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家風的故事

關於家風的故事,親情,就像是一滴春日裡的甘露,總能在悲愴的歲月裡,家是難捨的親情,是心靈的港灣,是充滿了愛與責任的驛站,以下分享關於家風的故事。

關於家風的故事1

小時候很怕父親,因為父親很嚴厲,從來不跟我們親熱嬉鬧。一米八四的大個子和筆挺的身材更是對我們形成了巨大的威力。每天只要一聽見門外有父親的腳步聲,我們姊妹五人馬上就斂起笑容,趕緊各自學習或做事去。

父親是公社的食堂管理員,要想往家裡帶點吃的那是順手牽羊的小事,但是父親從來不做。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正是國家經濟嚴重困難時期,家家戶戶餓得眼睛都綠了,到公社、生產隊偷東西的事情常有發生。

我們家八口人,天天喝麵糊吃野菜,我們多麼希望父親能把食堂裡的饅頭、麻花帶回來幾個,讓我們也解解饞,飽飽肚子啊!可是父親總是空著手回來,到家裡吃飯的時候,他說“我不吃了,我在公社吃得很飽,肚子沒地方裝了”。其實父親說的`是假話,他是想省一點糧食給我們吃,母親最清楚。

父親從來不許我們佔公家便宜,他說:“公家的東西一絲一毫都不能動,看都不能看,因為你看了就想拿,拿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在父親的嚴加看管下,我們一家人天天餓著肚子,也不敢走到公田裡去偷掰一穗苞米,偷摘一顆蘋果。

每到秋天果實成熟的時候,父親就提醒我們:上學、下地幹活都不許走生產隊果園邊上的路,免得擔嫌疑。我們不服氣,心想“不從那走從哪走?我們不偷不就行了嗎?”

父親看出我們的心思,正告我們:“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你從那邊走,看果園的人就得出來看看,是不是有人偷果,給人家添麻煩。”我們只好聽父親的話,繞著道上學。

關於家風的故事
  

父親的教育雖然沒讓我們得到“實惠”,但是卻得到了左鄰右舍的稱讚。生產隊長開會表揚我父親,說“曲洪山會教育孩子,大家都要向他學習。”

父親是生產隊裡最信得過的人。有一年秋天,生產隊要儲存上千斤地瓜作種子。隊裡沒有地方,只能放在私人家裡。那時家家都想從中撈點便宜,都自告奮勇。隊長對我父親說:“放在你家最放心!相信你!”父親覺得這是莫大的榮耀!比揀了錢還高興。回到家裡二話不說就把西屋大炕滕出來。地瓜這東西特別嬌慣,溫度太高了長芽子,太低了又怕凍壞。父親就讓母親每天做飯時注意火候,保證西屋炕不涼不熱。

地瓜運來的時候,生產隊沒過稱,以示對父親的尊重和信任,父親堅決不同意,隊長只好大略稱了一下,說是1200斤。隊長說:“放時間長了,會跑水分,春天過後份量就不會這麼多了。”

父親記住了1200這個數字,天天告誡我們不許偷吃,如果誰動了公家的地瓜,他要以家法處治。母親有點不高興,說:“這麼多地瓜,孩子們餓了吃一兩個也算不了什麼,要不然讓他們換一家去。”父親聽了這話,眼睛一瞪:“我看誰敢!”母親就不敢吱聲了。

西屋沒有門,只是一塊布簾子,一掀就可以進去,可是父親的囑咐像打雷一樣,我們連動一下門簾都不敢。第二年春天,生產隊來拉地瓜,一過稱,不但沒有短斤缺兩,還漲稱了(其實隊長當初過稱時就故意少說了一些)。這件事傳出去之後,父親的聲望更高了,“手腳乾淨”成了眾人對父親的一致口碑,也從那以後,生產隊年年把地瓜存放在我家,又年年按期如數地拉回去。

父親就是這樣傳承著祖宗的家訓,保持著清正高潔的品格不受半絲汙染。他一生沒有從公家拿過一張紙,沒有在公田裡揀過一粒米,沒有在山上砍過一棵樹,甚至沒有挖過一個樹根,他的心地就像他的衣服一樣永遠乾乾淨淨,整齊嚴肅。

父親的不貪公物讓我們有了好家風,一代傳一代,直至今日。前幾天,我和先生商量清明節為公婆掃墓的事,路挺遠,小叔的車只能坐五個人,如果我和兒子也去的話,就只好再打一輛車。

我先生說:“我單位的車閒著,我可以開去。”我兒子馬上舉手報告:“媽媽說公家的便宜不能佔,你開單位的車不是佔公家便宜嗎?”我和先生相視一笑,當即決定不用公車,我和兒子換個時間坐計程車單獨去。

我們深深地懷念父親!是他老人家給我們樹立了榜樣,讓我們保持了清正家風長久不敗。在父親過世的第四十三個清明節來臨之際,讓我們真誠地道一聲:“父親您好!我們感謝您!”

關於家風的故事2

一群孩子去偷鄰居的蘋果,事後鄰居發現蘋果被盜,只是懷疑,沒有證據顯示是哪些孩子乾的,幾個孩子的家長或知道或懶得知道自己的孩子偷蘋果的事,唯有一個孩子的家長認為“事情嚴重”。

帶著孩子上門 “負荊請罪” ,主動提出賠償,蘋果園主人看在家長“知禮懂事”的情況下,原諒了小孩子的`“無知”,沒有要求賠償,認為知錯能改就行,孩子想吃蘋果也正常,如果事先“打個招呼”,送點蘋果也未嘗不可,偷是不可取的。

後來,這個孩子被一同參與偷蘋果的孩子奚落為“叛徒”, 各自“漸行漸遠”。這個孩子參加工作後經常回憶起此事,深深感激自己的父母家風嚴格,要不然自己的境況不知道會怎麼樣,當年參與偷蘋果的孩子中,就有兩個“出了問題”。

還有一個故事,兩位母親爭論:孩子的性格是內向好還是張揚好?誰也說服不了誰,一位母親認為孩子內向了,進入社會要吃大虧,另外一位母親認為孩子太張揚,進入社會容易犯大錯,在不同的指導思想下,社會交往能力相對弱一些的“內向孩子”,吃了什麼好大的虧倒沒有聽說。

關於家風的故事 第2張
  

“張揚孩子”社交能力確實強,其父母又擔心起來,原因是孩子過生日就把同學約到了KTV,學著成人一樣喝酒抽菸跳舞“瘋狂”慶祝,沒有想到這是其父母“言傳身教”的結果,其父母進入娛樂場所從來不讓孩子迴避.

而是有意帶著孩子以加強社交能力的“鍛鍊”,孩子的“過度成熟”怪誰呢?對於一個“不爭氣”的孩子,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反思其家風對他的深刻影響?

不難看出,家風事關人的成長甚至人的一生,家風“無節操”“無底線”,後果很嚴重;當然,人品好、有作為的人,其身上也少不了良好家風刻下的痕跡。

關於家風的故事3

每次爸爸媽媽帶我去親戚家玩,親戚見了我都會說我瘦。媽媽說我只長個子不長肉,都是不愛吃飯惹的禍。 前兩年我吃飯還要爸爸媽媽喂,塞到嘴巴里的飯,有時候還是吐出來,常常弄得身上地上都是飯粒。

現在長大了一點了,自己吃飯了。但是,如果媽媽做的菜不和心意,吃飯就沒有胃口,吃了二三口就不想再動了。如果爸爸媽媽硬要讓我吃完,我就會裝肚子痛,牙痛之類的,他們也就拿我沒辦法了。

現在我上學了,我學到一首古詩,叫做《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雖然詩中的句子媽媽一直提起,我也知道了這首詩的意思,但我並不以為然,真正讓我體會到詩中含義的是我和爸爸回老家的奶奶家的那次。

關於家風的故事 第3張
  

奶奶家的門前有一塊菜地,菜地裡種了很多蔬菜。我們到的`時候奶奶正在地裡幹活,我好奇地走過去看,原來奶奶在給菜除草,我覺得挺好玩,也跟著一起動起手來。沒想到幹了一會兒就覺得腰痠背疼了。奶奶說要吃到菜不僅要除草,還要給它們澆水,施肥,打農藥等等,原來種蔬菜這麼辛苦!吃午飯的時候爺爺和奶奶說起他們小時候的事,那時

碰到十年荒災,常常沒有飯吃,為了充飢,經常吃一些樹皮、野菜,如果誰家的粗糧能填飽肚子,那就非常幸運了。當時爺爺最大的願望就是以後能夠吃飽,能夠餐餐吃上一碗白米飯。我聽了感覺很慚愧,心想以後再也不浪費糧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