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城景區簡介

徽州古城景區簡介, 徽州古城,又名歙縣古城,古稱新安郡,位於安徽黃山市歙縣徽城鎮,總佔地面積24.7平方公里。下面看看徽州古城景區簡介。

徽州古城景區簡介1

徽州是一個讓人心生嚮往的地方,為那裡的粉牆黛瓦,為那裡的小橋流水,為那裡一切讓人沉醉的美。

有人說,要了解古代帝王生活,來北京;要了解中國明清平民生活,就去徽州。

的確,在這曾經富可敵國的徽商故里,儲存著大批明清時期的府第、牌坊、祠堂、民居及書院,一座古城就是一卷歷史。

徽州古城位於安徽黃山市歙縣徽城鎮,始建於秦朝,自唐代以來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城門深深,是穿越古城的必經之路,走過去便走回了古時歲月。

世之築城,必建譙樓。譙樓是古代城門上建造的用以高望的樓。此樵樓最早建於宋宣和年間,雖經風沐雨仍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築風格。

遠遠望去,城牆斑駁,宮殿式三層樓閣巍峨滄桑,當地人更喜歡叫它“二十四根通天柱”,皆因譙樓下有24根柱子,正式名字為“排柵柱”,是正宗宋代“營造法”,如今已很難見到。

重簷虛閣、高脊翹角的陽和門建於南宋紹興二十年,又名東譙樓,是古時用來觀望和擊鼓鳴鐘、打更報時的地方。霏霏細雨中,在徽式建築白牆烏瓦的襯托下,陽和門上時間的紋理被看得真真切切。

歙縣是著名的牌坊之鄉,現存牌坊一百多座,但都比不上眼前這座許國石牌坊。

許國石牌坊是全國現存的唯一一座八腳石牌坊,為萬曆皇帝特賜平定雲南邊境叛亂決策有功的歙縣人許國回家建造而成。

石坊構造大氣,佈滿了雕飾,古樸豪放。歷經數百年,獨一無二,被譽為"東方的凱旋門"。

徽州古城景區簡介
  

到了徽州古城,難免想探尋“徽班進京”的故事。

“徽班”,顧名思義,徽人的戲班,有四百年的歷史,它吸納、融合、磨練出一個佔了大半個中國和五十多個劇種的戲曲聲腔——皮黃,造就了一個偉大的劇種——京劇,成為“京劇之父”。

古城裡古舊的.徽派建築隨處可見,長長窄窄的石板路在雨水中泛著溫潤的光,雨聲嘀嗒,讓人不禁浮想聯翩,那些延傳了近千年至今仍在使用的老房子裡,保留著的是怎樣傳奇地跨越了一個世紀的故事。

走在古城裡的人,往往會有這樣的驚詫——看似低調的民居,走進去卻內藏乾坤,可謂一座座內裝修奢華的民間宮殿。樸素的白牆黑瓦,掩蓋了一個個華美繁複的雕刻世界。

能留下千百座明清古居的徽州自然是一片富庶之地,然而這樣的富庶卻是因為先天不足的"生理缺陷"。"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田園加道路"是徽州真實的地理寫照。

山區地狹人稠,狹小的土地養不活不斷壯大繁殖的家族,所以徽州人必須背井離鄉外出謀生,“無徽不商”不是因為徽州人精於算計,而正是被逼無奈的選擇。

在重農抑商的古代,最終成為富甲一方的徽州人依然重視仕途。徽州人多以商養文,以文傳家。即便從商,也還保持著儒士之風。

這樣的儒士之風,在留存下的古宅中

依稀可見。這樣的儒士之風,穿越千年,依然浸潤著今人。

徽州古城景區簡介2

歷史沿革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建歙縣,屬會稽郡。

西漢武帝大狩二年(前121年)屬丹陽郡。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屬新安郡。

南朝梁元帝承聖二年(553年)屬新寧郡。

徽州古城風光(38張)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歙縣併入海寧縣,隸屬婺州,十一年(591年)復置歙縣,隸屬歙州;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歙州改名新安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新安郡改名歙州。

天寶元年(742年)歙州改名新安郡。

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新安郡改名歙州。

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名徽州。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徽州為徽州路。

順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徽州路為興安府。二十七年(1367年)改興安府為徽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留縣,直屬安徽省。三年(1914年)6月,屬蕪湖道。十七年(1928年)8月,廢道直屬安徽省,二十一年(1932年)10月屬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區。二十九年(1940年)3月,屬皖南行署,同年8月屬皖南行署第七行政督察區。三十四年(1945年)9月,皖南行署撤銷,歙縣屬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

1949年,4月28日後屬皖南區人民行政公署,5月13日屬徽州專區。

1949年,10月,屬徽州專區。

1956年,3月,屬蕪湖專區。

1961年,4月,屬徽州專區。

1974年,屬徽州地區。

1987年,11月27日,徽州地區改設黃山市,歙縣隸屬黃山市。

徽州古城景區簡介 第2張
  

建築佈局

徽州古城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縣治與府治同在一座城內,形成了城套城的獨特風格。建於明、重修於清的歙縣古城,分內城、外廓,有東西南北4個門。此外還保留著甕城、城門、古街、古巷等。歙縣從唐宋以來共建了400多座牌坊。

徽州古城源於隋末汪華遷郡治於歙縣烏聊山下,內有子城,外為羅城,東北倚斗山,東南烏聊迤邐,揚之水順城東北而西為練溪,環繞東南隅而下歙浦。

來龍斗山發源自黃山山脈,幹脈東入績溪縣境遙遙巖,由南支起馬頭嶺,又西支起大鄣山,西南入歙為問政山脈,右出為飛笙山、紫芝山、玉屏山、石壁山、白榆山、馬鞍山、斗山、萬山、烏聊山,連綿百里之遙。飛布山為府城北鎮山,相連鷹尖、王林尖、牙山、引嶺、榔槌山、白額龍、厚山等處。

富資水出箬嶺,南流至葛塘入揚之水;布射水出長源,至東山營入揚之水;揚之水又名徽溪,出績溪大鄣山,納富資、布射之水與源出黃山之豐樂水於太平橋匯入練江。練江沙明水淨,自城南東注漁梁,經龍井山抵浦口,與南來之漸江合流於歙浦,為新安江,東下錢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