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課是法國作家誰寫的

都德。

最後一課是法國作家誰寫的1

阿爾豐斯·都德阿爾豐斯·都德(AlphonseDaudet,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4日),法國普羅旺斯人,愛國作家。1857年開始文學創作,26歲時發表短篇小說集《磨坊文札》。兩年後,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長篇自傳體小說《小東西》,這部小說是都德的代表作,集中表現了他不帶惡意的諷刺和含蓄的感傷,也就是所謂的“含淚的微笑”。

都德因而有了“法國的狄更斯”的譽稱。他一生共寫了13部長篇小說、1部劇本和4部短篇小說集。其中的《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更由於具有深刻的愛國主義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是而享有極高的聲譽,成為世界短篇小說中的傑作。其中<最後一課>被錄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書中。

最後一課是法國作家誰寫的
  

國中語文最後一課《最後一課》是法國小說家阿爾豐斯·都德所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說,1873年,首版於《月曜故事》。《最後一課》講述的是在普法戰爭中被普魯士強行割讓的一所鄉村國小在上著告別自己母語的最後一堂課,通過一個孩子的眼光來展現整個淪陷區的`屈辱和對自己故土的深切的思念。

《最後一課》取材精煉,文字簡潔,主題明確,結構緊湊,每段每句都和題目緊相呼應,沒有廢話,沒有閒文,這兩千字可說是字字有作用,並且在字裡行間蘊蓄了無限深遠的意境。

最後一課是法國作家誰寫的2

狂熱的法國作家都德,寫下了與事實顛倒的《最後一課》 

都德是國人瞭解得較多的外國作家,他有“法國的狄更斯”的譽稱,曾經寫出了13部長篇小說、1部劇本和4部短篇小說集。其中的《最後一課》,曾經被選入中國語文教材而為我們熟知。但這篇短篇小說,因為各種原因,在法國都未能入選教材。

《最後一課》描寫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普魯士的阿爾薩斯省中的一所鄉村國小,向祖國語言告別的最後一堂法語課,通過一個童稚無知的國小生的自敘,生動地表現了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治的痛苦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題材雖小,但主題開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描寫得細膩動人。教師韓麥爾先生作為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

但是文中有幾個問題值得商榷。首先,大多數的阿爾薩斯人不說法語,說阿爾薩斯語。上流社會、富人、文藝界、知識界、商人貿易的時候,說法語。下層的農民、小手工藝者、工人,說阿爾薩斯語。阿爾薩斯的語言與以普魯士語為基礎的標準德語也有一定差別,相當於中國地方方言和普通話的區別吧。當時150萬居民中只有5萬左右說法語,而在《最後一課》中,似乎全阿爾薩斯人都將法語當做母語。

其次阿爾薩斯地區並非本就是法國領土,相反,阿爾薩斯洛林地區曾經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屬於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土。而經過三十年戰爭後,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將這塊地區割讓給法蘭西王國。《最後一課》中的背景1870年普法戰爭,正是德國從法國手中奪回他們認為自己的領土。

最後一課是法國作家誰寫的 第2張
  

當然,我們也不能說都德先生的說法完全錯誤。阿爾薩斯地區的'人民,對於語言和國家的認同感是錯位的。從1648年到1870年,阿爾薩斯被法國佔領一共222年時間,歐洲形勢風雲變幻,阿爾薩斯人見證了拿破崙馳騁歐陸,經歷了大革命的風起雲湧,實際上內心更為認同法國。

都德的小說,部分有些比較狹隘,他瘋狂而片面的強調愛國主義。他只懂法語,但他卻說法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在一戰爆發前夕,作為法國政府的御用文人,寫下了《最後一課》這篇小說,這部小說由胡適1912年介紹到中國,長達一個多世紀都選入我國的中學語文教材,成為在中國家喻戶曉、最具群眾基礎的法國文學名篇之一。文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固然可取,但卻存在顛倒事實之處。

最後一課是法國作家誰寫的3

《最後一課》寫作背景:

一八七零年七月,法國首先向普魯士宣戰,九月,色當一役,法軍大敗,拿破崙三世被俘,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這時,對法國來說,已經變成自衛戰爭。面對普魯士軍隊的燒殺掠奪,法國人民同仇敵愾,抗擊敵人。

這個短篇小說,就以淪陷了的阿爾薩斯的一個國小校被迫改學德文的事為題材,通過描寫最後一堂法文課的情景,刻畫了國小生小弗郎士和法語教師韓麥爾先生的形象,反映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感情。這最後一課雖然短暫,卻讓我們感受到了阿爾薩斯人的悲痛的心情。

《最後一課》作者著力刻畫了小弗郎士在最後一課上的變化,以此來表現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意識的覺醒,小弗郎士自然是主人公。同時對韓麥爾先生的形象,作者也是重點刻畫的,對他的衣著、言行、神態等描繪,表現了一個誓不做亡國奴的`愛國者形象,應該說韓麥爾先生也是主人公。

他們是這“最後一課”中不同身份的兩個典型代表。這樣,《最後一課》的愛國主義主題就通過師生兩個不同角色在這最後一課裡共有的對慘遭外族統治的悲憤和對祖國的無限熱愛的情感中凸現出來了。

最後一課是法國作家誰寫的 第3張
  

拓展資料:

阿爾豐斯·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後一課》,寫的是普法戰爭後法國戰敗,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在歷史上阿爾薩斯-洛林多次易主,德意志、法蘭西曾多次交替擁有其主權),普魯士佔領後禁教法語,改教德語,愛國的法國師生上了最後一堂法語課,表現法蘭西人的愛國情懷。

1912年被胡適首次翻譯介紹到中國,從此,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它被長期選入我國的中學語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時期、不同意識形態的阻隔,成為在中國家喻戶曉、最具群眾基礎的法國文學名篇之一,它甚至可以作為都德的代名詞,作為"愛國主義"的符號,融入近代中國人百年的情感之中!

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讀者,通過《最後一課》,瞭解到"法語是世界上最美麗、最清晰、最嚴謹的語言"這句話的內涵,懂得了"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它好好地儲存著自己的語言,就好像掌握了開啟監獄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