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家庭親子閱讀分享

美國開學摸底孩子閱讀水平

各國家庭親子閱讀分享ure>

兩個孩子都在美國的果果媽媽介紹,美國的國小教育甚至是學前教育對閱讀的重視程度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在這裡,閱讀不是從娃娃抓起,而是從零歲開始!這種閱讀習慣的培養,就像我們中國人認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樣在美國根深蒂固,星火傳承。從學校到家庭到社會,都給孩子們創造了無數潛移默化的閱讀機會和環境。

孩子們在開學的時候老師就做過“摸底”,然後根據不同程度將他們分成不同的閱讀小組。每天早晨九點上課之後,一年級三個班的孩子就會全部打亂,根據不同的閱讀組,到不同的老師班上去進行一個小時左右的英文學習和讀書時間,選擇適合你水平的讀物閱讀。“比如果果每天早晨第一個小時都不是在自己教室跟老師上課,而是帶著學習用品去了隔壁班,10點半的時候再回來。這期間,每天都有家長義工在每個教室門口幫助孩子挨個進行“自然閱讀”的輔導和訓練。這個訓練叫“Read Naturally Program ”,顧名思義,也就是說讓孩子自然而然學會閱讀。

據一項調查顯示,美國國小生的閱讀量是中國孩子的六倍。美國的各種書印刷精美,紙質良好,而且內容分得極其細緻,即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托馬斯火車和他的朋友系列”,也不像我們中國只有一個版本,從適合一兩歲孩子看的簡單的托馬斯單詞書,到適合二、三年級孩子看的托馬斯小說全都有,孩子可以盡情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

荷蘭四歲的孩子就要去圖書館

在荷蘭生活多年的章群介紹,荷蘭孩子滿四歲就去讀國小,國小八年制。”讓我想不到的是,我兒子四歲剛上學的時候就開始學著去學校的圖書館借書看。

學校規定,每個孩子每週可以借一本書帶回家慢慢看。至於讀什麼書,學校不管。

兒子借回來的書五花八門。借的書你怎麼知道他讀沒讀呢?學校為每個學生準備了閱讀日誌,他們要記錄自己讀書的內容,還鼓勵他們用畫畫等多種方式寫讀後感。此外他們學校還注重精讀能力的培養。每三天孩子們需要帶回一本不到三十頁的書在家進行精讀閱讀訓練。

學校甚至還給家長專門發了指導,教家長如何配合學校在家培養孩子的精讀能力。到了四、五、六年級,學校所謂的家庭作業基本上就是閱讀,孩子每天至少要讀20分鐘,並且必須自己寫閱讀筆記,記錄在什麼時候,讀了什麼書、讀了多長時間”。

日本媽媽喜歡為孩子自制圖書

早在1960年,日本就有一位兒童讀物作家發起了“親子讀書運動”,要求父母每天至少陪孩子看20分鐘的書。這項活動已深入家庭,深入人心,成為一個社會再造運動,扭轉了日本兒童把漫畫當作“主食”的情勢,親子閱讀走向多元化和情感化。

在日本,由退休教師組成的“課題圖書評選會”以推薦好書,樹立家庭讀書風氣為主旨,制定圖書選擇標準,出版刊物,並定期舉辦用讀後感繪畫的比賽、用讀後感做明信片來郵寄的比賽等。日本的圖書館都有兒童閱覽室,所有的書都是開架借閱。很多日本媽媽領著大孩子,抱著小孩子在那裡看書,孩子們可以隨意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看。

日本媽媽還喜歡為孩子自制圖書,她們懷著深沉的母愛,或寫、或編、或畫。內容或取自民間傳說和經典名著,或完全來自家庭生活小故事。這些圖書有的是媽媽和孩子一起製作的,有的是全家集體制作的。這種貼近孩子實際生活的圖書,比起一般的兒童讀物來,更能深入孩子的心田。一些婦女團體和社群還創辦了自編圖書俱樂部,通常每週舉行一次聚會,或交流心得、經驗,或展出自己的作品,氣氛融洽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