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農民起義有哪些

長白山起義、瓦崗起義、河北起義等。

隋末農民起義有哪些1

王薄在山東一帶領導的長白山起義(611 年 - 621年)

在這些農民起義中,山東鄒平人王薄屬於首發。造成他起義的原因在於:公元611年,山東各地發生水災,而隋煬帝不加以撫卹、賑災,還專迷於西巡,橫徵暴斂,百姓食不果腹。

公元611年,王薄在長白山(今位於山東章丘、鄒平境內)正式舉行起義。

他自稱“知世郎”。由此點燃了隋末農民起義的熊熊大火。在之後的幾年,由於隋軍鎮壓,他帶領起義軍分別轉戰山東北部沿海區域,直到公元621年,投降大唐。

翟讓在河南領導的瓦崗起義(611 年 - 618年)

翟讓本是隋朝東郡官員,任職法曹,後來因為獲罪被投到獄中。然而天無絕人之路,恰逢獄吏跟他交好,釋放了他。翟讓流亡到瓦崗(今位於河南)。

由於是在瓦崗起兵,這支起義軍被稱為瓦崗軍。他們起事之後,先後吸收梟雄單雄信、徐世勣、李密、王伯當等,後擊潰隋末大將張須陀,一時間名聲大噪。公元617年,瓦崗軍更是建立了首個隋朝後期對立的政權:“魏”。

然而此時內部卻出現了分化:翟讓被李密殺害,瓦崗軍勢力大大折扣。次年,瓦崗軍歸降大唐,瓦崗起義至此結束。

隋末農民起義有哪些
  

竇建德在河北領導的河北起義(611 年 - 623年)

起義軍首領竇建德,本是東征高句麗的二百人長。公元611年,他因為私藏好友,被官府追查,竇建德索性率領部下在清河(今山東武城縣)起義,後投奔河北高士達。

高士達死後,竇建德坐上了頭把交椅。在起義這條路途上,竇建德順風順水。公元617年,竇建德在樂壽(今河北獻縣)建立政權,自稱長樂王,次年又稱夏王。

然而好景不長,618年,大唐建立。三年後,竇建德在虎牢關大戰中,大敗給唐軍,最終被俘。再兩年,餘部也被剿滅,竇建德所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終失敗。

杜伏威、輔公祏在江淮地區領導的江淮起義(613 年 - 623年)

在山東、河南、河北爆發的'起義如火如荼的時候,公元613年,窮困潦倒的杜伏威與輔公祏在長白山起兵,後轉戰江淮一帶。

他們先後戰勝隋將陳稜,後在619年被唐朝招降。然而他們並未真正臣服於唐朝,公元623年,輔公祏在江淮自立為帝,建國號“宋”。他的此舉遭到唐朝的鎮壓。輔公祏在堅持了10個月浴血奮戰之後戰死,江淮起義也隨之煙消雲散。

後記

在隋末波瀾壯闊、風起雲湧的年代裡,王薄、翟讓、竇建德、杜伏威、輔公祏等領導的農民起義,起起伏伏,有力地打擊了隋末殘酷統治。它加速了隋朝的滅亡,也催生了李淵大唐的建立。

隋末農民起義有哪些2

長白山起義:公元611年鄒平人王薄,在長白山(今山東章丘、鄒平境內)正式舉行起義,王薄領導起義後,多次擊敗官軍。以後數年,王薄主要轉戰于山東北部沿海一帶,與其他起義軍互相支援,共同抗隋。

瓦崗起義:瓦崗農民起義,在歷史舞臺上活動了七、八年時間,動員了上百萬的群眾,轉戰中原, “破化及,摧世充,聲動萬里,威行四方”,演出了許多雄偉壯觀的活劇,寫下了可歌可泣的歷史,在推翻隋王朝的整個鬥爭中,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河北起義:大業十二年(616年)十二月,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守將郭洵率軍進犯起義軍,竇建德率七千義軍乘敵不備,突襲敵軍,殺敵軍無數,繳獲馬匹數千,隋將郭洵被殺,取得了大勝。

七世紀初年推翻隋王朝的農民大起義。隋煬帝在位期間, 由於大興土木,南巡北遊,三徵高麗,造成賦稅、兵役、徭役極為繁重。農民耕稼失時,田疇多廢,河北、山東一帶尤甚。大業七年(公元611年),山東長白山(今山東鄒平南)首先爆發了王薄起義,揭開了隋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

同時在今山東起義的還有劉霸道、孫安祖、張金稱、高士達、竇建德等多股義軍。大業九年,農民起義擴充套件到全國各地:山東有杜彥冰、王潤、李德逸、韓進洛、孟海公、孟讓、郭方預、孫宣雅、呂明星等;河北有格謙、盧明月等;河南有韓相國等;江淮有劉元進、朱燮、管崇等。

隋末農民起義有哪些 第2張
  

陝西有向海明等;甘肅有白瑜娑等;廣東有樑慧尚等。此後起義軍日見增多,重要的達一百餘支,遍佈黃河、淮河、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形成了全國規模的起義高潮。隋王朝採取各種手段殘酷鎮壓農民起義,山東、河北一帶分散作戰的義軍先後失敗。

大業十二年以後,為適應新的鬥爭形勢,農民軍逐漸匯成三支主要力量,即河南的瓦崗軍(以翟讓、李密為首)、河北義軍(以竇建德為首)和江淮義軍(以杜伏威、輔公祏為首)。

瓦崗軍據有河南大部郡縣,直接威脅隋東都洛陽,建立了農民政權——魏,多次擊敗隋軍主力王世充部。河北義軍據有河北大部郡縣,建立了農民政權——夏,消滅了隋軍另一主力宇文化及部。江淮義軍據有江淮間廣大地區,切斷了隋朝的.漕運通道,直接威脅隋煬帝盤踞的江都城(今江蘇揚州), 也建立了農民政權。

在農民起義軍的沉重打擊下,隋王朝的統治土崩瓦解。大業十三年,樑師都、劉武周、薛舉、李軌、肖銑、李淵等隋朝舊官僚相繼打出反隋旗號,割據一方。

煬帝死後,隋軍主力王世充、宇文化及也自稱皇帝,建立割據政權。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淵稱帝長安,建立唐朝。後經多年兼併戰爭,終將各地義軍和各割據勢力一一削平,統一全國。

隋末農民起義有哪些3

長白山起義

公元611年,山東、河南大水成災,漂沒四十餘郡,隋煬帝不顧百姓之安危,在全國範圍內大肆徵兵,準備進討高句麗,河北、山東是出征軍隊集結地。

山東人王薄率眾於長白山發動起義,作一首《無向遼東浪死歌》,號召人民抵制出征高句麗,吸引了很多農民參與起義,雖然很快就被隋軍鎮壓,但已經點燃了起義的火星,農民起義自此爆發。

河北起義

公元611年,竇建德領導農民在高雞泊起義反隋,起義軍迅速發展到萬餘人。公元616年,涿郡守將郭洵率軍鎮壓起義軍,被竇建德率數千人突襲擊敗,隋將郭洵被殺,起義軍俘獲馬匹數千。

公元617年,竇建德在樂壽稱長樂王,建立農民政權,隋煬帝派薛世雄率軍圍剿起義軍,兩軍在樂壽外交戰,起義軍設伏佯敗,誘敵至設伏處,伏兵齊出,將隋軍擊敗。

公元618年,竇建德稱夏王,逐漸背離農民起義的根本目標,成為新的封建權貴。621年,竇建德的起義軍與建立唐朝的李淵次子李世民率領的唐軍在虎牢關交戰,竇建德戰敗被俘。623年,唐太子李建成擊敗竇建德部將率領的殘餘勢力,河北起義至此結束。

楊玄感起義

公元613年,隋煬帝發起第二次對高句麗的戰役,正在黎陽督運軍糧的楊素之子禮部尚書楊玄感看到“百姓苦役,天下思亂”,遂舉兵起義,為貴族起義第一人,達官子弟如李密、韓世諤等踴躍參加,隋朝統治集團開始分裂。

楊玄感佔據黎陽後,起義軍壯大至十幾萬,率軍進逼東都洛陽,而楊玄感的起兵也讓隋煬帝驚怒,聞訊後從遼東撤軍南下。

楊玄感屯兵洛陽城下,久戰不克,等到隋援軍到來,楊玄感腹背受敵,被迫西撤奔上洛,到了上洛葭蘆戍,楊玄感自知難免一死,不願讓他人俘虜,便讓弟弟楊積善將自己殺死,楊玄感起義至此結束。

瓦崗寨起義

義軍壯大

公元611年,翟讓連同兄侄以及同郡的徐世績、單雄信等人一起上了瓦崗寨,舉起了起義的大旗,山東、河南兩地農民紛紛參加,起義軍活躍在南北運河之間二百多裡的廣大地區,殺富濟貧,隊伍不斷壯大。

瓦崗軍迅速壯大後,軍需補給逐漸成為問題,徐世績獻計沿運河截獲商旅公物,暫時解決軍需問題。公元614年,瓦崗軍攻克鄭州、商丘等郡縣,繳獲大批軍械物資,控制了從樑(開封)至黎陽(浚縣)一段永濟渠,震動隋朝。

公元615年,隋煬帝派齊郡通守張須陀鎮壓瓦崗軍,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瓦崗軍被迫撤離鄭州、商丘等地,退守瓦崗寨,與隋軍轉戰於樹林沙丘之間,最後成功擊敗隋軍。此後韋城周文舉、雍丘李公逸、內黃王伯當率部投瓦崗。

公元616年,曾參與楊玄感起義的貴族子弟李密,經王伯當介紹加入瓦崗軍,李密熟讀兵書有謀略,很受翟讓器重,遇事輒與相商。此後瓦當軍接連攻克韋城、白馬、浚縣、湯陰、內黃、濮陽等地,義軍所到之處,農民紛紛響應,部眾增至數萬。

隋末農民起義有哪些 第3張
  

大海寺之戰

同616年,李密建議先取滎陽,再向西進逼洛陽,奪取洛口糧倉。翟讓聽從李密建議,命單雄信率精兵三千,繞道攻滎陽,而翟讓自己率軍破滎陽東的金堤關,進逼滎陽城。滎陽太守請求隋援軍,隋煬帝便任命張須陀為河南討伐使,統率各路大軍前去鎮壓。

張須陀曾鎮壓山東地區多支農民起義軍,時人稱之名將,翟讓利用張須陀輕視農民起義軍的驕狂心理,在滎陽東的大海寺地區設伏,主力與張須陀正面交戰,接站後退至大海寺,引伏兵並出,一舉擊敗張須陀軍,張須陀身死。此後瓦崗軍乘勝攻佔滎陽城。(張須陀部將秦瓊、羅士信等人東逃投靠裴仁基)

洛口倉之戰

公元617年,瓦崗軍襲取隋重要糧食儲存地洛口倉,隨後開倉放糧,帶動更多窮苦百姓參加義軍,並切斷東都洛陽重要的糧食供應基地。

石子河之戰

同617年,瓦崗軍奪取洛口倉後,留守洛陽的越王楊侗(此時隋煬帝已在江都)派虎賁郎將劉長恭等率步騎兩萬餘討伐瓦崗軍,遠在江都的隋煬帝也命裴仁基等率本部人馬從泥水出發,與劉長恭部東西夾擊瓦崗軍,兩軍約定在路口倉城南會師。

劉長恭部率先抵達約定地點,士兵還未進食,劉長恭便驅使士兵趕渡洛水,於石子河列陣,而翟讓等人選取精兵,一部分前往截擊阻攔隋裴仁基部,一部分直接進攻渡過洛水的隋劉長恭部,劉長恭麾下士卒又飢又疲,敗退逃散。裴仁基聞風,懼不敢進,駐兵百花谷,固壘自守。

內部分裂

此後翟讓認為李密具有領導指揮才能,把瓦崗軍的領導權交給了李密,然而就在瓦崗軍連戰連勝之時,瓦當軍內部矛盾激化,李密借石子河之戰勝利為由,設宴招待翟讓,宴中唆使心腹將翟讓殺死,徐世績被砍傷,王伯當、單雄信叩頭求饒,方得幸免。此後李密成為瓦崗軍首領。

此後,在鄉組織數百人武裝的程咬金前來投奔李密。

招降裴仁基

裴仁基此前想與劉長恭夾擊瓦崗軍,但在劉長恭被瓦崗軍擊敗後,一方面懼怕瓦崗軍不敢前進,一方面又怕朝廷治罪,便駐守在百花谷。李密知道裴仁基進退兩難的狼狽處境,就派人勸說他投降,並以厚利來誘惑他,而裴仁基部下同樣勸他投降,於是裴仁基便向李密投降。

此時,在裴仁基麾下的秦瓊、羅士信也一起歸入瓦崗軍內。

黑石之戰

同617年,隋將王世充率各路隋軍10餘萬人在洛口向瓦崗軍發起進攻,交戰之初,王世充憑藉有利地形佔據上風,而瓦崗軍長槍馬騎,不適合地勢狹窄的交戰,只得敗走。

隨後王世充率軍圍攻月城,李密派人前往支援月城,自己則是率軍偷襲王世充的黑石大本營,黑石大本營連續6次舉烽火告急,王世充慌忙放棄圍攻月城,回援黑石。月城的瓦崗軍趁勢追殺,大敗王世充部。

洛水南之戰

公元618年,王世充黑石之戰敗後,得到洛陽7萬援軍的補充,屯兵洛水之北的鞏縣,建造浮橋,大舉反攻瓦崗軍,但由於缺乏統一指揮,隋軍過橋進度不一,導致在王世充部下王辯攻破瓦崗軍外柵,李密營中驚擾亂作一團,將要敗潰時,王世充卻鳴金收兵,而李密趁機率瓦崗軍拼死反擊,王辯軍撤退之時又面臨瓦崗軍追擊,士卒爭相渡河,被瓦崗軍擊潰,王辯等大將陣亡。

此後洛水之北的隋軍全線潰散,途中疾風寒雨,士卒涉水過河,凍死以萬計,王世充自知有罪,不敢回洛陽,帶領餘部直奔河陽,但留守洛陽的越王楊侗在用人之際不敢懲治重臣,就派使者赦免王世充,召其返回洛陽。

此後趙魏以南、江淮以北的各路起義軍皆歸瓦崗軍,眾至數十萬,幾乎控制了河南全境,瓦崗軍成為河北、山東各路起義軍的盟主。隨後,瓦崗軍圍攻東都洛陽,將二十餘萬隋軍困於孤城 。

招安降隋

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弒殺,宇文化及自立稱王,留守洛陽的越王楊侗在大臣的擁護下稱帝,並在大臣的建議下派使者前去招降了圍攻洛陽的`李密,李密降後,楊侗封其為太尉,令其前去抵禦宇文化及。

黎陽之戰

同618年,宇文化及率兵10萬自江都進逼黎陽,與帶領2萬步騎的李密瓦崗軍相遇,李密知宇文化及軍糧草不足,利在急戰,有意不與之交鋒,同時派兵阻遏其歸路,同時命徐世勤駐守倉城。

李密算計著宇文化及軍糧將要用盡之時,便命人假意請和,以麻痺宇文化及,宇文化及中計,不約束部下用糧,糧草日少。後來宇文化及發現中計後,與李密大戰於童山,雙方鏖戰一整日,李密被流失擊中,幸得被秦瓊救回。而宇文化及部力竭糧盡,部下紛紛反叛,於是宇文化及率部退守魏縣,後被夏王竇建德擊殺於聊城。

邙山之戰

李密率瓦崗軍擊敗宇文化及後,率部前往洛陽請功,然而此時洛陽發生政變,王世充奪取了大權,李密聞訊後,只得駐紮在洛陽東的金墉城。此時王世充趁瓦崗軍久戰疲憊,便選取精兵兩萬餘,準備於瓦崗軍決戰。

李密留王伯當守金墉城,親率精兵在邙山南麓擺陣迎戰王世充。作戰會議時,裴仁基提出趁洛陽空虛,率精兵逼東都,使王世充奔命疲勞,將其擊破的建議;魏徵提出以逸待勞之策,但都未被採納,卻採納了多數將領與王世充決戰的建議。

李密戰勝宇文化及後,輕視曾經的手下敗將王世充,軍營不設壁壘,導致王世充暗中派數百騎潛入邙山,等到清晨,數百騎未等李密軍列陣完畢搶先發起猛攻,配合後續部隊,將李密軍擊潰,並俘虜了裴仁基、程咬金、秦叔寶、羅士信等瓦崗軍大將。

李密敗後率餘部逃往洛口倉,但其駐守洛口倉的邴元真暗中給王世充報信,王世充率軍追擊,渡洛水時再度擊潰李密軍,李密率領殘部逃至河陽,大勢已去之下,便率部進入關中投靠唐王李淵。

至此,瓦崗寨起義結束。

江淮起義

公元613年,杜伏威、輔公祏在齊郡組織農民起義,隨後南下到江淮南廣大地區發展,力量不斷壯大。公元616年,起義軍進逼江都,與隋將陳稜率領的援兵相遇對峙,杜伏威率兵強攻隋軍,隋軍大亂。此後,起義軍攻下高郵、歷陽,建立農民政權。

公元622年,杜伏威降唐。公元623年,輔公祏起兵反唐,建立政權,控制了蘇、皖部分地區,以丹陽為中心展開反唐鬥爭,李淵派軍前往鎮壓,起義軍在當塗與唐軍對峙了10個月,因寡不敵眾,丹陽失守,輔公祏被俘就義。至此,江淮起義結束。

轟轟烈烈、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極大地打擊了隋王朝的統治,各路起義軍佔據隋王朝的各個郡縣,最終使得經歷開皇盛世的隋王朝逐漸崩潰。

但由於農民起義領袖的歷史侷限性,沒有防備起義隊伍中混入的地主階級,再加上隋煬帝死後失去鬥爭目標便投降於新王朝,以致於起義軍後期充當了地主階級改朝換代的工具,逐漸向封建軍隊轉化。

最終英勇奮鬥十餘年的農民起義被地主階級李淵奪取勝利果實,但此次農民起義推翻了腐敗的隋王朝,對唐朝的興盛、變革也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