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為何要干涉我的婚姻?

上面所說的那位女士,便是一個典型的受害者。

父母為何要干涉我的婚姻?

她曾經堅持自己的選擇而結婚,卻因此陷入了深深的矛盾和痛苦之中。她告訴我,她總會覺得自己的幸福是建立在母親的隱忍和傷心之上的。這樣的情緒延續到自己和丈夫的關係當中,她就會覺得自己為了這份感情做出了很多犧牲,並因此產生了在兩性情感當中獲得加倍補償的期待。而只有這樣的期待得到滿足,她才會覺得自己“犧牲”掉的親情得到了補償。

但是,這對她的丈夫太不公平。丈夫與她結婚是因為愛,她卻強迫丈夫與自己一起成為感情的負債者,要求丈夫與自己一起,配合母親的要求,向母親“還債”。最後,這段婚姻被迫中止。可是,這對她卻造成了更大的傷害。

因為,我們選擇愛情婚姻,其實是一種自我肯定。

她被迫放棄了這樣的選擇,傷害的不僅是深深愛她的丈夫,更是她對自我的認同。她不再相信自己有資格獲得愛情,而只能繼續在母親的強大管束之下,過完她的一生。

干涉你的婚姻真的是“為你好”嗎

在我的諮詢生涯中,帶著孩子前來諮詢,並試圖讓我說服孩子改變其婚姻選擇的家長大有人在。父母的理由很堂皇,那就是:我愛自己的孩子,不忍心看著他(她)往火坑裡跳。

這種時候,父母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都是:這是為你好。

但這是真正的原因嗎?

深層心理學對這個問題有另外的解釋:父母希望通過干涉孩子的婚姻,替代孩子的人生,讓孩子替自己而活。

曾經有一對父母帶著他們的女兒來找我諮詢,他們三個人有三個訴求,女兒希望父母能夠尊重自己對婚姻物件的選擇,父親希望女兒不要嫁給這個窮小子,母親希望女兒選擇自己看中的一個出身大家、留學歸來的小夥子。

他們在我的諮詢室裡爭吵和痛哭,我正要說話的時候,父親突然暴怒起身,對一直喋喋不休的媽媽怒喝:“雖然我不同意女兒嫁給那個窮光蛋,但你看上的那個人也不是什麼好玩意兒!你這麼堅持,不要以為我不知道是為什麼!不就是這個小白臉和當年甩了你,讓你至今還念念不忘的初戀情人很像嗎?你要死要活地逼著女兒嫁給這個人,不就是想讓她替你完成當年的遺憾嗎?別以為我不知道!到底是女兒嫁人,還是你春心大動想重溫舊夢?我看你就是個鬼魂想要上女兒身!休想!我找一個女婿,結果還找出情敵來了!”

父親這段話讓我幾欲噴飯!沒想到,這個看似木訥的中年男人居然能夠看到這麼深層次的替代補償的心理動機。

或許,這不是因為他有多聰明,而是因為這位母親把她的遺憾在平時生活裡表露得太多了吧。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與岳母關係非常好的女婿。在某種層面上,他們都滿足了岳母對自己婚姻當中一些遺憾的補償。

自己生活艱苦的母親不滿意自己婚姻的經濟狀況,就希望女兒嫁給一個經濟條件好的男人;自己受到家庭暴力傷害的母親希望女兒嫁給一個好好先生;自己丈夫牢騷滿腹行為不果斷就希望女兒嫁給一個陽光積極有決斷能力的男人……這樣的狀況比比皆是。

強勢的母親會因此橫加干涉女兒的婚姻,從意識層面上說這是愛,她們害怕女兒重蹈自己的覆轍;從潛意識層面上說這就是替代補償。人們都說“孩子是父母人生的延續”,她們便是在女兒的身上延續了自己對婚姻的期待。

但這樣做往往是無效的,因為我們大部分人在成長的過程當中都會無條件地認同兩個人,那就是我們的父母。在婚姻處理技巧方面,我們也會習得父母相處的方式。孩子是看著自己父母的婚姻長大的。作為父母,你若希望你的孩子選擇一個和自己現實當中的妻子(丈夫)不一樣的女人(男人),無異於讓他(她)否定自己的異性家長。大部分情況下,誰也不願意自己的長輩是一個需要被否定的人。如果他(她)勉強接受了強勢家長的安排,一方面會陷入因否定而產生的深深愧疚當中,另一方面也會因為自己的現實婚姻沒有學習的模板,而使得婚姻中的磨合變得更加艱難。

當父母的,或許能夠通過對孩子婚姻的決斷來彌補自己當初的遺憾。但作為父母,你得到的,恰好是孩子失去的。

而這,算不算是一種掠奪呢?

世界上有一種自由,是脫離父母

我在電視上做過一期調解家庭糾紛的節目,大致是說一個老父親把自己的兒子告到法院,起訴解決贍養問題。

但出乎我們意料的是,那位被眾人唾棄的“不孝之子”在演播室裡號啕痛哭。他說,自己從小到大穿什麼、吃什麼、幾點睡、和誰交往、選擇什麼專業、做什麼工作都要聽父親的安排,如果他有些自己的想法和行為,輕則被怒罵呵斥,重則被吊起來鞭打,甚至還會一天不給飯吃。而現在這個妻子,其實也是父親當初為他挑選的。父親為他選擇了一個從外地來北京打工的農村女孩,他和她本沒有什麼共同語言,但父親說這樣的女孩心不野、孝順、聽話。兒子雖然和這個女孩沒有共同語言,但還是被迫接受了。然而父親沒想到的是,這個女孩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來自農村,卻很有主見。一次,兒子要去參加同事的婚禮,父親又對兒子衣服上的某個細節大肆批評指點,強迫兒子換一件衣服,這時兒媳婦突然說話了。她說:“爸,強子都三十好幾的人了,這點事情他是有能力自己處理的,更何況他現在有我了,如果他有什麼需要注意的或是疏忽的事情,我會幫他的。以後您不用這麼替他操心了!”

在演播室講述這段往事時,這個大男人一直拉著自己妻子的手。他告訴我們,當他妻子的這話一出,房間裡立刻鴉雀無聲。強子自己也被弱小的妻子的話給嚇到了。他戰戰兢兢地看著父親,而父親顯然也很震驚,畢竟太多年沒有人敢這樣和他說話。沉默片刻後,父親突然將巴掌掄向了兒媳婦。看著自己的妻子被父親打倒在地,強子彷彿看到了自己成長中的點點滴滴,多年壓抑的情感一下子爆發了。他把父親推在一旁,把妻子帶離了自己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家。從此之後,強子和妻子開始獨立生活,再也沒有回過父親的家。

我並不贊成強子拒絕贍養父親的方式,卻理解他的苦衷。

從籠子裡飛出的鳥,再也不願意回到籠中。強子對自己曾經與父親共同生活的歲月感到深深的恐懼,他害怕自己如果再回到那個家,甚至再次接近父親,就會重新過上那種暗無天日的生活。

我想說,強子還是幸運的。因為他父親控制他的手段並不高明,因此,他的反抗更容易找到明確的目標,也更容易成功。

但是,如果父親不是用暴力對待他,而是“愛”呢?

就像一開始提到的都靈,她母親干涉她的婚姻,理由是她的生育問題。她痛苦,卻無法直截了當地拒絕這份“關心”。

就像那位被迫離婚的女性,她的母親告訴她,男人一有錢就會變壞,讓她認同自己的干涉,甚至認為母親真的是為自己好。

在干涉兒女婚姻的手段上,父母的“狡猾”,有時甚至超出我們的想象。我曾經見過一位母親,只因為準女婿在家宴上喝醉了酒,說了一句“您放心,您閨女嫁給了我,以後什麼工作都不用做,在家相夫教子享受就夠了”,而痛罵女婿“為人輕浮”,逼著女兒與他分手。

還有的父母會從激烈反對子女的婚姻轉變到全盤接受,而那只是換了一種干涉的形式。曾經有一位諮詢者,因為母親帶孩子的事情而痛苦不堪。母親一開始並不贊同她與丈夫結婚,卻在他們生了孩子後主動提出幫忙,與他們住在了一起。她一開始很感激,但漸漸變得無法忍受,因為從那以後,她和丈夫每天吃的東西、穿的衣服,甚至洗澡的時間,都要由母親規定。

而我們,遭遇這樣的情形,會有足夠的智慧和勇氣,從父母身邊逃脫嗎?

幸虧,我在生活中遇到過成功的例子。

一個朋友多年前因為母親不能夠接受她選擇的男友而給她另外介紹了一個男孩,為了達到目的母親以死相要挾。而朋友無法面對愛情與親情的選擇,也不願意放棄自己,所以選擇了出國。好在,這個朋友一年後再次遇到了一個懂得她並且珍惜她的男人,他們結婚了,婚後他們打算回國生活。但回國不到一個月,就改變了決定,再次出國,決定在國外定居。

她告訴我,這樣做的原因,是她的母親。

朋友說,回國以後,母親馬上幫她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接收單位。母親甚至給她列了一張人名清單:將來,你要做專案去找誰,生孩子找誰,生病找誰,孩子入學找誰。母親連自己死後,女兒應該找誰去辦事都交代得一清二楚。因為她需要看到女兒的人生沿著自己鋪好的軌道,一絲不差地進行下去。

朋友與現在的丈夫是在國外認識的。因此,丈夫與母親的關係自然便有些疏遠。回國之後,她與丈夫忙著見各自的朋友,忽略了母親。母親很不滿意,經常在女兒面前流淚抱怨,在女婿面前說話含沙射影。母親的“軟弱無助”讓朋友第一次爆發了和丈夫的爭吵,甚至冷戰分居。後來有一天,她和丈夫參加完一個聚會已經是晚上兩點,回家開啟燈,發現母親不知什麼時候到了他們家裡,一個人坐在沙發上流淚。

把母親送走後,丈夫對她說:“你必須做一個選擇,在我和你母親之間。”

這是一個聽上去讓我們覺得耳熟的選擇題,這位朋友,最終選擇了自己的丈夫。

她對我說:“我信任我的丈夫,他是一個冷靜而理性的人,是我人生的伴侶。我也想到之前我自己錯過的戀愛,那是因為,在我心裡總有一種恐懼,覺得如果選擇自己的戀愛物件結婚就會因為傷害了家人而失去他們,甚至想過如果我失去了他們而婚姻還出現了問題,那我更加無法面對自己的選擇。所以,我遠遠地逃開,曾經我還試圖讓自己拒絕幸福,我認為我能用自己的不幸福來向我媽媽抗議。但我發現,當我做出這樣的選擇和行為之後,我的媽媽認為如果不是因為她,那麼我不會有出國的勇氣,但我的不幸福都是自己能力太差,她已經盡力了。

“所以我很困惑,為何我怎麼選擇都不能夠讓我媽媽意識到我的不幸福是她造成的。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一位心理諮詢師,他聽完我的故事之後告訴我,的確,你的不幸福和你媽媽無關,因為是你放棄了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你希望你選擇的結果由你媽媽來買單。

“於是我懂了,我不能指望我的父母理解和接受我的一切,我應該通過溝通和獨立的表現以及幸福的狀態讓他們逐步增加對我的信任和理解,這是我人生應擔的責任,那就是成長的同時幫助別人一起成長。

“所以,現在我不再恐懼了,因為我會為我的人生負責任,而我相信我的丈夫會陪我走過這一切。”

我問她,那你這樣離母親遠遠的,不會捨不得嗎?

她說,的確會捨不得,也會有很多不適應。因為我放棄的,是母親用自己的全部精力、資源結成的一個安全網路。

但這些安穩和便利,要用一樣東西去交換,那便是:自由。

婚姻是自由的,只有在自由的選擇之下我們才能夠感受到婚姻的幸福與甜蜜。

如果我們的婚姻不能夠自己做主,恐怕我們的人生也不能夠自己做主。

如果是這樣,那我們究竟是誰?我們為什麼要活著?我們完成的是一個人的生命歷程,還是僅僅是滿足父母慾望的媒介?

我們愛父母,一如父母愛我們。但是,當這份愛令我們不能享受自己自由的人生,也許,就到了離開的時候。

離開並不是不愛,而是為了更好地愛:作為一個獨立、完整的人去愛父母,而不是作為他們的附屬。

我想對天下所有的父母說,如果你愛你的孩子,請讓他們自己選擇人生,哪怕他們的選擇最終會帶給自己傷痛和遺憾,但至少我們尊重了一個生命體的最基本需求,那就是:自由。