與生活》是本教材,學習考試的作用最大,應用的意義不大。這就好比看一本《經濟學》的教材,對理財有幫助嗎?看一本《化學》的教材,對做菜有幫助嗎?……哦,後者好像有點幫助。

另外,心理學本身是一個舶來品,這是一門在西方個體主義社會中誕生成長的學科,傳統的心理學入門課程中,是以一個正常成年人的感知、記憶、理解為重點,多為基礎性的內容,離咱們中國人心目中的關注人際互動的心理學比較遠。所謂遠水解不了近渴,許多人為了更好地人際互動來學心理學,但學的卻是基礎的心理的腦機能、注意、記憶的特點之類,因此,許多人讀了幾本心理學書發出感慨:“我現在學的心理學,也不是我想要的心理學啊?”

讚美《心理學與生活》的,無非幾類人:①被其他更枯燥的教材狂虐過,然後突然看到一本不用死記硬背還能有印象的書;②自己寫教材講課的人,原來心理學還可以這樣講,還可以舉這樣的例子;③指定教材不得不看,斯德哥爾摩了;④老師說好我也說好;⑤自己的專業比心理學枯燥得多;⑥個性真的很特別。

吾生而有涯而知也無涯,沒有沒用的知識和書籍,書有用無用全憑讀者目的與情境。我們薦書之時往往容易自以為是,以為你好目的推薦看似高大上實質坑死人的書籍,類似對一位不會做飯的主婦你不推薦菜譜而是營養學。大眾以好奇娛樂為目的想看點心理學,而你推薦心理學與生活就是自戀。在一些業內人士影響下,許多非專業心理學愛好者從普通心理學苦苦讀起,然而,用不了幾章,他們就將這些教材束之高閣了,學習心理學半途而廢,他們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從此珍惜生命、遠離心理學。

二、如何學好心理學

講到這裡,似乎心理學學習太難了,是不是要我們知難而退啊?當然不。

誠然,在心理學學習的熱潮中由於學科特點,存在誤讀亂用的可能性,但是,心理學也不是高不可攀的絕代佳人,如果瞭解她的背景和一些脾氣,還是可以俘獲心理學的芳心的。不是心理學不好,不是心理學沒用,而是沒有用合適的方法,學到有針對性的心理學知識。

1.做好思想準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學習心理學,尤其是自學心理學,必須採用適合的策略和有針對性的方法。不同人學習心理學會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學習目的採用的學習策略也應有所差異。考試的學生,依據教材亦步亦趨深入是正道;心理疾病的患者,去尋找靠譜的醫院醫生是坦途。在這裡,我們所針對的,是一些身心正常的普通人,對心理學感興趣,不以考試自療為目的,僅僅想了解自我、認知他人,提升生活質量,這些人,如何來學點心理學?

要認清一些現實:

首先,在當前的心理學圖書市場中,可以說是百花齊放,卻又良莠不齊。人們常說,“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作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心理學涉及的內容可謂方方面面,圖書市場上以心理學為名的書也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在這些圖書中,既有嚴謹的科學研究著述,也有很多以“心理學”為名的心靈雞湯類不靠譜出版物。如果沒有相關的知識基礎,去自助閱讀這些所謂的“心理學圖書”,自然對工作生活益處不大,不僅不能提升個體的幸福感,說不定還“走火入魔,誤入歧途”。

其次,即使在正規、科學的心理學出版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補救性的心理知識,即關注的是如何去治療心理疾病,恢復心理健康。專業的心理學工作者,或者是心存困擾的人群,閱讀一下或許不無裨益,但是,一般人閱讀此類圖書好處有限,你身邊的正常人比有病的人多多了(當然,如果你覺得身邊的人都有病,那求醫的就應該是你),他們也不需要你的解救;而且,看此類心理疾病的書多了,還容易因為“自我證實傾向”的存在,把自己和身邊的人普通問題歸結為心理障礙。

至少筆者所見,在心理學學習這方面,還真稱不上開卷有益。學習的話,必須把有限的生命運用到最具價效比的學習中,有針對性的選擇合適的內容和方式,才能有所收穫。

2.選擇合適內容

對於大多人而言,學習心理學的目的主要不是進行心理學研究,而是讓心理學的研究結論為我們的現實生活服務,通過學習心理學,提高生活工作品質。基於此,面對眾多的心理學知識,有些內容就可以暫時不學或不重點學了。比如,在心理學入門的課程中,基本都有研究方法的介紹,這部分內容有些艱深晦澀,對搞研究很重要,然而跟真正的生活關係不大,就可以捨棄不看。再如,心理的生理基礎,關於腦科學的探討也是當前心理學的熱點,但和現實離得比較遠,亦可以暫時忽略這方面的學習。

那麼,一般人讀心理學要從哪裡學起呢?筆者建議如下:

一是心理學史。

心理學學派林立,內容繁多,究竟哪些內容是科學心理學的範疇,哪些內容又是民間心理學的智慧,哪些靠譜,哪些扯淡?……讀史使人明智,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心理學史的學習得到解決,學習心理學史,我們可以知曉心理學是怎樣成為一門科學的,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每個學派在心理學史上的地位如何,你所喜歡的心理學研究和理論,在歷史上,又處在什麼樣的地位……等等。通過心理學史的瞭解,你可能更清楚心理學各種理念和研究的源頭,以及自己對於心理學的興趣在哪裡,學什麼,會滿足自己的工作需要,學什麼,會提升自我的心理素養。

推薦書目:墨頓·亨特《心理學的故事》;基思·斯坦諾維奇《對偽心理學說不》;Roger R Hock:《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Lauren Slater《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

二是社會心理學。

一些人可能有疑問:社會心理學是不是要談社會變革、不同社會中的群眾心態啊?這個和我們的工作有關係嗎?還真不是,在英語中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的“社會”(social),不是我們日常概念中“社會主義”那個社會,在心理學上,社會心理學其實談的就是人和人相互動的心理現象及規律,涉及到的內容多是人怎樣自我認識又怎樣認識他人啊,人和人之間為什麼喜歡為什麼愛,偏見是如何形成的,人是如何受到別人影響的,等等,更確切一點表達似乎是“人際互動心理學”。

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心理學不幸是由西方人建立的,結果,西方的心理學研究了太多的變態心理和個性行為。如果心理學是由中國人建立的,那麼它一定是一門強調社會心理學的基礎學科”。中國人學心理學,一般學到社會心理學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最喜歡的內容。人們要想理解自我、影響他人,社會心理學必須好好學,掌握了這其中的規律,不僅對理解自我有幫助,在應對生活中的各種人際互動中也不無裨益。

推薦書目: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羅伯特·B·西奧迪尼《影響力》

三是心理學導論。

如果心理學史和社會心理學你讀得性質盎然,心理學不僅沒有嚇跑你,反而對心理學的興趣越來越濃了,那說明你是真正喜歡心理科學的。所以,就要從西方人學習心理學的第一本書看起吧,可能枯燥一點,但過去這一關,你就真正步入科學心理學的世界了。該看心理學導論了。

推薦書目:《心理學與生活》、《心理學最佳入門》

這些書讀完,剩下的內容不推薦了,你已經在頭腦中建立了基本的心理學學科框架,現在可以根據興趣進入自由閱讀階段了。育兒的,讀《發展心理學》;當官的,讀《組織行為學》;戀愛的,讀《親密關係》……

多說一句,本人的新浪微博 遲毓凱 曾開設了一個話題:#讀心理學的書#,那裡面我推薦了一些心理學讀物,包括每本書的特點以及適應人群,需要者可移步新浪微博搜尋。

歡迎來到心理學世界!

3.採用多元形式

知道了學習心理學的內容重點,到哪裡去尋覓這些內容呢?

一是圖書。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心理學的自我提升離不開展卷閱讀。然而,對於琳琅滿目的心理學圖書,非心理學專業出身的人,如何判斷一本心理學書靠譜不靠譜?其實也不難,找到自己喜歡的圖書,首先先看出版者。靠譜的出版社總會出靠譜的書。就心理學圖書而言,幾所高校出版社出的心理學書相對還是有質量保證的,如北大、北師大出版社,人民大學出版社,華東師大出版社,等等;另外,有些書系的書出的也不錯,如萬千心理系列,湛廬文化系列,等等。其次,再看著者。雖然有的心理學家你並不知曉,但如果是一本嘔心瀝血的著作,作者常常會在前言後記中把該書特性,成書艱辛之類娓娓道來;而相對另一些圖書,前言後記都無,編者不詳,這樣的圖書就要小心一些了。

二是影視。在圖書之外,關於心理學的影視也越來越多,尤其是網路上各大高校公開課的存在,可以讓大家做到足不出戶,而遊學天下。在網易、新浪等公開課的課程中,也有一些心理學的內容,而且他們大多是來源於世界名校,和他們學心理學,等於同高手過招,自然獲益多多。

三是同志。三人行,必有我師,但學習心理學也必須找到同道中人。當然,身邊有喜歡心理學的同行更好,可以互相促進著學習。如果身邊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人少,也不怕,現在的網路眾聲喧譁、資源豐富,去微博、微信、豆瓣轉轉,很快就會找到同道中人;而且,一些專業的科普網站也在不斷更新著心理學的內容,如壹心理、果殼網,等等,瀏覽一下,你會找到理想的內容和合意的人。

三、學心理學會不會變態

額外的問題,學過心理學會怎樣?心理學人會不會很可怕?學心理學會不會學到最後自己也變態了?

1.心理學人很可怕嗎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搞心理學的人都目光深邃,心靈敏感,不管你什麼樣的表現,他都會分析出你行為背後的動機,是個相當利害和不可親近的角色。公眾得出這樣的結論不足為怪,因為我國的心理學專業人員並不多,很多人都是從影視上得到心理專業人士的形象的,以為各個心理學家都象《沉默的羔羊》中那位吃人的心理專家那樣可怕呢?

也許真的有這樣的心理學從業者,但至少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我還沒有見到過。其實,心理學由於研究領域的廣闊性,相對於其它專業,心理學業內人士更會體現出參差百態的特點。有的人研究人的注意或者記憶,那麼他們的表現更可能象個物理學家;有的人研究大腦的生理機制,可能更象個生理學家;有的人研究心理學理論流派,可能更象個歷史學家;有的人研究不同文化下的心理特點,可能更象個人類學家……對於心理學的研究,可以從自然科學的角度,也可以利用社會科學的辦法,這也是心理學的迷人之處,每一個學心理學的人,不管他的個性和喜好如何,都可以在心理學研究領域中找到屬於他自己的位置。也許沒有人能說清心理學家究竟什麼樣,但絕對不只是如影視所表現的心理學家那樣單一的形象。

2.學心理學會不會學變態

從我個人的感受而言,在心理學研習的人群中,確實變態者可能要比一般的群體要高。但追究其原因,我並不認為其變態的原因是由於學習心理學。心理學一般有三類人在學習,一類是有專業興趣的人,從小就對自我與他人的互動感興趣;一類是由於某種原因誤入心理學陣營,他們或是情願或是不情願在學習著心理學;還有一種人,是在學習心理學之間,本身就有一定的心理問題,他們之所以來學心理學,就是要為了解決其心理問題的。換句話是,他們不是學心理學學變態了,而是變態了才學心理學的。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的存在,給公眾的感覺是學心理學的心理問題反倒更多,這裡其實有個變態和學習誰先誰後的問題。

此外,需要特別說明的,心理學更多的是一種科學,一種看問題的角度;它不是宗教。但是在現實中,也有一些人在學習心理學的時候更多的時候是痴迷,把心理學某些理論(尤其是精神分析有關的)當成了一種信仰,而不是採用一種研習和客觀對待的態度,這確實也容易出一些問題,尤其是當學習者有一些人格缺陷的時候。總之,為什麼學習心理學的人變態的多,不是因為學習心理學之後變了態,而是因為有些變態的人在學心理學,而且採用了變態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