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傳說故事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以下分享中秋節的傳說故事。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1

中秋節傳說故事:嫦娥奔月

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開啟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視窗,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氣得后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訊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
  

中秋節故事2:吳剛伐桂

南天門的吳剛和月亮裡的.嫦娥很要好,但他經常掛著與嫦娥相會,而疏於職守。

玉皇大帝知道後,一氣之下,就罰吳剛到月亮裡去砍一棵叫月桂的大樹,如果吳剛不砍光這棵月桂樹,便不能重返南天門,亦不能與嫦娥相會。

吳剛砍啊,砍啊,從冬天砍到夏天,足足砍了半年,眼看快要將樹砍光,玉帝卻派烏鴉來到月桂樹旁,"唰"的一聲,把吳剛掛在樹上的上衣叼去了。吳剛馬上放下斧頭,去追烏鴉。

衣服追回後,吳剛回到樹旁一看,只見被砍下的所有枝葉又重新地生到樹上去了。於是,從此之後,每當吳剛快要砍光桂樹的枝葉的時候,烏鴉就站在樹上“哇哇”大叫,吳剛只要停下斧頭,望它一眼,大樹便會重新長出枝葉。

這樣,年復一年,吳剛總是砍不光這棵月亮樹。而只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樹葉從月亮上掉落地面上。要是誰拾獲這片月桂樹的葉子,誰就能得到用不完的金銀珠寶。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2

一、嫦娥奔月

傳說后羿射下來天上的九個太陽,為民除害。隨後就娶了美麗善良的嫦娥姑娘,夫妻非常恩愛。有一次後羿巧遇王母娘娘,便向她求了兩顆長生不老的仙丹,回家後交給妻子嫦娥保管。

三天後,后羿率領弟子們進山打獵,他有個叫逢蒙的弟子卻裝病留在家中。原來這個逢蒙是個小人,他偷窺到嫦娥保管的仙丹,想借此機會把仙丹搶走。嫦娥被逼無奈,就拿出兩顆仙丹一口吞了進去,然後身子便輕飄飄地飛出視窗,一直飛到天上,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

后羿回家得知此事,發現逢蒙早已經逃亡,氣得他頓足捶胸,悲痛欲絕,仰天呼喊妻子的名字。朦朧中看到月亮上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便飛一般地朝月亮追去,可無論如何也追不上。

這一天正好是八月十五,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嫦娥,就在這天的月亮下面擺設香案,祭拜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二、玉兔搗藥

相傳月亮上除了嫦娥之外,還有一隻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人們都稱為“玉兔”。這個玉兔經常拿著一個玉杵跪在地上搗藥,然後做出藥丸,傳說服用此藥丸後可以長生不老。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 第2張
  

三、吳剛伐桂

傳說把守南天門的吳剛與月亮上的嫦娥很要好,因為經常去找嫦娥相會,疏於職守,玉皇大帝一怒之下,就罰吳剛到月亮裡去砍一棵叫月桂的樹,如果他砍不掉這棵樹,就永遠不要回南天門,更休想與嫦娥相會。

吳剛足足砍了半年,好不容易快要把樹砍光了,玉皇大帝卻派了一隻烏鴉,把吳剛掛在樹上的衣服叼走了。當吳剛把衣服追回後,發現被砍下的樹又恢復原來的樣子了。

從此以後,每當吳剛快把樹砍光的時候,烏鴉就會過來,吳剛只要扭頭看它一眼,大樹就又重新恢復原狀,永遠也砍不完。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3

第一傳說:唐高祖與“祝捷餅”

中秋節的第一主角是月餅。關於月餅的來歷,傳說很多,較流行的觀點是出現在唐朝。唐初,東突厥勢力強大,李淵太原起兵時曾向突厥始畢可汗稱臣,以換取北方的相對安定。

唐朝建立後,突厥一方面支援薛舉、劉武周等割據勢力,與唐朝分庭抗禮。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強馬壯,不斷舉兵南下侵擾。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淵委任當時著名將領李靖為北征總指揮(行軍總管),反擊突厥,最終得勝。

李靖凱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當晚有吐魯番人向李淵獻餅祝捷。李淵其時正與群臣分享李靖勝利的喜訊,看到圓圓的祝捷餅十分高興,笑對當空,脫口而出——“應將胡餅邀蟾蜍”。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應該邀請月亮之神下凡來,與大家一起分享這可口的胡餅。李淵遂將胡餅分給群臣,君臣一道品嚐,賞月。據說,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習俗由此而來,並由宮中傳到民間。

其實,這個傳說並不能作為月餅起源的依據。上古時,中國古人對日、月、星辰等天體十分崇拜,便有“春祭日,秋拜月,夜占星”的風俗,在拜月時,都會供上一種圓圓的小餅子,這個小餅子才是月餅的雛形。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 第3張
  

第二傳說:楊貴妃為“月餅”起名

說了月餅來歷的傳說,再說月餅這個名字的故事。在早期,人們並不把月餅叫“月餅”,其叫法很多,如李淵說的“胡餅”,還有“小餅”、“月團”、“宮餅”、“金餅”(宋代)、“月糕”(元代)等叫法。

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餅。過去,漢人把生活在中國北方、西方的匈奴、鮮卑、氐、羌、吐蕃、突厥等遊牧民族,統稱為“胡人”。胡人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麵餅,被漢人稱為“胡餅”。這種餅圓圓的,糖餡、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麼,胡餅又是如何改稱月餅的?這便與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楊貴妃有關了。

楊玉環,原名楊芙蓉,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八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美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重要的是姿色出眾,真若出水芙蓉,男人見了沒有不動心的。好色的李隆基聽說後,便把時年已27歲的兒媳婦搞到了自己的後宮,冊封為貴妃,萬千寵愛集於她一身。

有一年中秋節,李隆基和楊貴妃一起吃胡餅賞月。風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風雅,覺得胡餅一名不好聽,想改個名字。但起什麼名字好呢?一時想不出來。楊貴妃抬頭一望,其時高懸空中的一輪圓月,恰如這圓圓的胡餅,遂脫口而出——月餅。李隆基一聽,連連拍手叫絕。“月餅”一名,由此叫出來了。

但這個傳說似乎不靠譜。有這樣的記載,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節賜餅給新科進士,當時此餅並不叫月餅。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餅仍不叫月餅的。有的學者稱“月餅”一詞出現在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一書中,我查了一下,並無此詞。

其實,在宋代,人們也不把月餅叫“月餅”,文人喜歡稱之為“金餅”,如與梅堯臣齊名的宋代文學家蘇舜卿有詩句:“雲頭豔豔開金餅”、“金餅隔林月”。在宋代,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尚沒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餅的風俗才變濃,但多稱之為“月糕”。

一直到明代,“月餅”才正式定名,中秋節吃月餅風俗也廣為流行。如“明嘉靖《威縣誌》稱,”中秋,置酒玩月,為月餅饋之。“明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會》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