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書的隨筆(1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隨筆吧?隨筆的創作非常隨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負擔,不需要華麗的辭藻,沒有嚴密的結構,隨心寫。經典的隨筆都有哪些?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讀書的隨筆,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讀書的隨筆(15篇)

關於讀書的隨筆1

“賣書嘍!賣書嘍!”咦,誰在校園裡賣書呢?哦!原來是我們淘書樂活動開始了!操場上不知從什麼時候已拉起了一座彩虹橋,五顏六色的旗姑娘在風婆婆輕輕地撫摸下跳著優美的舞蹈。一個個“小書店”井然有序地排列著。同學們忙碌地穿梭在書海中,臉上洋溢著歡樂的笑容。

我也成了一名小老闆。“五元賣嗎?”一位小弟弟眼睛貪婪地盯著《一年級的小豆豆》小聲地說。我頭一搖:“不賣!”。“可我……我只有5元錢。”小弟弟雙眼還是死死地盯著那本書,可憐巴巴地說。看著小弟弟天真的表情,我心一軟答應了。此時操場上討價聲、還價聲、說話聲匯成了一曲生活的交響曲。不一會兒,小書店的書被一搶而光。我心裡樂開了花。

輪到我來淘書啦!我像一隻歡樂的小鳥飛向知識的海洋。《一千零一夜》、《昆蟲記》……這都是我夢寐以求的`書,我在書海中尋找著。一眨眼,我就買了5本書,如獲至寶。拿著心愛的書,我乾脆坐在操場上,迫不及待地看起書來,享受著閱讀的快樂。

“讓生命充滿閱讀的喜悅。”我是個愛讀書的小姑娘,我喜歡天天在書的海洋中快樂地暢遊。

關於讀書的隨筆2

今天,我讀完了《格林童話》這一本書。它是由18世紀初,德國的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蒐集民間整理民間的傳說、童話故事編輯而成的格林童話。出版至今,格林童話仍在全球各地流傳。

讀完了這本《格林童話》,讓我感受最深的一篇文章就是《海兔》了。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一位驕傲的公主她有十二面萬能的'窗戶,只要一看,天下事就瞭如指掌了。這一天她貼出告示公佈:如果誰能躲過公主的眼睛,她就和誰結婚。有三個小夥子前來應徵,前面兩個都被公主的萬能窗戶發現了。到第三個小夥子時,他第一次藏在了蛋殼裡,被公主用第十一面窗戶看見了。第二次他躲在鯉魚肚子裡,被公主第十二面窗戶發現了,第三次,聰明的小夥子變成了一隻活波可愛的小海兔藏在了公主的辮子裡。公主從每一扇窗戶裡都沒能找到小夥子,公主被小夥子的機智所感動,便嫁給了他。

這一篇童話故事教育我們的兩個道理。第一個是;做人不能像公主那樣驕傲,看不起別人。第二個是;應該學習小夥子做事都應該善於思考,善於發現。每一篇童話故事都向我們講了一個做人的道理,而且有些會讓我受益無窮,我喜歡《格林童話》。

關於讀書的隨筆3

我在暑假看了《雷鋒的故事》,學到了很多知識和道理。

雷鋒是個苦孩子,從小就失去了爸爸媽媽,他七歲的時候還被地主砍了三刀。

雷鋒一次考試的時候得了90分,同學們都覺得他已經考的很好了,但是雷鋒自己覺得還不滿意,後來他更加努力學習,取得了更好的成績。

雷鋒很愛幫助別人,他幫助別人砍柴、做飯、抱小孩、送老奶奶回家……,並且他因為幫助別人而感到快樂。

雷鋒在部隊的時候工作很認真,還學會了開拖拉機,而且很愛護公物。在一次下大雨的時候,他為了保護水泥,拿了自己的被子蓋在上面,水泥就沒被雨水沖壞。

可惜的.是,他在一次執行任務的時候犧牲了,當時他還不到22歲。

雷鋒的故事很多,他教會了我很多。他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精神卻永遠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要學習他不怕苦、不怕累、熱愛學習、幫助別人的精神,做一個象雷鋒一樣的好孩子。

關於讀書的隨筆4

莎士比亞說過:“生活裡沒有了書籍,就像沒有了陽光;智慧裡沒有了書籍就像鳥兒折斷了翅膀。”列寧也曾說過:“書籍是巨大的力量。”“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是高爾基的一句名言。不管怎麼說,這些名人名言都充分表現了書對人類的重要性。的確,書對人類真是太重要了。沉淪的人可能因一本好書而變得熱愛生活,心裡充滿仇恨的人可能因一本好書而變得無比關心他人,心胸狹窄的人可能因一本好書而變得心胸無比寬廣。作為我們國小生,更應多讀些有益的'書籍,這樣不但可以讓我們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提高寫作能力,而且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

高爾基說過:“我撲在書籍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對,書籍是知識的源頭,是人類的精神食糧。書籍,是嘹望世界的視窗,改造靈魂的工具,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讀書,能使人愉快,使人聰明,鼓舞人的思想感情去愛人類,愛和平。

為了歷史的前進,社會的發展,人們渴求知識。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生產力。只有知識才能構成巨大的財富源泉,既使土地獲得豐收,又使文化繁榮昌盛。

努力讀書吧,它是知識的源泉。好讀書的人們,讓我們一起讀好書吧!

關於讀書的隨筆5

所謂的讀書無用,不過是你在漫長而又枯燥的求學中,沒有獲得多少實踐的機會,便以為來不及施展的,是真的無用。就像你在做生意的起步階段,總是入不敷出,所以你便以為那些付出全是白費。事實上,營業額在不斷增長,只是還未突破盈利的點。一切學過的東西都是所得,只是你忽略了自己在不經意間到達的境界。

一加一等於二是所得,你姓甚名誰如何寫是所得,人遇到強者,生物的本能會讓自己產生懼怕,但擁有了知識與思想,你便會思考如何避其鋒芒,甚至逆勢而起,這些都是所得,只是這些成就已在冥冥中獲得,你尚未發覺。

人在少年的.時候,總以為讀書辛苦,這經歷就像你抱怨自己年值芳華時,忽然生出了醜陋的青春痘。你以為它無端佔用了你的生命,於是在思想裡,痛苦的煎熬與美好的想象激烈衝突。其實它們都是你人生必不可少的階段。唯一不同的是,青春痘你保養的再好,終會留下疤痕,但書哪怕你只讀一本,都會把美融入自己的靈魂。

多年後,在他鄉的某個夜晚,你會不由自主吟起“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在遇到愛人的某個時刻,你會突然想起“此情可待成追憶”;在人老珠黃的某個午後,你會黯然神傷“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蔡康永說過:“讀書,就是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那些看似無用的經歷,正是我們區別於別人的意義。

關於讀書的隨筆6

【摘 要】法國思想家羅梭說過:“教育的藝術在於讓人喜歡你所教的東西。”何為“所教的內容”?筆者的理解即為教學內容。關於教學內容的重要地位,關於教學內容的重要地位,王榮生教授在認為:“一堂好的語文課,在我們看來,主要的標誌是教學內容正確並使學生有效地獲取相應的經驗……”並提出了“好課”的9級標準。筆者在磨王教授之玉基礎上,另闢蹊徑,提出了“好課”的7級標準,並結合課例作具體地觀課。

【關鍵詞】教學內容 語文觀課 王榮生 標準

一、引論──磨他山之玉

法國思想家羅梭說過:“教育的藝術在於讓人喜歡你所教的東西。”何為“所教的內容”?筆者的理解即為教學內容。關於教學內容的重要地位,王榮生教授在其著作《聽王榮生教授評課》一書中,作了這樣論述:“一堂好的語文課,在我們看來,主要的標誌是教學內容正確並使學生有效地獲取相應的經驗,在這樣的前提下,課堂組織散漫一點,教學中出現一些彎路插曲,都是常態,無傷大雅,語文教學的課堂形態應該走向相對地寬鬆乃至有節制的隨意。過於精巧的、講究一分鐘一分鐘‘流程’的、教師一口美辭假聲抒情的、一舉一腔分明比表演還像表演的語文課,也許應該被看成變了態的語文課。”

據此,王教授在書中提出了一堂語文“好課”的9級標準:(1)教師對所教內容有自覺的意識;(2)所教的是“語文”的內容;(3)教學內容相對集中;(4)教學內容與聽說讀寫的常態一致;(5)教學內容與學術界認識一致;(6)想教的內容與實際在教的內容一致;(7)教的內容與學的內容趨向一致;(8)教學內容與語文課程目標一致;(9)教學內容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

誠然,在精彩紛呈的語文教學領域裡,我們看到了太多形式主義,對於語文的根性似乎缺少一種終極的追問。殊不知,語文字姓語,脫離了“語”,再多的精彩都是花拳繡腿,徒勞無益。但是,細細回味王教授的這9級標準,筆者認為有三處存在不妥:

其一,第一級和第二級有重複,如果說老師在課堂上“教的是‘語文’的內容”,那麼該教師定“對所教內容有自覺的意識”,故此,筆者認為第一級可以去除。

其二,第四級和第五級相比,第五級更指向語文的根性。當教師所選用的語文教學內容與學術界的認識相一致時,這教學內容就不再是變態。誰能說遵循了學術界對各種文體的普遍認識,還會是變態呢?如果這樣說,那學術界的認識就不正常,或者說教師對學術界的認識沒有搞清。故此,本人認為第四級可以不要。

其三,第七級更指向於教學方法,而非教學內容。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教師在教學中教學內容的選用是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但課後學生到底學到多少,這就要看教師方法是否得當,而第七級的介入似乎有另類之感。

此外,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獨立體,有著獨有的教學個性,這也是決定一節課教學內容是否得以有效實施的主要標準之一。故而,筆者認為由教學內容觀語文課是否有效,應具備七級標準(王教授提出的九級標準中的六級標準+教學內容與教師個性相融合)。

二、立論──闢個人蹊徑

標準的意義在於衡量,七級標準的意義同樣在于衡量一節語文課的優劣。那麼,該如何運用七級標準來衡量一節語文課?然在王教授的書中“寤寐求之”,終是“求之不得”。“思其始而成其終。”為此,筆者憑藉點滴思考,自闢蹊徑,結合身邊的課例談一談個人的一些拙見,以拋磚引玉。

1.所教的是“語文”的內容

對於語文的定義,葉聖陶先生作出這樣解釋:“語文就是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3]基於這一共識,洪鎮濤先生亦強調指出:“語文教學的任務應該是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前輩們的言論不僅為語文正了“名”,即教語文的內容;同時也為當前的語文教學指明瞭方向,即語文教學的本體是指向語言,語文課要使學生獲得語言。

以一位老師執教的《楊氏之子》為例。課中,該老師將教學內容分為六個板塊。第一板塊充當翻譯,猜文言詞彙,即請學生根據老師說的白話文,猜文言詞彙。第二板塊模仿古語,自我介紹,即請學生模仿“楊氏之子”的格式,自我介紹。第三板塊理解字詞,讀通古文,即通過多次嘗試(參考註釋自由讀──指名讀──引導理解疑難字詞意思,標斷句符號──範讀引領──指名讀──齊讀),指導學生讀通順古文。第四板塊整理理解,敘說故事,即請學生用白話語言說一說故事,再次加深疑難詞語的意思。第五板深入文字,品味語言,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細細品味,以體會楊家小孩的聰慧之處,並隨機指導學生角色朗讀、表演朗讀。第六板塊補寫劇本,內化語言,即請學生選取一個版本,給不完整的文言版或白話版的《楊氏之子》劇本補充臺詞,並和同桌對演。

縱觀以上六大板塊的`教學內容,不難發現,這位老師從讓學生猜文言詞彙以初識古文語言,模仿古語自我介紹以近距離觸控古文語言,理解字詞讀通古文引領學生與古文對話,整理理解敘說故事以理清文脈,深入文字品味語言感悟古文語言之妙,到最後的補寫劇本內化語言引領學生學以致用,至始至終都在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由此,筆者認為該教師所教的是“語文”的內容。

2.教學內容相對集中

古語有云:“大道至簡。”意指大道理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教學內容的選取亦是如此,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語文天地裡,我們所要做的便是擦亮自己的眼睛,穿越迷霧森林,直達語文的根,摘取關乎學生終身受用的“核心知識”,“簡簡單單教語文”。

仍以上一位老師執教的《楊氏之子》為例。課堂中六大板塊的教學內容設計(充當翻譯,猜文言詞彙──模仿古語,自我介紹──理解字詞,讀通古文──整理理解,敘說故事──深入文字,品味語言──補寫劇本,內化語言)足見該老師的匠心獨運,六個板塊循序漸進,最終指向一個教學內容,即指導學生學習和運用古文語言。但遺憾的是,這位老師似乎忽略了學生的實際受用力,這是學生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觸古文,老師如此大密度的訓練,對於大部分的學生來說恐怕都難以受用。皮亞傑認為兒童建構知識的過程一般為四個階段:拿過來、裝進去、存起來、提出來。由此,筆者想,受心理年齡的限制,當學生的頭腦在短時間內裝進大量新知後,儲存中就會出現顧此失彼,以至到提取時大多是殘缺不全的知識。若長期以往,學生建構知識的能力也會因此而被削弱。

3.教學內容與學術界認識一致

在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中,課文佔了近乎80%的份量,為了對這些不同體裁、不同文體的文章加以區分,學術界對它們的特點進行詳細地區別,並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認識。這就需要我們通過自己所學的學術界已有定論的語文知識不斷地進行專業教學,而非每一篇文章都按同一個套路或有悖學術界認識來進行教學。

再以《楊氏之子》為例。課堂中,老師從猜文言詞彙、釋讀課題、讀通文字、品味語言到內化語言,遵循閱讀教學的基本之路。但在“內化語言”這兩個環節,筆者認為該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處理與學術界的認識有失偏頗。為了給學生創作以示範引路,老師創作了劇本前兩句臺詞,其中古文版劇本的臺詞是這樣的:

小楊(為孔設果、沏茶):“此是桃子、琵琶、楊梅,皆新鮮而甜蜜。夫子請慢用。”

孔君平(起身,指楊梅以示兒,微笑):多謝賢侄。哦,楊梅,此是君家果。

我們且不說小楊對孔君平這位有學識的長輩會不會像招待三歲小孩一樣,告訴他這是桃子、琵琶、楊梅,僅就這創作的古文版劇本,怎麼看著都像是五四時期半古半白的白話文,而非1500多年的南北朝時期的經典文言文,總感覺與原文顯得格格不入。就此而言,這一教學內容和文言文的學術認識未能形成一致。筆者認為,如果我們老師難以給學生規範的文字,那不如不給,以免誤導學生對文言文的認識。

關於讀書的隨筆7

4月2日是“國際兒童圖書日”,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屆時世界各地都會為此舉行一系列紀念活動,因此每年的四月,彷彿全世界都充滿了濃濃的書香。中國有句俗語“春來正是讀書時”,在這個綠芽萌發、百花吐蕊的季節,我們將迎來第20個“世界讀書日”。

書是我們的良師益友,伴隨我們一生,幫助我們成長,敦促我們奮進。在柳絲青青,百花吐蕊的四月天裡,書香滿懷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精神上的富足,更是展望前程時那一份自信和沉穩。“讀書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改變人生的廣度;讀書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改變人生的`終點”。對於一個審美觀、道德觀、人生觀都正處在形成時期的少年人,閱讀書籍不僅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少年人的心靈,幫助他們抵禦世俗的種。種侵染,從而建立起自己的審美觀、道德觀和人生觀;更可以豐富學生們的寫作素材,開闊視野,優化文字運用能力;因此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經典名言,可見書籍對寫作的重要意義。想成就高分作文的同學們,別再埋頭苦想了,也許隨便翻開的一本書已經帶你走上了成功之路。

關於讀書的隨筆8

大家都知道《遊子吟》這首詩吧:慈母手中線……報得三春暉。這是唐朝詩人孟郊的一首詩。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意思是:母親用手中的針線,為即將遠行的兒子做衣服。“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意思是:母親覺得兒子要出遠門,很希望他能早日歸來,所以一針一線把兒子的衣服做得細緻些,希望他穿得舒服些。“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自己的感受:母親多麼偉大,對於母親的`深情厚愛,做兒子的無以回報,既感激又慚愧。

我想想我自己,更感到羞愧,和孟郊差距太大了:當媽媽叮囑我時,我總不耐煩地說:“知道了,知道了……”當媽媽批評我,有時甚至還要頂幾句嘴;當媽媽生病時,也沒有好好照顧她……讀了這首詩後,我決心為媽媽做一些能做的事。

關於讀書的隨筆9

文字的排列與組合是個神奇的東西,可以不重複,可以時時有新意。我是貪新忘舊的人,所以,我只適合與文字戀愛。

喜歡文字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那麼些寂寞吧!青燈一盞,茶一杯,幾頁詩詞,幾頁散文,再來幾頁小說做點心,沒有花哨的形式,這種一個人的寂寞,卻是最真實,最充實的,一個有文字帶給你的無窮世界在面前依次展開。

也許你愛他,他那娓娓道來的文字,讓你觸控到靈魂的溫度;也許你愛她,她文字裡那淡淡的憂傷,讓你跟著落淚;也許你愛你自己筆下的點點滴滴,那些心情是生活的印記。每當我讀到淚光閃閃的時候,我只想說,文字像自由一樣美麗,讓我遠離這個禁錮心靈的現實世界。

我以為,我去到了查令十字街84號與漢芙一起在藏書票上鋪陳一條比整個世界還大的小街;我可以同加繆一起置身於苦難與陽光之間,讓靈魂不死;我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尋覓安靜的位置,聽周國平追問人生的意義;我將自己帶入徐志摩那詩樣的人生裡,去感受愛的真誠與炙熱;我到跟著渡邊淳一去看去櫻花樹下,看花瓣漫天,情絲不斷;我還可以聽蔡康永為寶寶解說這無法解說的人生……

在文字裡,可以做的太多太多,根本沒有辦法一字排開,接受檢閱。這些戀愛的節目,是那麼豐富精彩。當我感到落寞時,捧起一本書,那跳躍出來的文字會將我緊緊包裹,一股暖流流過心田,滋潤著那乾涸的.泥土。

常常借文字佈置一個容心之所,讓邪惡的病毒無法擾亂澄清的心。生活若沒有文字的陪伴,我無法想象會將是何等的寥落。多年前,第一次愛上文字,是因為米蘭·昆德拉那深邃又機智的人生智慧,謝謝那位叫做許鈞譯者,他如詩般的譯文,讓我迷戀上昆德拉,進而迷戀上文字。 現在,枕邊的書可以一換再換,今天是雜文,明天是隨筆,後天變成讀不懂的哲學,無論是什麼,只要能讓我在某一刻接觸到自己的內心,都好!最珍貴的,往往是花費最少的,一本書、一疊紙僅此而已,這樣的戀愛成本,恐怕已經低到了不可再低的程度。

與文字戀愛,若是音樂再來助興的話,那就更美了。當音樂和文字融為一體的時候,其實,看不見,也聽不見,世界好像被重塑了,而我卻全然已不覺,心靈的悸動,讓我感覺到自己真實的存在。

只要這個世界還有文字,那麼我就是幸福的!做個快樂的書呆子,多好!

關於讀書的隨筆10

·知識就是力量。

·奇蹟總是在不畏中閃現。·安逸和滿足易成為腐敗與墮落的溫床。

·成功和美德是衡量人生事業的兩種尺度。

·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們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

·毫無理想而又優柔寡斷是一種可悲的心理。

·無論你怎樣地表示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無法挽回的事來。

·才德有如寶石,最好用素淨的東西鑲嵌。---《培根論說文集》

·人們的舉止應當象他們的`衣服,不可太緊或過於講究,應當寬舒一點,以便於工作和運動。---《培根論說文集》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信任就是關於進言的信任。---《培根論說文集》

·過於求速是作事上最大的危險之一。---《培根論說文集》

·幸運並非沒有許多的恐懼與煩惱;厄運也並非沒有許多的安慰與希望。---《培根論說文集》·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

·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於色澤的美,而秀雅合式的動作的美又高於相貌的美。---培根:《論美》

·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同樣,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令人肅然起敬的。

·有些老人顯得很可愛,因為他們的作風優雅而美……而儘管有的年輕人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

·好炫耀的人是明哲之士所輕視的,愚蠢之人所豔羨的,諂佞之徒所奉承的,同時他們也是自己所誇耀的言語的奴隸。---《培根論說文集》

·饒舌的人多虛妄。

關於讀書的隨筆11

高爾基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它可以使我們擴大視野、增長見識、豐富積累、提高素質,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讀書最大的樂趣就是從中找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裡面有少年時期的叛逆,美麗風景的描寫,鮮為人知的'祕密或故事,探索奧祕,還有給人鼓勵的感人事蹟。 讀書是一種休閒。煩悶時,讀書可以解悶;當你勞累的時候,讀上一本書,它使你的靈魂得帶到了解脫,不再有了世俗的煩惱,融入了這本書的世界,體會其中的無限樂趣。

讀書給人恬淡、寧靜、心安理得的快樂,是名利、金錢不可取代的,書就像人類的精神營養劑,缺了它,生活必缺陷。

關於讀書的隨筆12

在語文課上,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頂碗少年》。這篇是趙麗巨集所寫的,他說這篇使他難以忘懷。

在20多年前“我”在上海大世界露天劇場看了一場雜技表演。一位英俊的少年表演頂碗。起初10個碗就想少年的士兵一樣乖乖地躺在少年的頭上。可是,到了最後一個極高難度的時候,10個碗想故意似的,跳起了舞蹈從他頭上掉了下來,重重地摔到了地上。第2次也一樣。當臺下的觀眾起鬨說著:“行了,不要再來了,演下一個節目吧!”頂碗少年進行了第3次表演。這一次他吸取了前兩次的教訓,終於成功了。他在兩次失敗後博得了成功,獲得了雷鳴般的'掌聲。“我”被這種不怕失敗,敢於拼搏的精神深深的打動了。

我可以知道這個少年是個絕對不會放棄的人,只要有點希望就可以成功!可是我卻學不到他怎麼又勇氣,是我在就待在了觀眾的下面。有時我不會做幾道數學題,我都是拿別人抄的,都不是靠自己的實力去做。真是尷尬啊!

關於讀書的隨筆13

還記得幾年前,我認識了一位筆友,她曾經向我解釋,自己為什麼喜歡讀書。她說:自己只想成為一個普通人,在每個夕陽午後,能夠有丈夫與兒子伴在左右。但人生總會有一個午後,他們都不在自己身旁,而她希望,到那時自己仍然可以安然的讀書看報喝咖啡,不會因為一個人而慌張寂寞。

讀書,很多時候只是為了讓人聽到自己內心的迴響,在五味雜陳中,習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讀書,是門檻最低的'投資,因為只要有書和有心,你便可以最大化的吸收你自己想要習得的知識,而你無意間的習得,卻為將來的一生奠基起了精神上的高貴。

關於讀書的隨筆14

你讀過《浪漫鼠德佩羅》那本書嗎?書中有隻小老鼠叫Desperaux,喜歡音樂,愛讀書,因為這些與眾不同的特質,決定了它有一段不同凡響的人生旅程,故事作伴。它因為愛上了一個公主,被打入地牢以示懲罰。地牢中有一群窮凶極惡的大耗子,但小老鼠因為會講故事,受到獄卒的愛惜和保護。它的那些故事幫助獄卒打發了黑牢中暗無天日的日子。最後,獄卒把小老鼠送回光明的世界去完成解救公主的神聖使命。書的最後說:“好的故事是黑暗中的.光亮。”

我非常喜歡這個比喻。我們彷彿是生活在黑屋子裡的人,我們的愛好,無論是音樂、藝術或是文學都是通向外界的視窗。讓外面的光透過來,我們也透過這些視窗來認識世界,認識我們自己,家長之友《故事作伴》。小的時候,我沒有像樣的玩具,最寶貴的莫過於那張少兒圖書館的借書證。我當時並不知道什麼書是好書,就規定自己從某個書架讀起,讀完一本再換一本。讀懂了多少不知道,但對書的熱愛一直陪伴著我。那是我夢想開始的地方。

等到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決定要給他一個以書為伴的童年。我不知道別人是如何獎勵孩子的,我們家是用書和故事。為了鼓勵孩子不看電視,我一個星期給他們買一本他們喜歡的書,等買齊了一套《魔術樹房》,他們的電視癮也戒得差不多了。從前,兒子每次洗完澡,會把溼浴巾和衣服落在地上,人一走了之。我提醒了幾次並不起作用,於是我靈機一動說:“如果你記得把浴巾掛起來,髒衣服放到筐子裡,你就可以向我多要一個故事。”用不了幾次,他就記住了。後來我想鼓勵他們早上整理床鋪,又如法炮製一番。幾次下來,兒子也摸到了套路。有一次,我和他練習跳繩,兒子說:“我每跳十下,你就獎勵我一個故事。”一天下來,我就有八個故事要講。我說:“你們真的忍心讓我講故事直到口吐白沫嗎?”孩子們大笑。

每晚臨睡前的故事是孩子們最盼望的節目。洗漱完畢,他們就相繼爬上大床來,一個在我左邊,一個在右邊,各找好一個舒適的位置,享受這夜讀的時光。在他們精心挑選的故事中開始了一個個奇妙的旅程,而孩子們熱愛知識和美德的心也在這些旅程中慢慢長大、成熟。多年以後,孩子們也許不再記得故事的情節,但那挑燈夜讀的聲音會穿過時空對他們說話,那份相依相偎的暖意仍會照在他們的心上,成為他們生命中的一份光亮。

關於讀書的隨筆15

這幾天,我有太多想寫的文字,可時間真的如白馬過隙,轉瞬即逝。

想著時間是海綿中的水,擠擠總是有的,可有時等你終是在夾縫中擠出時間。適才靈光一感的美妙文字,此時卻不一定能大駕光臨,雖寫,卻總點不同的韻味。

突然間有一陣子,我甚至想出了隨身帶紙筆的方法,在公交車上,在任何可以讓我動筆寫字的場所,當腦中有靈感閃過,我就拿出紙筆來記錄,當然,這樣的行為很自然地引起過路人側目。我的專注力不夠,在外界目光的`影響下,總是有些動搖。

而每當腦中有美妙的靈感閃現時,當我鋪開紙筆,想要一筆一劃的記錄下來時,卻發現下筆寫出的文字是那般的蒼白無力,絲豪描繪不出心中的真實炫彩。

我陷入深深地自省中,漸漸地發現,自己的閱讀量太少了,正如楊絳女士說的,書讀的太少,想的太多。

書讀的太少,而即使少量的書,閱後卻不懂思考,那從書中汲取的營養更是少的可憐。

我開始豐富自己的閱讀量,卻也為讀什麼書而困惑。

現在的雞湯書,雞湯文章太多,簡短又易飽,閒暇時光,很容易就被這些“雞湯香味”給勾了去,當然,其中的正能量肯定是有的,但是總覺得是零星的碎片閱讀,打了雞血之後,用的也比較快。

後來看到一段話,大意是說,看整本的著作的好處在於,書中的全體框架,結構,思想,邏輯,是值得我們慢慢地琢磨,推敲的,而不是一篇小文章,簡短,消化快,其實忘性也快,而一本好書,我們花了更多的時間,跟著作者在文字中暢遊,跟著他的文字邏輯思考,一本好書所帶給我們的是不一樣的感受。

讀書,讀好書,不僅讀小文章,也要讀大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