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6歲男童進女廁事件 家長怎麼告訴孩子男女有別

最近6歲男童進入女廁的實踐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在,對此人民網進行了點評,看看都說了些什麼?當家長的要怎麼告知男女有別這一事情呢?

人民網評6歲男童進女廁事件

近日,哈爾濱地鐵站某女廁內,一女子與一男童母親發生激烈爭吵,起因是女子阻止男童進女廁。男童母親認為女子態度不友好,傷害了孩子,要求女子道歉。

拋開雙方態度不談,類似男童能否進女廁的爭論已不是第一次發生。很多單獨帶異性娃出行的家長,都遭遇過進退兩難的如廁、洗浴尷尬,這種情況,不僅讓成年人不舒服,對孩子自身成長也無益處。

隨著類似矛盾逐漸成為熱門話題,想辦法去化解矛盾,解決問題,應該被提上日程。

首先,從對孩子教育負責的角度出發,家長應主動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性別意識。比如,在有母嬰室、第三性別衛生間的情況下,或有同性家長同行時,堅決不帶孩子進入異性衛生間。要知道,家長堅持科學的性別教育,受益的是孩子,這與教授孩子文化知識同樣重要。

其次,遇到類似尷尬,當面斥責兒童確實不恰當,而聯絡對方家長或工作人員溝通解決會更有效。這也進一步提醒家長,必須承擔監管責任。

想避免類似的衝突再發生,一方面需要家長的責任心,另一方面也需要社會的理解,同時更需要的是基礎設施的跟進。各個城市的第三衛生間、無障礙衛生間、母嬰室等設施應該儘快跟上,這樣才能解決家長的燃眉之急,從根本上讓民眾出行更加舒適便捷。

人民網評6歲男童進女廁事件 家長怎麼告訴孩子男女有別

家長怎麼告訴孩子男女有別

1、從嬰兒時候家長就開始有意識的做到男女有別:在孩子嬰兒的時候,孩子還沒有性別意識,但家長在照料時其實就已經開始了性別的區分。對於女孩家長更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對男孩家長則比較重視用行動來做示範。

2、對孩子的穿著打扮做到男女有別:如果孩子發現有些小朋友的衣服和自己差不多,有些小朋友和自己的衣服卻不一樣,這樣經過思考,就會逐漸產生正確的性別區分。生活中大部分男孩穿藍色和綠色等其他的顏色多一些,喜歡配上直挺的褲子,在性格方面也是比較堅毅的;而女孩則大部分喜歡穿粉色和紅色等,喜歡搭配裙子,從小就感受到家長的溫柔和包容。

3、在接觸物件上幫助孩子做到男女有別:在家裡爸爸一定要多抽時間陪伴兒子,帶他接觸一些成年的男性,學習如何做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男子漢;而對於女孩,媽媽可以帶著孩子和阿姨一起做家務等,培養孩子溫婉賢惠的性格。

4、在生活環境做到男女有別:和女孩子相比,男孩就會更需要自己的獨立空間,在家家長可以給孩子一塊只屬於自己的“私人領地”,給孩子創造一些探索和思考的機會。而女孩子家長則可以多陪伴在身邊,讓孩子在觀察家長的生活細節中去開闊視野和增長見識。

人民網評6歲男童進女廁事件 家長怎麼告訴孩子男女有別 第2張

帶孩子出門在外最大的麻煩是什麼

1、行李多。出發前收拾行李,發現這個要帶那也要帶,孩子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每次出行就像是搬家。大人行李什麼的簡單就好,孩子的東西衣服、浴巾、水杯、尿褲、玩具什麼都不能不帶,什麼都想帶,行李超級多,篩選了大半天,發現行李也是超級多。孩子的不能不帶,只能壓縮大人的行李,整個行李箱都是孩子的,行程根本就是帶孩子。本以為自己能美美的出現,結果這不能帶,那不能帶,大人都是將就。

2、孩子鬧騰。親子旅行,旅途是想多點時間陪伴孩子,給孩子多一些甜蜜快樂的回憶,讓孩子出門見識新視野。可出門後才發現,一出門,問題就來了,孩子一出門就犯困,坐車路上時間太久。孩子各種不適應。剛上動車孩子還覺得挺好的,有小夥伴玩,孩子很開心。出門匆忙,沒有給孩子帶零食,看到別人在吃東西,就各種吵鬧,於是就給孩子買吃的,吃東西的時候好不容易消停一會,沒過多久又開始鬧,但時間長了,孩子坐不住了,煩躁不安,又哭又鬧。這個車廂都能聽到孩子的吵鬧哭聲。

作為爸媽,只能小心翼翼帶孩子,公共場合不敢惹孩子,生怕不順孩子的意,孩子吵鬧大人超尷尬。

2、帶著推車又帶孩子扛得累,不帶推車抱孩子抱得手痠。帶小寶寶出門到哪兒都需要一輛嬰兒車。外出旅行免不了走路的時候,出門帶個推車,很佔位置,推著走佔地方,還要帶行行李,孩子不坐推車的時候,既要推車還要拿行李,還要帶孩子,三頭六臂也搞不定。不帶推車吧,那就更麻煩了,孩子一會兒不走了就要抱抱,難得出門,以為是能好好看個風景,結果扛著孩子,一點心情都沒有。

3、大人出門聚會,想去玩,孩子沒人管。

帶著孩子出門聚會,想要去唱歌去玩都很難盡興。大人要玩得開心,孩子就沒人管。帶著孩子出門,大人根本玩不了,想去做個spa,看場電影,父母帶著孩子去很不現實,爸媽都想去玩,孩子沒人管。大人難得出來玩,本想去ktc唱唱歌休閒一下,放鬆心情,可孩子綁住很難盡興。

4、孩子就是要遊樂場,有玩具的地方不想走了。帶孩子出門,本想看看風景,可孩子獨愛玩具,遊樂場可以玩一天,孩子對風景不感興趣;大人在遊樂場又覺得很無聊。理想美好的生活親子旅遊和小區樓下溜娃一樣,花了時間花了錢千里迢迢外出結果跟在樓下玩滑滑梯效果差不多。

5、出門旅遊必然要吃當地特色美食,可孩子很不愛吃。大人總喜歡嘗試旅遊當地美味,特色美味吃的是特色,對孩子來說,特色是特別奇怪,孩子比較難接受,可能不敢吃,也吃不飽,對於飲食習慣性強的孩子,就喜歡平時那個味,出門在外,哪怕普通的水煮蛋也不那麼好找,對於孩子來說,美食很難合胃口。

人民網評6歲男童進女廁事件 家長怎麼告訴孩子男女有別 第3張

家長怎麼教育孩子方法

一、家長是孩子生命中不可代替的教育者,佔據非常重要的角色0到6歲是孩子品質及良好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孩子生命的最初兩年,是與家長建立牢固情感紐帶的關鍵時期,是孩子未來心理成長並與他人建立信任和愛的關係的基礎。

所有關於生命知識的一半,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學習的,生命的第二年,學習四分之一,這裡的生命知識主要是指愛的能力和情感的發展。

二、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家長應先改變自己

很多時候,要想教育好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個過程,孩子的不良行為,往往是從環境與家長處直接傳授下來的。樹立好的榜樣是教育孩子道德行為的最可靠的辦法。

三、培養孩子的靈性其重要性遠遠超過了智力的開發靈是樹,心智是果;靈是燈,心智是光。人的智力是靈性品質的反射。如果一味注重技能的培養(如各種五花八門的早期智力開發興趣班),而忽視孩子的精神品質的培養,只能是本末倒置,孩子長大成人後,他們的人格就會有缺陷,道德發展受到阻礙。

四、要用積極鼓勵的方法,讓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價值觀家長要主動地把基本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教給孩子。以便孩子將來在社會上的成長。當然,在這方面以身相教,勝過於言傳,家長可以給孩子做好的榜樣。建立良好的家庭氣氛是很重要的。因此,家長不可讓孩子去做我們不願意的事情,也不要自己做一套,讓孩子去做另一套。只有家長以身作則了,注重孩子價值觀與禮貌的培養,才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下一代。

高自我的價值觀,是人具有三個“能力”:我有能力、我可以與周圍的人交往、我可以隨時隨地為他人的幸福作出貢獻。相信自己有學習和成長的能力。反之,低自我的價值觀是一種對自我的消極認知,自責、羞辱、憤怒、憎恨等始終伴隨一生。

五、要對孩子合理的約束

約束孩子是告訴他們行為的標準,即什麼樣的事情可以去做,什麼樣的事情不能做。約束要有權威:當孩子可能要犯錯誤,我們不得不進行約束的時候,一定要有權威性。讓孩子知道你是嚴肅的,而且你們提的要求是將伴隨懲罰或獎賞的。合理地約束孩子可以培養孩子的紀律觀念,當然,對孩子的約束必須是負責任的。而且要告訴他,你提出要求的原因。和孩子的爸爸保持一致性,這樣孩子可以建立統一的行為標準。即使對爸爸的約束有異議,也最好在以後孩子不在場時,再與他進行討論。這樣做,也可以樹立起家長雙方的權威性。不要懲罰得太多:不可從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要把孩子管好,上策就是對他好的表現進行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