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洋興嘆出自哪裡

《莊子·秋水》。

望洋興嘆出自哪裡1

望洋興嘆來自莊子·秋水。望洋興嘆是一個漢語成語。這個成語最初是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微小。

後來,這個比喻因為開闊的視野而感到驚訝或無助。·作者是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

《秋水》是《莊子》中的另一篇長篇文章。它以文章開頭的兩個字作為文章的標題。中心是討論人們應該如何理解外部事物。整篇文章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寫了北海海神與河神的對話,一問一答一氣呵成,構成了本文的主體。

《秋水》的後一部分分別寫了六個寓言。每個寓言都是自成一體的,不相關。與海神和河神的前一部分對話沒有結構關係,對整個主題的表達沒有太大幫助,似乎被懷疑是自由的。

莊子是東周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作家。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望洋興嘆成語故事

傳說很久以前,黃河中住著一位河神,人們叫他河伯。一天,河伯望著水源豐沛的黃河,感嘆:“真是廣闊的河流,天下沒有哪條河可以和它相比的了。”

望洋興嘆出自哪裡
  

有人告訴他:“在黃河的東面有個地方叫北海,比這大很多呢。”河伯不信:“再大能大過黃河嗎?”那人說:“別說是一條黃河了,幾條黃河流進北海,都裝不滿它。”河伯始終不信。那人讓河伯有機會去見識見識北海的寬廣。

河伯來到黃河的入海口,只見一片汪洋,他望著北海深有感觸地說:“俗話說有些人懂得一點道理就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這說的正是我啊!如果不是親眼見到,我還一直自以為是。”

釋義

望洋:仰視的樣子。望洋興嘆: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出處

《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拓展

近義詞:無可奈何反義詞:妄自尊大

心靈語錄

如果你一蹶不振,註定一敗塗地;如果你望洋興嘆,註定到達不了成功的彼岸。

望洋興嘆出自哪裡2

望洋興嘆出自《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這個成語的字面意思是望著大海感嘆,形容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也比喻自己做事時感到能力不足而無可奈何。

《莊子·秋水》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相傳黃河的水神叫作河伯,秋天河水上漲,大大小小的河流從四面八方匯聚到黃河中,河伯看著浩浩蕩蕩的水面,心裡非常得意,忍不住大聲感嘆:“黃河真是大,這個世界上估計再沒有河流比黃河更大了吧!”

這時,他想起有人和他提到過北海很大,於是他想去看看北海,他順著河流一直往下來到黃河的入海口,看著浩瀚無邊的大海,他忍不住感慨道:“曾經聽說:自以為懂得很多道理,沒人能比得上自己了。

這說的就是我自己啊,如果不是看到無邊無際的大海,我恐怕還沾沾自喜,被有見識的人嘲笑。”

望洋興嘆出自哪裡 第2張
  

苟利於民不必法古出自哪裡

不需要法古出自西漢劉安的淮南子·思論訓練。原文是不需要法古,不需要法古。這意味著人們應該基於當前的現實,如果人們能受益,他們就不必遵守古代的法律法規;如果你能正確地做事,你就不必遵統的法律。

《淮南子·傳說《泛論訓》是由西漢王淮南王劉安主持寫的。這本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結合了諸子百家理論的精髓,結合了陰陽、墨水、法律和一些儒家思想。然而,它的主要目的是道教,因此在秦漢文化的研究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特別注重傳統的國家。這首先是由中國農民的性質決定的。年復一年,人們在春季播種、夏季播種、秋季收藏和冬季收藏,這很容易給人們留下天空不變,道路不變的印象。

對傳統的尊重也與統治者統治權力的合法性有關。《淮南子》(又稱《淮南鴻烈》、《劉安子》)是西漢皇室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撰寫的哲學作品,屬於雜家作品。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出自哪裡

出自《荀子》·《大略》一書。

這意味著松柏在一年中最冷的時候終於枯萎了。原文:君子立志如窮,雖然天子和三公問正,但是對錯。君子窮而不失,疲憊而不苟,遇到困難時不忘細席之言。

年不寒不知松柏,事不難不知君子。一復一日。一旦君子樹立了雄心壯志,他就應該堅定不移。

即使皇帝三次詢問政治事務,他也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回答。紳士很窮,但他不會失去野心。他很累,但不苟且安全。他面臨著災難,但不會放棄平時在座位上說的話。如果歲月不冷,你就不可能知道松柏的毅力和挺拔。

如果事情不危險,你就不可能知道紳士的野心。作為一個紳士,沒有一天他不會堅持他認為正確的東西。荀子的名言,字卿,中華民族(漢族),戰國末期的趙國人,著名的思想家、作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子。

荀子發展儒家思想,倡導人性惡論,倡導人性惡論,否認人才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出自哪裡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出自小說《三國演義》的.漢語詞語。

第一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

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出此處。

望洋興嘆出自哪裡 第3張
  

詞典解釋

指人或事物變化無常,分合無定。此句也用來表示人物或事情的發展分分合合擁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和必然註定。

例如:這也是~的天下定理。《雪巖外傳》第十二

天下之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憑著一統天下的大國,卻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這就又在六國之下了!

出自:北宋文學家蘇洵政論文代表作品《六國論》,原文如下: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譯文: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可是還有能夠不割地賄賂而戰勝秦國的形勢。如果憑藉偌大國家,卻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這就又在六國之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