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2個傳統節日

中國12個傳統節日,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所以它具備的傳統節日也是不勝列舉。十二個傳統節日,分別是春節、元宵節、龍抬頭等,下面來看看中國12個傳統節日。

中國12個傳統節日1

一、傳統節日的時間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正月七年級)、元宵節(正月十五)、龍抬頭(二月二)、社日節(二月二)、清明節(公曆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中元節(農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曆九月九)、冬至節(公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後一天)。

二、十二個傳統節日簡介

1、春節簡介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2、元宵節簡介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中國12個傳統節日
  

3、龍抬頭簡介

“龍抬頭”源於自然天象崇拜,與上古時代人們對星辰執行的認識以及農耕文化有關。“龍抬頭”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但成為全國性節日並出現在文獻上記載是在元代之後。“龍抬頭”相關的活動很多,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是人們寄託生存希望的活動。就全國而言,由於地域不同,各地風俗也各有差異。

4、社日節簡介

社日節,又稱土地誕,是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社日分為春社和秋社。古時代的社日節期依據干支曆法來定,後來因曆法變動改用陰曆定節期。春社按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推算,一般在農曆二月八年級前後,秋社按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約新谷登場的農曆八月。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國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穫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

5、清明節簡介

清明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即春分後第15日。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段。

6、端午節簡介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賽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7、七夕節簡介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係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

中國12個傳統節日 第2張
  

8、中元節簡介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認為七月半是地官誕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

因此將七月半秋嘗祭祖節稱為“中元節”;佛教中稱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並且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相沿迄今。中元節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

9、中秋節簡介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10、重陽節簡介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中國12個傳統節日 第3張
  

11、冬至節簡介

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

12、除夕節簡介

“年”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與新年首尾相連,謂之“歲窮月盡、挨年近晚”,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舊迎新的重要時間交界點。除夕因常在農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歲除之日,民間尤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除舊佈新,張燈結綵,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飯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中國12個傳統節日 第4張
  

三、十二個傳統節日的影響

的`出現蘊含本民族對美好生的嚮往,歌頌,以及對民族起源的深情回憶。比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在中華大地,上至帝王將相,下至百姓布衣,莫不因″春節"而同慶,″清明"同祭,"端午"同憶,″中秋"同思。

這些節日簡直就是超強的聚合劑,將成百上億的人的悲歡,言行在同一日呈現,成百上億的人為了那一日或不遠萬里,排除千難回家(看看春運的車流人潮吧),或掛社掃墓同祭祖先,或全國同吃月餅,而且,傳統節日除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還能體現國家是否興盛,人民是否富裕。

四、十二個傳統節日的意義

傳統節日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既使人們在節日中增長知識,受到教益,又有助於彰顯文化、弘揚美德、陶冶情操、弘揚傳統。民俗節日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產物,大部分節日習俗在上古時代就已初露端倪。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沉澱凝聚的過程。我們不能因為外國節日的盛行,忘記中國傳統節日的歷史意義。

中國12個傳統節日2

1、春節

正月七年級是春節,是新的一年的開始,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起源於殷商末年的祭祀神靈和祖先的活動,是中國最大、最熱鬧、最重要的古代傳統節日。節日活動主要有拜年、貼春聯、放鞭炮、包餃子。描寫春節的詩句有北宋王安石《元日》:一歲以鞭炮聲除,春風暖屠蘇。成千上萬的家庭總是以新換舊。

2、元宵節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叫上元、元宵、元夜。看燈籠吃元宵是習俗。南方包餃子,北方卷元宵。描寫元宵節的詩詞有宋代作家歐陽修的詩《生查子元夕》:去年除夕,花市燈火如晝。月亮升到了柳樹的頂端,夜幕降臨後,他開始表達自己的想法。今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月光和燈光還是和去年一樣。

再也見不到去年的老朋友了,眼淚都溼透了衣服。從唐代開始,就有了看燈做夜的民俗。北宋時期,14到16天宵禁,一個燈街花市,通宵歌舞,是前所未有的盛況。這也是年輕人見面和相愛的好機會。

3、寒食節

冷食應在清明節前兩天或一天吃。三天不要用火,吃冷的.食物。傳說晉文公流亡時,介子推為他砍柴充飢。然而,晉文公回國當君主後,他把介子推忘得一乾二淨,介子推也不願說大話,爭寵,於是與母親隱居。後來,晉文公多次要求介子推出山,但他不想當官。最後,晉文公放火燒山,介子推抱著母親在樹下燒死。後人為了紀念忠臣義士,沒有生火吃冷食。

4、清明節

清明節是每年的4月5日,主要活動是掃墓和徒步。清明節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描寫清明節的詩有唐代杜牧的《清明》 :清明多雨,路上行人慾斷魂。問當地人哪裡買酒省心?牧童笑而不答杏山村。

5、端午節

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初五,習俗包括賽龍舟、吃粽子、採摘艾葉、系紅線。據說是為了紀念屈原在這一天死在汨羅江。

6、中國情人節

七夕是農曆七月初七,也叫乞丐節。據說牛郎織女每晚都要經過天河相會,女人們把臘酒和水果放在宮庭前,用五色線穿七孔針對著月亮。中國情人節可以說是中國的情人節。描寫七夕的詩句有秦觀的《鵲橋仙》:金風玉露相逢,勝人無數》。常見訴相思,柔情似水,相見恨晚如夢,不忍時見橋路。只要兩個人愛我們到底,為什麼要覬覦我的海倫?

中國12個傳統節日 第5張
  

7、中國元旦節

元朝中期,是農曆七月十五。舊社會,道士臨時抱佛腳

重陽為九月九日,九為陽之極,故名。這一天,人們有登高、賞菊、飲酒、佩戴山茱萸的習慣。現在被定為老人節。描寫重陽節的詩句有唐代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個人在異鄉作客,每逢佳節思念親人。想到兄弟們的身體被高高地用木板封起來,還會因為不到我而有一絲遺憾。

10、臘八節

冬至是最短的一天。古人把它作為節氣的起點,舉行慶典和祭祀。在古代,臘祭在年底舉行,這被稱為農曆十二月。根據佛教傳說,釋迦牟尼生於十二月初,所以佛寺在這一天必須煮粥拜佛。於是,民間就把臘月十二定在這一天(即臘八),煮臘八粥。

11歲,休學

休年是12月23日或24日(現在是23日),也叫烹飪日。據說灶神是上帝送給百姓的守護神。每年的這一天,上帝都會在民間報告善惡,所以他在這一天獻祭爐子,期望向上帝說自己的好話,從而形成了中國人在淡季生活中吃烹飪甜食的習慣。這一天主要是掃灰塵,祭灶。

12、除夕

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個晚上,舊年到此結束,第二天就是新年,所以叫除夕。習俗包括避邪(燒鞭炮)、守歲、吃團圓飯等。

中國12個傳統節日3

春節

春節自然不用多說,要說最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那一定是春節。中國年這股潮流甚至已經遠揚海外,在不少國家風靡,常說我們被外來文化入侵,但我們對外輸出的傳統文化實際上也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上巳節

上巳節,原本是紀念黃帝的節日,中原地區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我們華夏兒女皆為炎黃子孫,黃帝的誕辰有多重要?參考外國對耶穌誕生的日子(聖誕節)有多重視就清楚了,在國外,聖誕節就是我們的'春節,是舊一年的收尾,更是新一年的起始,萬物生髮,百廢待興。

那為何會有上巳節才是中國情人節的說法呢?在古代,三月九年級這一天,男男女女穿戴整齊到河邊,“祓除畔浴”,若是見著了面善之人,便到一旁促膝長談,兩人便也初步確定了關係,久而久之,這一天就成了男女相會的日子,也就是“情人節”。

另一個典故或許大家更熟悉,《論文》中有一段話: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中國12個傳統節日 第6張
  

“沂水春風”,講述的正是上巳節的景象。

端午節

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很多人認為它是紀念屈原的節日,實則不然。端午節最早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在端午節這天,蒼龍七宿飛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故而也有中天節的說法。

我們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自古以來對龍的崇拜有增無減,因此端午節的重要性自然也是可以預見。

2009年9月30日,端午節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

七夕節最初是源於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於自然天象的崇拜,牛郎織女是兩個相隔甚遠的星宿,後來加入了民間傳說,變得浪漫起來,也就失去了它本來的寓意,成了你儂我儂的情人節。

七月七是七姐的誕辰,相傳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的女孩兒們向七姐討教織布技巧,故又得名“乞巧節”。從本質上來說,七夕更符合古代勞動女性過得勞動節。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

重陽節同樣來源於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而來,“九九”是為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多會登高祈福、賞菊祭祖,傳承至今,又多了尊敬老人的蘊意,感恩敬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