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也越來越不平衡該怎麼辦

以社會流行的某一價值觀為衡量尺度,然後隨意看不起在這一尺度上位置低於自己的人,是目前一種很不健康的社會心理。一個心態健康正常的人,一個真正尊重自我的人,將絕不會任意貶低別人,他在承認自我價值的同時,也會尊重他人的人生價值。而一些不那麼自信的人,卻常常愛犯看不起人的毛病。

心理也越來越不平衡該怎麼辦

小方在一家工廠工作,收入屬工薪階層。本來,領導對小方挺重視,小方也挺熱愛自己目前的工作,有決心幹出點名堂來。可小方有幾位同學,現在公司或外企幹活,收入比小方高不少。於是每次見面時,這些人總忘不了向小方吹噓一下自己能掙多少多少錢,並嘲笑小方“沒本事”、“太窩囊”,臉上還流露出一種看不起他的神情,弄得小方心裡悲慘兮兮的,心理也越來越不平衡。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免不了要遭受到一些有可能破壞我們心理平衡、傷及我們自尊心的資訊和刺激。如果對這種資訊和刺激沒有一個理智的態度,不善進行相應的心理調整,那麼我們的心境就會出現自卑、煩躁、鬱悶等負性情緒。所以,學會自我心理保護,是生活的一種重要的藝術。

我國著名的三級跳遠運動員鄒振先,在一次電視節目中談及他的成功經驗時,曾提到他在比賽中從不打聽對手的成績,無論對手跳得多遠多近他都不去理睬,不讓對手的發揮對自己形成干擾,而是把心思放在自己怎樣跳好上。我覺得鄒振先這個做法是一種很好的自我心理的保護方法,它可以使人在一種平靜沉穩的心態下,發揮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和潛力。

記得以前大學剛畢業的我,決定以心理學為自己終生奮鬥的事業。那時心理學在社會上遠遠還沒有達到現在這種被認可的程度。因此我這一選擇,使得周圍很多人都不理解。有的說“你真怪,學這個專業幹嗎?”、有的說“你是不是打算當算命先生”、還有的說“你應實惠點,別弄那種虛的東西”,對這些“勸導”,我堅持“不利的話不回味,選擇的路終不悔”的原則,故意忽略那些可能干擾自己“軍心”、降低自己鬥志、導致自己心理衝突的“不良資訊”,做到不理不睬、不重溫、不琢磨,而對於那些有利於堅定自已的選擇、振奮自己精神的說法,則多聽多看並記錄下來,以此不斷激勵自己。可見,自我心理保護就意味著善於選擇和處理各種資訊,使其為你的人生目標和產生積極情緒發揮正向的助推作用。

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生麻煩和挫析,為使我們敏感而脆弱的心靈能夠由此而堅強一些,以便在這紛繁複雜、問題叢生的現實中,對危機和困難有所警覺、有所防禦、有所淡化,給陷入危機和困難的自我尋出一些解脫的途徑,這便是心理自我保護機制的重要意義,其功能類似於生理上的免疫系統。

老曹是位中年老師,為自己給自己當好“心理醫生”,他準備好一個筆記本,專門摘記報刊書籍上有關心理健康、人生哲理方面的內容。碰到不順心的事把本子翻閱一遍,就什麼憂愁煩惱都沒有了。比如生活中碰到了挫折,老曹馬上就重溫自己摘錄的一些格言警句,從中受益。其中有一條名人名言是這樣說的:“不管一切如何,你仍要平靜和愉快。生活就是這樣,我們也必須這樣對待生活。要勇敢無畏,含著笑容地──不管一切如何。”這些話,馬上讓老曹免受了氣大傷身、愁緒滿懷之苦。

老曹用格言警句築起一道心理屏障,以抵禦來自各方面的“外傷”和“內傷”,這種自我心理的保護藝術,值得我們大家學習和借鑑。而有的時候,我們還需要“反守為攻”,壓壓某些愛貶低他人、破壞他人心理平衡者的所謂“心理優勢”。

我以前上研究生時,也碰到過本文開頭小方所說的情況。有一天一位在外面公司搞推銷的同學到我這兒拜訪,一見面就喋喋不休地把我苦讀的事業貶得一錢不值,說什麼“現在優秀的人都下海,只有不識時務者才在那兒傻讀書”,還吹噓他一天掙的錢頂我幾個月的生活費。當時我沒猜透他如此“張揚”是想贏得我羨慕的目光呢,還是想搏得我一頓好吃好喝好招待。反正當時我聽後並沒有心理失衡,而是反主為客,滿懷“敬意”而又十分“真誠”地讓他中午請我吃一頓,“因為你掙錢又多又容易嘛,理應救濟一下我這個窮學生。”於是他很不情願地被我領進了一個高檔飯館。隨著我點菜程式的正常進行,他先前的那類“錢多得沒處花”的豪言壯語沒有了,而代之以“別太浪費了”、“我不太愛吃有肉的菜”之類的話。於是他那股炫耀自己貶低他人的勢頭從此打住了。

所以對於某些愛貶低他人、炫耀自己的人,我們可以在自己不亂分寸的前提下加強一些“助人為樂”的意識,注意“成全”人家一下。我們的方針是:對謙虛的人不驕傲,對驕傲的人不謙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