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習俗有哪些

吃粽子、拴五色絲線、飲雄黃酒賽、龍舟等。

端午節習俗有哪些1

1、端午節習俗: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2、端午節習俗: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3、端午節習俗:寫符唸咒

古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因此端午節這天一定要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而且掛驅鬼符還有一些嚴格的儀式,例如說必須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時書寫,書寫材料用生朱,硯內、書寫人口中必須放上硝石等等。

4、端午節習俗:端午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是我國的傳統習俗,不過在郴州甦仙區坳上古村有著特別的吃烏米粽的習俗。坳上烏米粽屬當地獨創具有食療效果的美味佳餚,是由山上野外的烏飯樹葉、擇子柴葉、金剛刺嫩頭、楓香樹嫩葉等十餘種能食用的樹葉將其洗淨搗碎,過濾擠汁,再浸泡在糯米中,裡面放有叉燒、鹹蛋黃等餡,清蒸出來,香味四溢,不油膩,還具有健胃消食,祛風除溼,清涼解毒之功效。

端午節習俗有哪些
  

5、端午節習俗:插艾條

俗話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這裡的“艾”是指艾蒿,它的莖葉有揮發性精油,獨特的'香味可以驅蚊避蟲。端午節自古以來也是祛病防疫的節氣,因為正值夏至,寒暑相交,家家都會在這一天打掃門庭,將艾條插在門上,殺菌消毒。

6、端午節習俗:拴五色線

中國古代一直以紅、黃、白、青、黑五色為吉祥色。每年端午節清晨,大人起床後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傳說五色線不能隨便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疾病沖走。據說,戴五色線的孩子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常保安康。

端午節習俗有哪些 第2張
  

端午節的禁忌

1、忌游泳

有些地方在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經溺死過人的地方游泳,因為人們認為,在端午節那天“溺死鬼”最凶,要找替身“還陽”。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讓其分享免其作粽的習俗。

2、忌惡日

由於五月為“惡月”,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這天又有“躲午”的習俗,即週歲以內的嬰兒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逃脫災禍。

3、兒童戴的香包忌丟失

在北方一些地區,小孩子有端午佩戴香包的習俗。小孩子戴的香包是不能丟失的,傳說如果小孩子丟失了佩戴的香包,一年之內會有大災。端午節過了以後,小孩子要將所戴的香包扔到水裡,這樣才能免除火災。

端午節習俗有哪些2

① 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是最經典的習俗,它源於公元340年,屈原多次勸說楚無果後,便知國之將亡,他不願苟活於世,希望用自己的死喚醒楚王,於是他毅然投江,以身殉國。

百姓知曉他的良苦用心,便將大米投入江中,希望江中魚蝦吃了大米,就不要再去毀壞屈原的屍體,於是後來便衍生出吃粽子的習俗。時至今日,包粽子,送粽子已經成為了當今社會聯絡親友的一種方式。

② 賽龍舟

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不僅是為了紀念屈原,還為了紀念投江祭父的.曹娥和為父報仇的伍子胥。賽龍舟一是為了驅散水中魚蝦,紀念先魂,二是為了祭水神。如今,賽龍舟已經成為了一項全民運動。

除了吃粽子和划龍舟,下面8個習俗,很少有人知道,因為在很多地方,基本都已經消失,沒有得到傳承。

端午節習俗有哪些 第3張
  

③ 系五彩繩

五彩繩又被稱為續命繩、百索子、長壽繩。五色源於五行,它將金木水火土聚為一體,常有祈福避災之意。系五彩繩的習俗可追溯到漢代。

《風俗通》中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者,闢兵及鬼,令人不病瘟。”

五彩繩系法多樣,兒童一般繫於臂膀手腕上,這種系法《風俗通》中便有記載:“午日,以五彩絲係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闢兵紹。”成年男子羞於繫於手腕,故他們戴的時候通常繫於腳腕處,小嬰兒面板嬌嫩,不便系戴,故他們大多放於胸前。

端午節習俗有哪些 第4張
  

清朝的端午節格外熱鬧,他們在五彩繩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做成別樣的釵飾。

《燕京歲時記》便有記載:“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繫於小兒之背。”

端午過後,五彩繩也不能亂丟亂放,要等到天降大雨才能丟,而且要把五彩繩丟到雨水中沖走,寓意是衝去這一年的磨難。

後來,系五彩繩這一習俗,也逐漸演變成掛香囊,香囊裡不僅放有五彩繩,還有白芷、山奈、川穹等草藥。古代的大家閨秀多用來送給有情人,以表相思之意。

隨著社會的發展,香囊裡的五彩繩也逐漸演變成驅邪的符紙和驅蚊的香料,逐漸有了現實意義。

端午節習俗有哪些 第5張
  

④ 貼五毒

端午時節正值酷暑,各種毒蟲爭相而至,在醫療條件相對落後的古代,炎熱的天氣還容易引起疫情,故端午還有貼五毒的習俗。

五毒是指蠍子、蛇、壁虎、蜈蚣、蟾蜍這五種毒蟲,貼五毒便是用黃紙畫出五種毒蟲的畫像,貼在牆上,然後用把尖針刺在五毒畫像上,寓意是驅除五毒。

五毒畫像多由專人繪製,後來逐漸演變成印刷廠印刷,針刺五毒也演變成張天師手舉葫蘆收服五毒。雖然貼五毒有些迷信色彩,但這樣的小活動卻最能讓人感受到節日的氣氛。

⑤ 畫額

端午節彷彿是為孩子們量身定做的節日,它的很多習俗都與兒童有關,畫額也是如此。所謂畫額,便是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額頭上寫一個“王”字。

《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每至端陽,自七年級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

大人們將它看作驅除邪祟的吉祥物,孩童們則把它看做一場遊戲。有古詩稱“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於孩童而言,畫額也是一份珍貴的回憶。

端午節習俗有哪些3

1、包粽子

春秋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投江後,漁民怕魚咬食他的肉身,就包了粽子投到江裡,這樣魚吃了就不會再咬食屈原的肉身了。傳到後來,就有了端午節吃粽子的.傳統了。

2、飲雄黃酒

端午時節及節後,氣候炎熱蠅蟲比較多,毒氣也就上升了,人是吃五穀雜糧生百病的,而病從口入多為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古人們在長期同各種病魔鬥爭過程中發現飲雄黃酒、佩戴有艾草味兒的香包能驅邪解毒,使這一方法從春秋戰國時期延續至今。也成為每年端午節時候的一種習俗。

3、佩戴香囊

在中國端午節時有佩戴香囊的習俗,老人父母們都會做幾個小香包給小孩掛在身上,她們管這種習俗叫做“壓午”。小孩佩香囊後,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節習俗有哪些 第6張
  

4、賽龍舟

“端午節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5、掛艾草

將艾草掛在門上,預示一家人一年中身體健康,好運隨身;夏天蚊子較多的時候,艾葉可以散發一種獨特的香氣,可以有效驅趕蚊蟲,使得蚊子,蒼蠅等毒蟲不敢靠近,提高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