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曆和農曆是什麼意思

公曆即公曆紀年法,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

公曆和農曆是什麼意思1

01 陰曆

神祕的自然從古至今都對於人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是在古代,沒有科學技術,探索自然的奧祕,最原始的方法就是觀察和總結。

狩獵時代和農耕社會的人們都是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循這一規律周而復始進行狩獵和農耕的活動。久而久之,這個太陽升起再落下(白天和夜晚)這樣的一個週期稱作“一日”。

夜晚月亮形狀變化也有規律,那就是月亮在一個週期內進行相同的圓缺變化,這個週期經過觀察和統計,是29到30個日。由於這個統計的是月亮的圓缺變化,因此,就將這一個週期稱為“一月”,也就是朔望月,也叫太陰月。

月亮的圓和缺

在觀察過程中,每隔12個月氣溫也會有相同的形態,例如現在炎熱的氣候,再過十二個月也會出現,也就是29*12=348天或者30*12=360天,取中間值就是354天,之後又是周而復始的按照這個規律運轉,因此,人們管這個週期,叫做“一年”。

由於這個是根據月亮的變化為準繩進行的劃分和總結,因此將這種曆法,稱為“陰曆”,也叫“太陰曆”。

根據現代科技的計算,陰曆的一月曆時29日12小時44分2.8秒,陰曆的一年曆時354日8小時48分33.6秒。

02 陽曆

月亮的陰晴圓缺在晴天的晚上很容易觀察,因此容易找到規律,那麼太陽會不會也有周期性的.變化?太陽的變化又該怎麼去檢測呢?這可難不倒古代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

人們發現同一個物體影子的長度在每一天同一時間也是不一樣的,為了更好地進行測量,人們發明了一套工具,那就是圭表測影。

表垂直於地面,是被測量影子的物體,圭平行與地面,它上面有刻度,可以量化影子的長度。是不是很聰明?

還有更進步的呢,後來人們還設計出日晷,把一日分成了12個時辰 -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就是我們經常在電視上聽到的“子時”,“午時”等等,一個時辰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兩個小時。

回到正題,經過測量和觀察,影子的變化經過一個週期也會有相同的規律和軌跡,這個週期是365天。這個根據觀測太陽得出來的歷法,就是我們說的“陽曆”,也叫“太陽曆”。

我國的陽曆有四種:漢族的干支歷、十二氣歷、天曆和彝族太陽曆。

現在的我們知道,這個時間是地球圍著太陽繞一圈的時間,經過科學測量得出,一個迴歸年的時間是365.24天,分攤給12個月,每個月平均是30.437天。

公曆和農曆是什麼意思
  

03 農曆

農耕社會氣候對於經濟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為了有更好的收成,農耕活動就必須要符合農作物生長的規律,農作物的生長又必須依賴著太陽。

根據上面的內容,我們知道,太陰曆和太陽曆一年的時間相差了差不多11天,三年差下來,就會差一個月,九年差下來,就差了一個季度,這樣子也許會形成本該到了播種的時節,但是還是寒冬臘月天,這可還行?

不過這依舊難不住我們勤勞智慧的古代勞動人民,他們研究出來新的歷法,採用置閏法來彌補陰陽曆的差距。常用的置閏法有,每三年閏一個月,五年閏兩個月,春秋中葉後規定十九年閏七個月。

由於這種曆法是無可指導農業生產生活,因此管它叫農曆,它是一種陰陽合曆。所以說,我們說的農曆,並不是陰曆,並不是陰曆,並不是陰曆哦~

04 公曆

公曆即公曆紀年法,是一種源自於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咱們國家沒有的,它是以耶穌誕生之日作為公元元年,耶穌誕生的前一年稱為公元前一年,所以公元沒有零年。

此處應該有例子:

1912年清朝滅亡,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裡的“1912“和”1949”都是公曆概念,意思是耶穌誕生的第1912年和第1949年。

我國在辛亥革命後的次年(1912年)起採用公曆,在新中國成立當年的九月份一致通過採用世界大多數國家使用的公元紀年。農曆作為我們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也在繼續被使用著。

公曆和農曆是什麼意思2

陰曆、陽曆、農曆、公曆怎麼分?

常常有人分不清楚陰曆、農曆,又將公曆與陽曆混為一談。為了讓大家清晰明瞭理解並區分,我們用最簡單的方式進行梳理。

陰曆主要是研究月亮和地球的關係。

陰曆在中國傳統曆法中主要指按月球的月相週期變化來安排的歷法,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曆法。

我國的陽曆主要有四種,但以漢族的干支歷在歷史上佔主流和主導地位。

天干地支和二十四節氣是論太陽與地球的關係,所以稱為陽曆。

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又分成24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平均每個月有2個節氣,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

中國古歷以太陽的運動週期作為年,以月亮圓缺週期作為月,以閏月來協調年和月的關係。所以陰曆和陽曆在我國曆史上統稱陰陽合曆,又稱農曆。

公曆和農曆是什麼意思 第2張
  

從殷商始,經春秋戰國到先秦時代,直至從西漢《太初曆》開始農曆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完整的寫入農曆。

節氣是農曆表示太陽視運動的成分,通過二十四節氣農曆可以精確的反應一年四季的變化,便利人民的生產生活和農業耕作。所以農曆曆法不僅僅能記錄時間,更是指導人民生產生活的歷法。

公曆的標準名稱為格里高利曆,是現在國際通用的歷法。格里高利曆為西方的歷法,並非中國所創,故又名"西曆"(是相對於中歷而言)。

公曆也是一種陽曆。陽曆是太陽曆的簡稱。公曆以耶穌誕生那一年為公元元年。公曆、農曆各有優缺點,總體而言,公曆實用性更強,農曆科學性更強,天文資料上較公曆更精確些!

1949年我國正式規定採用公元紀年。

人們按照農曆裡的陰曆繼續過節,按照農曆裡的陽曆繼續種田。所以,只要我們還過各種傳統節日,只要我們還需要用到八字看命理,只要我們還有《易經》,農曆會一直用下去。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公曆和農曆是什麼意思3

陽曆、陰曆、農曆、公曆有什麼區別?

很多人認為:農曆就是陰曆,公曆就是陽曆,但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最直觀的就是一天,基本都是用太陽的升起和落下來衡量的。但是,用什麼來衡量比一天還長的時間就不一樣了。

有的地方用月亮衡量,將月亮從月牙到月圓,再到月牙整個週期定義為一個月,即月球繞地球一圈的時間。這種方法就形成了“陰曆”,也叫“太陰曆”。

不過,月球繞地球一圈不是整數天,大約為29天多一些,如果一年也按12個月來算,相當於只有350多天,與四季變化(直接影響農業)相差越來越大,非常不實用。

所以,陰曆後來被大多數人棄用了。

有的'地方的古人用太陽來衡量比一天更長的時間,將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設定為一年,即“陽曆”,也叫“太陽曆”。

但這種方法也有缺陷,地球繞太陽一週360天多一些,幾年下來,與四季的變化還是對不上,需要進行調節。

公曆和農曆是什麼意思 第3張
  

古羅馬人從古埃及人那裡繼承了陽曆,並設定了一種調節方法,比如羅馬皇帝認為自己出生那一個月只有30天,看起來沒有排面,就從2月那裡拿出一天。

後來又經過了多次改動,於是就有了大小月的概念,形成了我們今天大多數人用的歷法,也稱為“公曆”。

所以,公曆是古羅馬人調節後的陽曆,但陽曆的調節方法不止一種,還有其他很多種調節方法,他們不叫陽曆。

準確地來說,公曆是陽曆的一種,陽曆還包括公曆外的其他曆法。

農曆則是以陽曆為主,以陰曆為輔的一種方法,嚴格來講叫陰陽曆。

具體來看,農曆的一個月是用陰曆來衡量,即月亮繞地球一週的時間定義為一個月。

但這樣一年時間不準確,所以定期就多加一個月,即閏月。後經過多次修正,發現每19年增加7個閏月剛剛好,就形成了今天成熟的農曆,正好與二十四節氣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