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最聰明的人排行榜

諸葛亮、荀彧、周瑜等。

三國最聰明的人排行榜1

20、徐庶:受《三國演義》影響,不少人覺得,徐庶實乃世外高人,且忠心耿耿,故而進入曹營後一言不發。其實徐庶也想在曹操那裡好好表現,只可惜曹操麾下的謀士太多了,輪不到徐庶表現。

19、逢紀:他是袁紹的重要謀士,主要功績是幫助袁紹奪取冀州,奠定了袁紹雄踞北方的基礎。

郭圖讒言沮授,而逢紀則在官渡戰敗後讒言田豐。後來袁譚要求袁尚增兵,袁尚不但不增兵,反而讓逢紀監視袁譚。袁譚非常不待見於是逢紀,隨便找個理由就把逢紀砍了。

18、諸葛瑾:他是諸葛亮的哥哥,深得孫權賞識。孫權經常跟諸葛瑾討論定國安邦之策,諸葛瑾的態度也很明顯,就是連蜀抗曹,維持孫劉聯盟。石亭之戰時,諸葛瑾輔助陸遜,擊敗曹魏大軍。

17、田豐:荀彧評價他為“剛而犯上”,意思是田丰情商太低,不會拐彎說話,直接懟袁紹。官渡之戰時,田豐認為袁紹應該積攢力量,十年後再打曹操。可袁紹不聽,直接把田豐關了起來。官渡戰敗後,袁紹認為田豐會取笑自己,於是直接處死了田豐。

16、蔣琬:他是蜀漢後期的肱股之臣。諸葛亮死後,蔣琬官拜尚書令、假節鉞,後來成為蜀漢丞相。

蔣琬有諸葛亮的理想,提出了東西合力、水路出川等進攻曹魏的良策。可惜蔣琬身子骨不結實,他還沒來得及實施謀劃,就撒手人寰。

15、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張昭很早就跟隨孫策平定江東,地位很高。

孫策死後,張昭和孫權的關係不太融洽。一個不服氣,一個不服管,幹完一架就和好,再吵架再和好,迴圈一生。張昭的才能不在統軍作戰,在內政治理。

14、程昱:他很早追隨曹操,立下不少功勞,而且為人做事非常狠毒,這一點《三國演義》完全忽略。官渡之戰,程昱給曹操推薦關羽,關羽一出馬就斬顏良,解白馬之圍。赤壁之戰時,程昱識破黃蓋的詐降之計,但曹操飄了,不信程昱。

13、沮授:此人智計無雙,能跟曹操麾下的絕頂謀士相提並論。只可惜袁紹剛愎自用,頭腦不清楚,很少聽從沮授的建議。沮授幫助袁紹擊敗黑山軍、公孫瓚,平定河北,地位堪比蜀漢諸葛亮。如果袁紹有劉備的本事,官渡之戰就不會輸給曹操。

12、龐統:他為人輕狂桀驁,恃才傲物。龐統長得相當難看,難看到了“人見人恨”的地步。孫權看了一眼龐統,差點吐了,劉備同樣也接受不了這樣一個又醜又狂的人。諸葛亮一再誇讚龐統的聰明才智,劉備才重用龐統。取西川時龐統奪益州立下大功,可惜英年早逝。

三國最聰明的人排行榜
  

11、陳宮:此人性格剛烈,足智多謀。陳宮輔佐呂布奪下兗州、徐州,還多次擊敗曹操。《三國演義》裡面,陳宮才略超群,但未遇明主,總有人嘆息為何他不歸降曹操。正史裡面,陳宮人品差勁,多次想忽悠武將反水呂布,自己做主公。

10、魯肅:電視劇把魯肅塑造成了一個“忠厚老實、善良好說話”的實在人。正史中的魯肅雖不善奇謀,但戰略目光極高,有格局有眼界。赤壁之戰,魯肅一手促成了孫劉兩家聯盟。魯肅懂得三足鼎立,兩弱想存活下去就必須聯手抗強,否則脣亡齒寒。

9、郭嘉:奉孝不死,臥龍不出?開玩笑,真的是開玩笑。說破大天,郭嘉也就只有一個“十勝十敗論”。所謂的“十勝十敗論”其實就是大忽悠,把正常人忽悠瘸了。這種近乎阿諛的吹捧之言,比起千古流芳的“隆中對”來說,差得太多。

8、法正:此人以奇謀妙計見長,擅長出奇制勝,冷不丁冒出來一記狠招。漢中之戰時,蜀漢曹魏對峙一年之久,法正用了聲東擊西之計,來回勾引夏侯淵。抓住夏侯淵的行軍破綻後,黃忠斬殺曹魏主帥夏侯淵。夏侯淵的死,震動了曹魏朝野上下。

7、荀攸:曹操的“謀主”。荀攸功績比郭嘉也強多了,主要有:獻計擊敗張繡、劉表;獻計擊敗呂布;輔助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擊敗袁紹。跟荀彧相比,荀攸的計謀主要體現在一兩場戰役上。打贏一場仗,攻下一座城池,對荀攸來說問題不大,但無法謀取天下。

6、陸遜:主要功績有:石亭之戰擊敗曹魏,曹休重傷不愈,不久後一命歸西;夷陵之戰擊敗蜀漢,氣死劉備。陸遜的妻子孫氏是孫策的女兒,孫氏與陸氏的聯姻是讓孫權對陸遜信任的關鍵因素之一。

5、司馬懿:司馬老賊被電視劇捧上了天。司馬懿可有改變天下大勢的`戰略規劃?司馬懿就是能熬,熬死曹操、曹丕,漸露崢嶸;熬死曹真、曹休,露出狼子野心。司馬懿手握七倍於諸葛亮的兵力,十倍於諸葛亮的糧草,一直都被諸葛亮壓著打。

4、賈詡:赫赫有名的“毒士”,主要功績有:獻計張繡,要不是典韋死戰,張繡就把曹操幹掉了;獻計曹操,離間馬超韓遂,用一張紙就粉碎了“西涼鐵騎”。賈詡擅長剖析人心,他的計謀大多建立在人心之上,跟天時地利關係不大,就是拿捏你的想法。

3、周瑜:萬人之英,周公瑾。孫策跟周瑜之間,不像君臣,更像兄弟。周瑜後來才漸漸明白,孫權不是孫策。赤壁之戰,是三國時期的重要轉折點。如果沒有周瑜用火攻擊敗曹操,也就沒有了魏蜀吳三國。

2、荀彧:真正的謀士,是戰略層面的謀士。能夠達到這種級別的謀士,三國只有三位,分別是周瑜、荀彧、諸葛亮。諸葛亮手裡的牌最差,荀彧手裡的牌最好。荀彧追隨曹操時,袁紹、呂布、袁術、張繡、馬超等諸侯的實力都非常強勁。沒有荀彧為曹操制定戰略規劃,曹魏起不來。

1、諸葛亮:想抹黑諸葛亮,噴子們總能找到千奇百怪的角度。噴子們,聽過“武廟十哲”嗎?三國時期僅有一人位列“武廟十哲”,他就是諸葛亮。“武廟十哲”還有白起、韓信、張良、孫武等兵家鼻祖。你敢說諸葛亮不能打?

三國最聰明的人排行榜2

1、三國時期最聰明的人

易中天的評價:涼州賈詡是三國時期最聰明的人。所有大事大的計謀都成功了。最終封侯。

賈詡曾在多個將領下做謀士,人稱其“文和亂武”甚至在張繡手下時候兩次獻計打敗曹操,而後又在官渡之戰前勸張繡投降於曹操。於是便在曹操營中做了謀士。

這個人獻計不多,參與的事件也不多。但是隻要有計謀,便一定是對的,是真正的算無遺策。

為什麼我說他是最聰明的人?

因為在亂世之中,賈詡不僅出計必成,而且懂的進退,最終安穩生活,以七十七歲高齡去世。能在最接近權力中心的地方下活下來,正常的生老病死,非常厲害。

聰明的地方在於,他看事情明白,卻不像楊修那樣事事都要顯擺,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聰明似的。看的明白,卻能審時度勢知道何時該不顯山不露水,何時該諫言獻策出力。不功高蓋主,不拉幫結派,明哲保身,進退自如。在此亂世保全家人,顧全名聲,這種人大概是三國時期最聰明的人了吧。

無論曹操劉備孫權司馬懿諸葛亮,還是那些武將謀士最後基本都是家破人亡,子孫滅門,灰飛煙滅,唯有賈詡代代封侯,封子蔭妻,笑天下人無知。分裂三國也是他,北方統一還是他。最後三鹹其口。榮華富貴。易中天盛讚為“三國最聰明的人”

三國最聰明的人排行榜 第2張
  

2、三國最聰明的四個人,怎麼排名呢?

三國是我國曆史上最精彩的一段時間,在這個時期裡,各地“智囊”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比如:龐統、徐庶等等。但是,大家知道三國中最聰明的四位,是哪幾個人嗎?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吧。

第四名,周瑜。

周瑜,字公謹,出身官宦世家,容貌俊美。周瑜與孫策是好朋友,他21歲時跟著孫策一起平定江東,孫策不幸身亡。孫權接任後,也很倚重周瑜。周瑜帶江東大軍與劉備軍團聯合,打敗曹操,為以後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礎。

正史裡面,周瑜“性度恢廓”“ 實奇才也”。但在演義裡面,為了突出諸葛亮,周瑜變成了一個襯托主角的'男二號,臨終時還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就算如此,也不能掩蓋周瑜確實是一個英豪才俊的事實。范成大曾讚譽周瑜是“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文豪蘇軾也寫下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來讚頌風流儒雅的周大都督!

最後提一句,周瑜去世時才35歲!

第三名,諸葛亮。

三國有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諸葛亮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他自出山起,就兢兢業業的為劉備恢復漢室做貢獻。

諸葛亮在劉備勢力不足時,設下草船借箭的計策。曹操率大軍南下時,與周瑜聯手火燒赤壁,打敗曹軍。諸葛亮北伐時,又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

諸葛亮的智謀,讓他的對手也不由的稱讚。火燒赤壁時,周瑜見諸葛亮真的借到了東南風,說:“諸葛亮有巧奪天工之能、神鬼莫測之術,如果不及早剷除,必成江東大患。”司馬懿也曾稱讚諸葛亮說:“真乃天下奇才也!”

最後,諸葛亮在北伐時,因操勞過度病死了,享年53歲。

第二名,賈詡。

賈詡是曹擦手下的謀士,他在赤壁之戰前,力勸曹操不要興師動眾,討伐江東。曹操不聽,果然被打敗,狼狽逃回。關中之戰時,曹操與關中軍僵持不下,賈詡設計離間了馬超和韓遂,曹操得以順利平定了關中!

賈詡是一個很聰明的人,為什麼呢?除了在軍事、政治上的貢獻外,賈詡還很會拿捏人心,曹魏朝堂的掌權者,都不是省油的燈,但是他還在那樣的環境下,活了74歲!

第一名,司馬懿。

司馬懿跟著曹操,與諸葛亮做了一輩子的對手。單從戰績來看,司馬懿略輸諸葛亮一籌,當然,這也不排除演義對諸葛亮的過分美化。

三國最聰明的人排行榜3

三國指的是哪三國

想必很多人會脫口而出“魏蜀吳”。無論在三國題材的影視劇,還是在浩如煙海的文史研究著作中,都有“魏蜀吳”的影子。如在《三國演義》電視劇中,帶有“魏”、“蜀”、“吳”字樣的旗幟滿天飛。

“魏蜀吳”對我們的影響真是太深。事實真是這樣的嗎?

我們知道,凡是名字都有自稱、他稱以及後世之稱的說法。一國國名更是如此。

我們先來看看,三國各自是怎麼自稱的。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在曹丕篡漢建魏後,劉備於公元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國號“吳”。

東漢末年,曹操受封魏公,其治所為魏郡所在地的鄴,故曹丕為新朝取名為“魏”;劉備為中山王劉勝後裔,自稱是漢室的延續。

為了表示政權合法性國號仍沿用“漢”;孫權是吳郡人,他的.父親孫堅為東漢末年諸侯,兄長孫策為東漢“吳侯”,“吳”國也是有據可依。

大家知道,凡新朝初立,必定正朔,理國朝之淵源。國號最能代表一國對自身的認定。毫無疑問,各國在自稱時都會用國號。

國號是自我認定的官方稱呼,在他國眼裡未必就是這個樣子。例如,劉備自稱“漢”,曹丕和孫權就不會認可。畢竟曹操的“魏公”、孫策的“吳侯”都是東漢皇帝封的,況且最後漢獻帝還禪讓了,承認劉備是漢的延續,豈不是自我稱臣?所以,在文獻資料中各國的互稱也是比較雜亂的。

《三國志》載,孫權稱帝,衛尉陳震慶權踐位,造為盟曰:“今日滅曹,禽其徒黨,非漢與吳,將復誰任?”“《尚書》有告誓之文,漢之與吳,雖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約。”

《江表傳》載,權雲:“近得玄德書,已深引咎,求復舊好。前所以名西為蜀者,以漢帝尚存故耳,今漢已廢,自可名為漢中王也。”

三國最聰明的人排行榜 第3張
  

當然,這是官方稱呼,私下裡承不承認是另一個問題。畢竟,蜀和吳有時候稱魏為賊。

如諸葛亮在《出師表》寫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後世之稱呢?

從方位上講,吳國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後世稱東吳;蜀國控制範圍在益州一州(蜀地),故稱蜀漢;魏國在佔據中原地區,仍然稱為魏。

當然,在學界為了區分對待,後世史家稱“魏”為“曹魏”,甚至為區別“後魏”,也稱“前魏”或者“先魏”;稱東吳為“孫吳”;稱“蜀”“蜀漢”或“劉蜀”(如《三國志》就以《蜀書》的名義記述劉備的“漢”)。

後世之說,顯然不能搬用到三國當世當時使用,畢竟“曹魏”、“孫吳”、“蜀漢”都具有地方割據性質。所以,我們現在習慣所稱“魏蜀吳”嚴格來講是不確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