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鬆齡真實的歷史評價

少年多奇節、投身奉軍、決意倒戈鬥軍閥等。

郭鬆齡真實的歷史評價1

後人對郭鬆齡的評價大致有4種:忘恩負義的小人、爭權奪利之徒、有情有義之人、合格的軍人,據《郭鬆齡反奉見聞》記載,兵敗後,郭鬆齡和韓淑秀同時被抓獲槍斃,郭鬆齡說自己是為了追求大義而死,韓淑秀則說自己的丈夫為國家慷慨赴死,自己作為妻子自當相隨。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郭鬆齡戰功卓著,遭到奉系軍閥內部新、老各派如張作相、楊宇霆等人的嫉恨排擠。1925年11月23日,鬆齡率軍7萬倒戈,通電提出三項要求即反內戰求和平、張作霖下野、張學良執掌大權。倒戈部隊於12月5日佔領錦州逼近瀋陽,12月23、24兩日,倒戈軍隊在巨流河決戰中失敗。《關東文化大辭典》載,“郭鬆齡與其妻韓淑秀化裝潛入民家,被發現後槍斃。”

後人對郭鬆齡的評價頗具爭議,有人罵其是忘恩負義的小人,也有人說他是是忠貞報國的義士,那麼他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呢?

少年多奇節

郭鬆齡,1882年出生於瀋陽一個貧苦書香家庭,1906年考入陸軍速成學堂,後就讀於北京陸軍大學。早年間曾加入同盟會,參加過四川保路運動,辛亥革命爆發時回家鄉組織武裝響應革命,後到廣州投奔孫中山。

據張魁堂《張學良傳》記載,郭鬆齡曾向孫中山陳述個人的革命思想,“軍人若為軍閥利用,造成特殊勢力,實為共和之障,故其自身亦需革命。”“欲謀真正共和,須由軍人革命。”顯而易見,郭鬆齡的'思想傾向共和革命,反對軍閥割據。

孫中山領導“護法運動”失敗後,郭鬆齡在廣州難以安身,他決定返回東北投靠奉軍。《遼寧文史資料》第十六輯記,“餘擬回奉,投身奉天軍閥巢窟,謀奪兵權,潛蓄勢力,以圖根本改造。”

郭鬆齡真實的歷史評價
  

投身奉軍

郭鬆齡初任東北陸軍講武堂戰術教官,在張學良的屢次力薦下得到重用。第一次直奉戰爭時,奉系多路軍隊慘敗,唯有張學良、郭鬆齡的東路第二梯隊同數倍之敵血戰,粉碎吳佩孚進軍關東的計劃;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郭鬆齡又在九門口取得大勝。

就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馮玉祥在吳佩孚逼迫下倒戈發動“北京政變”,孫中山致電馮玉祥表示“建設大計並須決定。擬即日與諸兄晤商。”

《孫中山文集》第11卷《致澤村幸夫電》稱 “中國正遭遇即將邁上統一路途之重大時機。”馮玉祥覆電邀請孫中山北上,孫中山於11月10日發表《時局宣言》(即《北上宣言》)指出:“北伐之目的,不僅在覆滅曹吳(指曹錕、吳佩孚),尤在曹吳覆滅之後,永無同樣繼起之人;換言之,北伐之目的,不僅在推翻軍閥,尤在推倒軍閥所賴以生存之帝國主義。”

3日後,孫中山啟程北上,於12月14日抵達天津,受到兩萬群眾熱情歡迎。此時北京又展開新一輪軍閥鬥爭,段祺瑞抵制孫中山,孫中山憂勞成疾肝病發作,於12月31日抵達北京,在車站發表《入京宣言》宣佈,“來京不是為爭地位和權力,而是特來商討救國。”雙方會議不歡而散,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溘然長逝,臨終前仍舊勉勵同志“和平、奮鬥、救中國”。

郭鬆齡反對軍閥解救中國的思想堅定,隨著孫中山的去逝,使其產生了更加強烈的急迫性。加之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郭鬆齡屢立戰功卻沒有論功行賞,而戰績平平的楊宇霆、姜登選卻被任命為一省封疆之任,其餘各派也撈了不少好處,這使郭鬆齡看透了軍閥平衡派系的伎倆,也加深了他反對軍閥混戰、促進全國統一的強烈訴求。

決意倒戈鬥軍閥

1925年10月,郭鬆齡受命赴日本觀摩陸軍演習,日方向郭鬆齡透露張作霖欲攻打國民軍的計劃,且欲承認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獲得日方提供軍火支援的承諾。

吳錫祺《馮玉祥、郭鬆齡聯合反對張作霖的經過》記載郭鬆齡稱,“國家危殆到今天這個地步,張作霖還不惜為個人出賣國家。他這種做法,我無論如何也不能苟同的。我是國家的軍人,不是某一個私人的走狗,他若真打國民軍,我就打他!”

顯然,郭鬆齡早已劃清個人恩怨與民族大義,從日本返回奉天后,郭鬆齡聯絡馮玉祥、李景林起兵反奉,通電要求張作霖下野,發兵攻擊楊宇霆,扣押槍殺姜登選。

《中華民國資料集》載戰爭初期,郭鬆齡進軍迅速,直撲張作霖的大本營,但是由於馮玉祥始終沒有援助郭鬆齡,又攻擊李景林奪取直隸,使得李景林倒向張作霖轉而進攻郭鬆齡,又加上日軍加入作戰,12月24日郭鬆齡戰敗。

《張作霖捕殺郭鬆齡到六封電報》:“本日我軍正面及右翼兩軍向叛軍包圍,新民陷落在即。郭逆及其旅長等均避入新民日領館,商由日領館轉請免其罪譴。該逆所部現正從事收容,結束在即。”事實上,郭鬆齡並未避入日本領事館,當日晚上奉軍抓獲郭鬆齡夫婦,隨即進行槍決。至此,郭鬆齡倒戈事件告一段落。

郭鬆齡真實的歷史評價2

後人評價

1、忘恩負義的小人

坊間流言稱,郭鬆齡倒戈之是“以下犯上”“恩將仇報”。郭鬆齡如果知道有人這樣評價自己,恐怕會冷笑而嗤之以鼻,他決意倒戈之際便與軍閥劃清界限,其人自始至終也不是張作霖的僕人、家臣,更不是外國扶植圈養的走狗軍閥,而是堂堂正正的國家軍人,故為國死難在所不辭,勝為虎作倀的軍閥走狗之輩遠矣!若談忘恩負義,軍閥衣食取用於民作威作福,平生但知禍國殃民,故軍閥與國與民才是真正的忘恩負義。

2、爭權奪利之徒

郭鬆齡屢立大功,戰後沒有得到應有的職位,而楊宇霆、姜登選戰績平平卻掌控一省封疆,郭鬆齡自然有不甘!軍閥中從不乏爭權奪利之徒,但未見爭權奪利之徒從容為國拋頭顱、灑熱血!

張作霖不是論功行賞,而是以親疏拿捏部下眾將,為維持其統治,不惜以“二十一條”為條件獲取日本支援。經過倒戈事件的教訓,張作霖認識到一旦賣國,人人得而誅之。

郭鬆齡真實的歷史評價 第2張
  

3、有情有義之人

郭鬆齡夫婦都懷揣著對國家命運的憂心,《郭鬆齡反奉見聞》記載,兵敗後,郭鬆齡和韓淑秀同時被抓獲槍斃,郭鬆齡說自己是為了追求大義而死,韓淑秀則說自己的丈夫為國家慷慨赴死,自己作為妻子自當相隨。

倒戈發生時,向來反對親日的林長民奔赴東北投效郭鬆齡,擔任幕僚反對軍閥,在戰爭中不幸中流彈身亡,這時他的'女兒林徽因還在留學,梁啟超為林長民辦了喪事。

4、合格的軍人

郭鬆齡在部下官兵中享有“大公無私、量才使用、信賞必罰、甘苦與共”的稱譽,郭鬆齡在軍隊中推行軍需獨立,這樣軍需不再是長官的私人賬房,而是部隊供給的保障。郭鬆齡常說:“凡平日升官心切的人,就是戰時最怕死的人;平時鑽營門路的人,就是輕棄職守的人。”

無論作何評論,這都是一個合格的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