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程度騷擾可以報警

辱罵、威脅、恐嚇都可以報警。

什麼程度騷擾可以報警1

依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對他人進行騷擾,影響他人正常生活的,被騷擾人就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對騷擾人進行治安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四十二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

(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多次傳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資訊,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窺、偷拍、竊聽、散佈他人隱私的。

什麼程度騷擾可以報警
  

職場性騷擾的如何處理

1.對對方的曖昧行為裝傻,不要害怕、緊張;

2.平時的工作中表現你的正氣和果敢,讓色狼有賊心無賊膽;

3.在單位交一個大嘴巴式的朋友,讓他替你傳播一些訊息,讓色狼聞而生畏;

4.保持和上司的空間距離,對方靠近時,有意無意的`冷淡和迴避他,讓他感覺無趣;另外,穿著打扮雖然是你個人的自由,但不要太暴露或太追求性感。

5.面對性騷擾,我們永遠有說“不”的自由,別幻想自己成為了色狼的獵物,記得自己永遠是有力量繼續自己生活的。

6.保持工作的獨立性和培養自己的能力,清楚的知道自己不需要通過性與上司交易,以此獲得升職或認可。

《婦女權益保障法》第四十條規定,禁止對婦女實施性騷擾。受害婦女有權向單位和有關機關投訴。第五十八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對婦女實施性騷擾或者家庭暴力,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受害人可以提請公安機關對違法行為人依法給予行政處罰,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什麼程度騷擾可以報警2

1、利用打電話的形式,騷擾他人正常生活的,這種行為是違法的,只要達到三次以上,受害人就可以報警,要求公安機關依照法律規定進行詳細的查處。向公安機關報案時,要提供對方的'電話號碼,當事人雙方的通話錄音,電話清單等等即可;

2、騷擾他人的一方可以處5天以下的拘留或者罰款500元以下;情況比較嚴重的,處5天至10天的拘留,可以並處罰款500元以下。

什麼程度騷擾可以報警 第2張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三)捏造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的;(四)對證人及其近親屬進行威脅、侮辱、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五)多次傳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資訊,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六)偷窺、偷拍、竊聽、散佈他人隱私的。

什麼程度騷擾可以報警3

為什麼總會接到騷擾

“一系列的資訊洩露助長了騷擾電話有針對性地對特定公民的騷擾。”

騷擾電話越來越精準,整治難點痛點何在?專家指個人資訊洩露

商業營銷類電話凶猛!房產中介、教育培訓、貸款理財排前三

個人資訊被明碼標價、大量出售

記者在一個名為“網路資料採集”的QQ群中發現,不僅有人售賣資料採集軟體,甚至有人在群裡公開出售個人資訊,包括姓名、電話、省份、地區等。

而如此精準、隱祕的資料,價格卻十分低廉。“1塊一條,1000條起拿。”該“賣家”向記者報出價格。也就是說,1000元即可獲得1000條涉及大量個人隱私的資料資訊。

利益驅使下,資訊洩露誘發“精準”犯罪

無論是爬取資訊出售牟利,還是以洩漏的'資料作為籌碼,向企業索取高額贖金,都不外乎“利益”二字,而在利益的驅使下,資訊倒賣現象屢禁不止,資訊洩露問題生生不息。

對於使用者而言,過度洩露個人資訊,不僅容易招致“精準”營銷的騷擾電話,還有可能遭遇詐騙,造成財產損失。獲取更多的使用者資訊,意味著詐騙能夠編造出準確性更高的詐騙場景,以迷惑使用者,提升詐騙的成功概率。至此,資訊洩露與資訊買賣也就成了“精準”犯罪的助推器。

什麼程度騷擾可以報警 第3張
  

爬蟲技術被誤用,資訊洩露渠道多樣

個人資訊是怎樣被獲取的?“爬蟲、內鬼、黑客脫庫、服務商洩漏……”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資訊洩露的途徑有很多,每一種方式都有可能。

在記者的調查中,發現許多“賣家”擅用“爬蟲”等技術抓取資料,而後在網上出售牟利。只要“買家”明確自己需要的是哪些資訊,他們就能根據要求爬取相關資訊。

除了金融類網站,購物網站也是個人資訊被竊取的途徑之一。近日,朝陽網警偵破了一個“爬蟲”直播間偷資料的團伙。經調查發現,某購物網站“直播間”時常出現瞬時的流量激增現象,系因有人在直播期間通過“爬蟲”軟體竊取相關資料而產生。被“爬蟲”竊取來的直播資料經過一定處理後,都會在一網站上對外出售。

此外,第三方平臺也是常見的洩露渠道。近年來,App違規收集使用者資訊或強制、頻繁、過度索取個人許可權,引發了許多使用者的質疑。“註冊一個賬號還要求填寫生日、居住地、從事行業等無關平臺的個人資訊,還要開放定位、相簿訪問等許可權,涉及太多個人隱私,感覺很不安全。”有使用者吐槽道。

違規收集使用者資訊再往前一步,就很有可能發展成違法使用或資訊洩露,而平臺數據洩露事件並不少見。

巨大的經濟利益促使不法分子趨之若鶩,肆意探尋個人隱私、企業隱私,讓資訊洩露無孔不入,甚至悄然形成了一條完整的黑灰產業鏈。從各種資訊被非法獲取,到加工轉賣,再到資訊被用以“精準”營銷、詐騙、勒索,每個環節都“拴”著利益,嚴重威脅著個人、企業甚至國家的資訊保安,資訊保護壓力日趨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