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智慧音箱

華為智慧音箱搭載了來自獵戶星空的語音合成技術。

華為智慧音箱1

在智慧音箱領域,華為入局較晚,但卻與亞馬遜取得了合作,頗有強強聯手的意味。

智慧音箱出現於2014年,在2017年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後,行業沉寂過相當長一段時間,多家智慧音箱企業虧損或倒閉,直到今年情況似乎正在發生改變。今年一季度,國內智慧音箱出貨量同比增長近500%,達到1060萬臺,其中百度、阿里、小米三巨頭的出貨量合計970萬臺,優勢明顯;5月24日,百度小度音箱負責人景鯤宣稱,智慧音箱已經跨過了使用者體驗臨界點

無論是從全球還是國內市場看,智慧音箱最近的勢頭確實凶猛,也難怪有媒體將其形容為手機後的下一個風口。

根據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的調查報告,2018年全球智慧音箱賣出了8620萬臺,2019年全球智慧音箱出貨量預計將同比增長57%,達到1.35億臺。而調研機構Canalys最新發布的資料顯示,2019年一季度,中國智慧音箱出貨量達到1060萬臺,同比增長近500%,佔全球出貨總量的51%,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智慧音箱市場。

智慧音箱經歷了前兩年的起落,為何在近期出現了捲土重來之勢?智慧音箱以往有很多廠商在做,但是都沒有突破體驗臨界點,就不會形成口碑效應,景鯤對此解釋道,智慧音箱經過幾大巨頭的培育,已逐漸被使用者認可,不再是數碼極客的玩具。

為了照顧大多數使用者的需求,如今帶屏的智慧音箱已是主流,使用者與音箱之間的互動也不再僅限於聲音。

眾所周知,在智慧音箱剛興起時,業界就曾打算將其作為一個切入口,打造背後的家庭生態閉環系統。在行業最火熱的.2017年,國內從事智慧音箱相關產業的廠商多達2000多家。不過彼時的大部分玩家都只是扮演一個組裝廠角色,他們購買語音系統和解決方案,然後貼上自家品牌發貨給經銷商。

消費者花高價購買的智慧音箱,使用體驗卻不甚理想,語音識別準確率低、互動場景受限,音質難敵專業性產品。因此,那時的智慧音箱並沒有完全成為人們生活中智慧化、便捷化的理想產品,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底到2018年間,約有95%的廠商退出了這一市場。

如今智慧音箱捲土重來的理由依舊未變,還是家庭生態閉環系統的切入口,只是如今另一個切入口智慧手機的市場需求已近飽和,這就讓智慧音箱的戰略價值更為凸顯,幾乎已經成為阿里、百度等非手機玩家的唯一選擇,因此這些巨頭才不遺餘力地低價鋪量,搶佔市場份額。

華為智慧音箱
  

而巨頭的實力則豐富著智慧音箱產品本身的功能,從而使智慧音箱從當初可有可無的玩具逐漸變成可以實實在在助力生活的工具,這也是如今使用者對智慧音箱的需求度與當年截然不同的根本原因。今年以來,幾大智慧音箱廠商相繼釋出了內建紅外閘道器的智慧音箱。

智慧音箱加入紅外控制能力,一方面,可以改造傳統家電,帶來便捷化的使用者體驗;另一方面,也使得沒有智慧家居的家庭無需大規模更換電器也可以享受到語音智慧家居的體驗,這對智慧音箱市場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此外,隨著藍芽語音等技術的發展,智慧音箱也越來越多地加入藍芽傳輸協議。目前,包括亞馬遜、Google、百度、阿里巴巴、小米在內的多家AI巨頭也開始著手研發藍芽智慧語音相關的技術和產品。

隨著智慧音箱逐步滲入使用者生活,使用者對智慧音箱的要求也越來越多,最典型的就是智慧音箱的螢幕化趨勢,以前用慣了手機,現在(指使用智慧音箱後)突然只能跟聲音打交道,有些不適應。

面對使用者的普遍反饋,市場主流廠商們紛紛涉足對螢幕+智慧音箱的開發,致使如今帶屏智慧音箱已經逐漸成為主流。不要小看了這新添的小小一塊螢幕,它或許意味著在作為家庭生態閉環系統的控制口上,智慧音箱跟手機相比,再無明顯短板。

這還不算完,螢幕之外,各種攝像頭、感測器也逐漸成為了各大廠商的重點發力方向:內建距離感測器的小度在家可以提醒小朋友與螢幕保持距離;新增攝像頭的Nest Hub Max可以通過人臉識別使用者,並根據不同使用者匹配符合其喜好的內容;搭載視覺追蹤系統的Facebook Portal能夠自動鎖定使用者位置,確保人像始終以最佳的顯示效果呈現在螢幕中……與當年相比,如今的智慧音箱早已改頭換面,不再僅僅是一個音箱。

華為智慧音箱2

華為2年前就有音箱團隊,被內部數次否定,還從騰訊挖牆腳。

上週,在華為消費者業務半年度業績報告中,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告訴智東西,他們也正在做智慧音箱,並且很快會發布。

而在去年年底,華為對於智慧音箱的態度還是堅決不做。但在今年1月底風向就變了,華為消費者BG智慧家居產品線負責人閃罡當時告訴我們,華為有望在2018年推出智慧音箱。

為何華為在智慧音箱上變卦,今年又要做智慧音箱?

去年11月份,華為生態負責人Robert Yu告訴媒體,華為的雲、AI、語音技術已全部成熟,做一個智慧音箱出來輕而易舉。

可是為何這樣一個輕而易舉的產品,華為做的如此猶豫,產品遲遲未出,華為又到底在遲疑什麼?

此外,華為打造的智慧音箱究竟有何不同,又會呈現何種不一樣的打法?帶著這些疑問,智東西近期起底智慧音箱產業鏈上下,力圖還原華為在智慧音箱這一役背後,究竟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結合產業鏈各方訊息,我們發現華為正在搭建整套語音體系,圍繞智慧音箱的團隊已超過百人,華為為此還跑到騰訊挖了不少牆角。

有趣的是,有訊息爆料,華為在兩年前便有一個智慧音箱團隊,但不幸後來經評估後團隊被解散,直到今年才再次復活這個專案。

遙想蘋果HomePod當年難產背後,歷時5年數次砍掉。華為的智慧音箱可以跟其稱為難兄難弟,據智東西瞭解,華為極有可能在今年10月前後釋出這款智慧音箱。

兩年前曾解散智慧音箱團隊

如果說蘋果做智慧音箱,歷時5年數次砍掉是難產,那麼華為做智慧音箱就是糾結。

蘋果智慧音箱HomePod

一位久經沙場的消費電子圈老炮王峰曾告訴智東西,至少在兩年前,華為就有了智慧音箱的團隊,但是後來經過內部評估,華為否定了這個專案,並直接把團隊解散了。

此後兩年間,智慧音箱也在華為內部經歷數次討論,但都被一次次否定。華為消費者業務首席戰略官邵洋曾說過,智慧音箱確實是一個風口,但要搞清楚這是誰的風口。

言下之意,華為消費者業務的核心仍在手機入口,不會追逐這一風口。直到去年年底,智慧音箱在華為內部仍是被否定的狀態。

而在今年CES(美國消費電子展)後,華為消費者BG智慧家居產品線負責人閃罡透露道,華為今年有望推出智慧音箱,但更偏向於智慧家居的控制。

智東西通過產業鏈得知,華為極有可能是在今年年初復活這個專案,開始與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接觸。

等到今年3月份,邵洋也公開表示華為會做智慧音箱。當談到智慧音箱與手機之間的關係時,他稱在華為看來,手機仍是主中心,音箱、平板、電視都有可能成為副中心,未來的家庭副中心是多元化的,主中心會驅動其他副中心。

這進一步明確了華為做智慧音箱這件事,也明確了智慧音箱在華為體系中的定位一個場景的副中心。

挖騰訊牆角

我們先拋開華為為何在2018年初這樣一個時間節點,拋棄過去兩年的堅持,去做了智慧音箱。既然決定要做這件事,總要有人、有資源、有供應鏈,而關於人,華為沒少從騰訊挖牆腳。

華為智慧音箱 第2張
  

騰訊聽聽智慧音箱

據業內人士透露,華為的智慧音箱來自華為消費者業務智慧家居下面的團隊,該團隊已經超過百人,整套語音的AI系統都自己打造,包括遠場語音識別、語義理解、決策對話等。

王峰也談到,華為智慧音箱團隊不少人都來自騰訊,過去一年華為從騰訊叮噹和騰訊雲小微沒少挖人。過去一年,華為跟騰訊過的並不愉快,還吵過幾次架,但就像三星跟蘋果一樣,也並不影響他們的合作,他如數家珍地說道。

而騰訊雲小微和騰訊叮噹正是騰訊內部主要的兩支智慧語音團隊。此外,再爆個料,之前推出騰訊聽聽的耳朵音箱團隊已經併入騰訊叮噹,可見騰訊內部也在上演團隊與資源的整合。

此外,與智慧音箱相伴的還有兒童智慧機器人,餘承東還告訴智東西,機器人類的產品在做,至於有沒有胳膊有沒有腿不重要,重要還是核心能力,要把自然互動做好。

可見,華為並不單純的做一個智慧音箱,其所圖謀的是背後的整個語音互動能力。

預計十萬量級10月前後釋出

通過與多位智慧音箱圈的業內人士溝通,我們獲得了關於華為智慧音箱產品的更多爆料,悉數奉上:

儘管華為會親自打造整套語音技術,但是也有人稱,短期內華為的遠場語音識別技術不一定成熟,語音識別與語音合成技術仍會採取外購,自身打磨核心的語義理解部分。

雖然我們尚不知曉華為智慧音箱的具體外觀,但智東西瞭解到,該產品外觀由洛客(寧波洛客科技有限公司)參與設計,這家公司是洛可可設計集團董事長賈偉再創業的專案。

華為智慧音箱可能採用思必馳的遠場語音方案和前端聲學技術。至於生產方,據瞭解華為已經對接了通力電子、三諾電子、國光電器等,具體首批產品有誰生產還尚未知曉。

但結合生產方與華為推產品的一貫作風, 華為智慧音箱不太會走低端路線,因此未必會走燒錢搶入口的路。

至於該音箱未來的產能量級,消費電子圈的資深人士王峰稱,至少是十萬量級,如果量太少,恐怕內部立項都不會通過。

至於釋出時間,結合華為智慧音箱的進展,我們推斷其不會在今年8月底德國IFA消費展上推出。結合國內下半年各家釋出新品的節奏,華為應該不會錯過雙十一這波購物潮,預計會在十月前後釋出產品。

關於產品賣點,這款產品應該會與其智慧家居平臺HiLink體系相結合。目前智慧家居平臺也是華為消費者BG的一個重點專案,除了手機扮演家庭控制中樞外,華為也確實缺少一個更加便捷的互動中樞。華為消費者BG智慧家居產品線負責人閃罡也曾告訴智東西,其智慧音箱將更偏向於智慧家居的控制。

此外,一位通訊圈的業內人士猜測,華為還可能在智慧音箱中加入4G模組,跟其通訊優勢相結合,並與運營商結合呈現更多的打法。

華為的猶豫不決

華為一向推崇狼性文化,認準目標,果敢出擊。但是在智慧音箱上,為何華為會猶豫不決,為何否定兩年的.專案再度復活?

據智東西瞭解,隨著整個智慧音箱產業鏈的成熟,一款智慧音箱一般半年即可產品落地,而如今已到8月,為何以速度見長華為在智慧音箱上卻遲遲不發?

通過與多位業內人士溝通後,我們發現,最初華為仍把手機作為無論是個人還是家庭的核心入口,但隨著華為智慧家居業務的鋪開,華為確實需要為家庭場景尋找一個更加便捷的入口,以進一步豐富手機周邊生態。

隨著去年底到今年初,華為對外開始講述主入口與副入口的說辭,可以算作對家庭場景認識的進一步深化,以及在手機與其他產品之間做的一個平衡。

至於華為的糾結和遲遲不發,一種觀點認為,華為之前的語音助手多采用科大訊飛或者百度的語音技術,儘管華為在研發上不差錢,但打造整套語音方案畢竟還需要時間。再結合華為在2016年末釋出的AI手機榮耀Magic,其中確實融合了不少AI技術,但是缺少自有的AI晶片和語音助手,而傳言將要推出的Magic 2則很有可能加入這兩項功能。

另一位沙場老兵李明則細數這背後的遊戲套路,猶豫不決也是正常的,說白了(智慧)音箱就是虧錢玩意兒,你玩不玩吧,大家都在做誰敢落後。

他認為,華為本身是一家正常做硬體銷售的公司,在補貼這件事上並沒有太多經驗,再說無論是做手機、做路由器都是賺錢的,現在為什麼要做一個不賺錢的專案,並且還可能要賠錢?

(智慧音箱)硬體開套模具,所有開發費也就是百來萬、兩百萬的事情,大家都不差幾百萬做預研發,但是差幾個億來補貼。

不是硬體本身的問題,這東西真有多難?問題是怎麼玩,猶豫是大家心底沒譜,李明說道。

似乎李明說的已經不再是華為的猶豫不決,而是整個行業的現狀。

整個全球背景下,智慧音箱形式大好,預計今年出貨量會突破6000萬臺。而國內市場相較於去年至少會實現10倍增長,銷量達到1500萬~2000萬臺。據智東西瞭解,目前阿里、小米兩家的智慧音箱銷量累計已接近千萬。

一方面是智慧音箱市場在不斷變大,在智慧家居中有巨大的想象空間;另一方面阿里小米百度的低價策略,意味著入口型產品的佈局短時間內必須還要依託低價和補貼的玩法打入市場。

正如李明所言,幾百萬的預研發無論是家電廠商還是手機廠商都出得起,但是要拿幾個億來補貼做一件未必靠譜的事情,估計所有廠商都要暗自掂量一下了。

結語:手機圈坐不住了

對華為而言,隨著整套語音技術的打造,智慧音箱應運而生,可謂時機成熟了。據智東西推算,華為智慧音箱已箭在弦上,產品已完成70%~80%,並將在接下來的兩個月中與大家相見。

關於做智慧音箱糾結的不止華為,BAT同樣很糾結,傳統家電廠商、手機公司、創業公司也很糾結,做不是,不做更不是,畢竟在AI的大浪潮下,誰也承擔不起錯失風口的風險

事實上,不止華為,其他手機廠商的智慧音箱也在路上,而華為智慧音箱的出現,或許也會引出手機這波暗中積蓄、隨時噴湧而發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