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風俗簡短

中秋節的風俗簡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佳節,是一年中,家庭親情日,中秋節的習俗就多種多樣,其中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以下分享中秋節的風俗簡短。

中秋節的風俗簡短1

中秋節的習俗有:賞月、吃月餅、燒斗香、燃燈、猜謎、玩兔爺、玩花燈、舞火龍、聽香、偷月菜、燃寶塔燈、拋帕招親、飲桂花酒、偷菜求郎、吃田螺、賞桂花等。

1.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彩燈有各種各式的: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中秋節的風俗簡短
  

2.中秋偷蔥偷菜: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臺灣地區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

3.中秋佳節,是一年中,家庭親情日。在這天,闔家團圓,一起祭月、賞月,吃月餅,分享交流各自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上的.樂事趣事,可謂其樂融融。在中國古代,中秋節的習俗就多種多樣,皇家的講究,民間的消遣,還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中秋節的風俗簡短2

中秋節的習俗知多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又稱仲秋節、祭月節、拜月節、月亮節、團圓節、八月節等。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和端午節為中華民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季第二個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

中秋節的風俗簡短 第2張
  

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至明清時,中秋節已與元旦節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傳統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主要民俗有:賞月、走月、祭月、追月、吃月餅、賞桂花、喝桂花酒、猜燈謎、玩兔爺、玩花燈等。

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每到中秋節,家家戶戶闔家團圓,在庭院中吃著月餅,賞著月色,談笑嬉戲。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

走月

每到中秋節之夜,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有朝月樓,都是遊人“走月”時的賞月勝地。中秋夜出遊賞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吳地有走月亮、走三橋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遊,走過至少三座橋(見顧祿《清嘉錄卷八》)。

中秋節的風俗簡短 第3張
  

祭月

祭月,在中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自古至今,在廣東部分地區,人們都有在中秋晚上祭拜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習俗。

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拜月。在月下,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祭拜月亮,祈求福佑。祭月作為中秋節重要的祭禮之一,從古代延續至今,逐漸演化為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同時也成為現代人渴望團聚和幸福、寄託對生活美好願望的主要形式。

追月

所謂“追月”,是指過了農曆八月十五,人們興猶未盡,於是次日晚上,不少人又邀約親朋好友,繼續賞月,名為“追月”。據清人陳子厚《嶺南雜事鈔》序雲:“粵中好事者,於八月十六夜,集親朋治酒餚賞月,謂之追月。”

中秋節的風俗簡短3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

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

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中秋節的風俗簡短 第4張
  

兔爺兒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

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

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